思想政治课评价的价值取向--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例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课评课的价值取向——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为例论文,政党论文,中国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课,顾名思义是一种评价活动,既然是评价活动就离不开对观察课堂教学的角度与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讨论,评课涉及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即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课不是好课,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好课标准,这与我们具有不同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有关。

在评课的价值取向上应该体现出: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到底希望通过课表达什么东西,我们希望思想政治课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我们在课堂中与学生是怎样的关系,我们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学生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

对于评课价值取向的探讨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服务,为有效教学服务,为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课程中取得收益呢?本文尝试从七个观察点来探讨。

一、是否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

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可以看作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节没有掌握学生认知起点的课能够帮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每位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都会有认识,只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会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不是自然掌握的,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并不比教师少,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上下大工夫。

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可以有很多方式,如一个问题、几句谈话、一份问卷等。掌握学生知识起点的关键可能并不在形式,而在于其功能。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后可以对教学设计做出最及时的调整,围绕学生的“sweet spot”(网球术语:甜点。即击球最舒服、最稳定、最有力的球拍面位置)进行最有效的“击打”,这恐怕是学生在课程中取得收益的基础。

以江源老师讲授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课为例(详见后文《“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导入”是以包含万钢任部长、民主党派中央主席谈多党合作、马大龙质疑科技奖励制度、民革主席谈接受党的领导等四个部分的视频为内容。在视频放完后(1分30秒)教师提出了一串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视频提供的信息,请你用3~4个关键词来表述对我国政党关系的理解。

这个问题的作用就是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包括“学习能力”。比如,学生已有的对于政党制度的了解,学生从一组材料中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等。这个问题也可以看成整堂课推进的基础,由此可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教师是否捕捉过学生的认知起点,进一步来说是否捕捉到学生的认知起点,一定是评价课程价值是否达成的重要观察点。

二、推进过程是否由学生的生成中来,并不断深入,引发深层思考

第二点基于第一点的推进,即在基于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学生有效的生成推进教学。

以江源老师“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为例,此课极好表现了课堂推进来自学生生成的思想。下面是问题链:

(1)用3~4个最关键词表达对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的理解;

(2)用上述关键词组织一段话,谈谈对政党关系的理解;

(3)在三句话以内把我们的政党关系表述出来;

(4)验证这个观点: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这个过程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出发,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自己提供的词和句不断丰富思维角度,不断提高思维深度,课堂推进也是在学生自己提供的词或句中有效展开。

三、逻辑主线是否清晰

有专家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开展有效教学的起点与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未必一定带来有效教学,但只有建立在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之上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意义的。

的确,在一节课中,形成完整清晰的逻辑主线的基础就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节让学生取得收益的课一定是有完整逻辑线索的,而且这条逻辑线索是一以贯之的,只要逻辑线条清晰,不管学生把你带到什么地方去,我们都可以“走回来”。江源老师“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课的线索如下:

对政党制度和政党的理解(掌握知识起点)——谈谈对政党关系的认识(看书总结,对知识点第一步理性认识)——用三句话把政党关系表述出来(理性抽象提高思维水平,同时提升对知识点的高度把握)——教师出关系图(讲解关系,巩固认知,培养学生读图、作图的能力)——关系图引入如下“二级问题”:八个民主党派之间有什么共性吗?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中国共产党代表了谁的利益?民主党派参政的四个基本点(这些问题的指向都是为课程总线索服务的)——请你验证这个观点: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最高难度出现,这是整节课承上启下的重要问题,在问题的前后解决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验证的过程中体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深层次的认同;在过程与方法上亦有创新)——通力合作的实现形式是什么?多党合作的结构,借助的平台是什么?(已有学生在回答中提到,根据学生生成顺利过渡)——通过张英事例阐明部分新型政党制度的特性(有感情认同,有知识落脚)。

当然,这节课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支撑了这个逻辑线索的完成:一份从开头到末了得到充分使用的1分30秒的视频,一份经过组织的学生用文字资料,切实地做到了让学生多说,让学生有依据地说。

要把课堂整体逻辑线索把握得如此精妙,有两点是必备的:教材整合重构能力和巧妙提问水平。做好这两点是对于逻辑线索清晰化的保证,也是学生取得收益的重要保证。

四、基于能力提升的设计

思想政治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灌输的价值形态?还是一种科学方法?一定意义上这涉及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问题。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更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思想政治课不是随便读一读报纸,不是拿着文件去念,思想政治课有学科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论层面的内容才是我们教学真正应该着力的地方。

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绝不是简单的一条理论配合几个例子加以说明这么简单,思想政治课学生的认知维度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我们可以把认知维度的多维和立体化理解为学生的能力提升。

在我们看来,知识其实是有分类的。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习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能力,简单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掌握高层次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能力训练是无法实现有效教学的。以江源老师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为例,教师在每个环节中的问题设计都是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板块和板块之间的关系也是逐步深入的。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涉及了回忆—提取—释义—概括—归类—整合—判断—设计—建模等多维度的能力提升。

具体落实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的中段由于逐步提升的能力要求,虽然表面活跃程度在慢慢下降,但是大脑的思维活跃程度却被大大地激发了,这应该是高层次的“活跃的”课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课结束以后学生们既感叹今天的思想政治课学得很累,又有一种满载而归感觉的原因,实则反映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这应该是我们上课追求的方向,也应该是评课看重的地方。

当然,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一以贯之,教师在设计能力提升时应该重视“脚手架”的搭建,重视“下位技能”的培养。

所以在对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中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投在学生能力提升上,应该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过程。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方式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中,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是有效的呢?江源老师在验证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而且是润物无声地自我落实,因为材料是学生自己找的。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应该是隐形获取,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我习得,这是一种高明的落实方法。也许在多元价值的社会中,在外力、阻力巨大的情况下,自我习得和自我觉醒才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内因。

六、基于学生受益的整体性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是整体性的,不过多拘泥于一些教学细节,只要一节课整体的效果是好的,就应该被肯定,不应过度地受到教学推进过程中细节的左右。

整体性是与教学过程中的微观片段产生比较的,如果一节课是基于学生知识起点推进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获得了收益。此时对于这节课的评价应该从过多关注微观的角度中抽离,不必再过多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节了。

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教师的个人素养、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但只要整节课的目标达到,在处理各种问题时的不到位应该作为建议被提出,而不应成为左右整节课评价的标准。

七、求真

因为是基于学生认知起点、基于生成的教学,所以上课具有不可控性。不可控正是教学魅力之所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是有生命力的,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然而目前在各类公开课的开课前,排队进老师办公室“做托”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越重要的公开课越是如此。应该认识到上课不是作秀,上课是与有着不同特质的人群建立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教师真诚,学生的反馈才会真诚,学生的生成才会充满智慧的光芒。

但正因为“真”,所以课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过程不可控,学生的反应永远超出教师的预设(当然是在“真”的情况下)。但这个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是一种享受,它能快速地促进教师本人的成长。求真的课学生一定会得到收益,可能不完全在课堂上,可能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学生想到了你的某句话、某个观点、某个论证。因为真所以更有意义。

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更多,但目的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收益,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江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理解我国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知道并理解我国人民政协的地位、功能、职能。

2.过程和技能

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区分事件;通过建模的方法来为概念建立联系;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制定方案;通过调查的方式来验证观点;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辨析事理。通过上述能力培养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和再创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我国有特色的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因而认同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理解我国不搞多党制的必然性。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建构知识结构

1.播放视频

内容:(1)万钢任部长;

(2)民主党派中央主席谈多党合作;

(3)马大龙质疑科技奖励制度;

(4)民革主席谈接受党的领导。

2.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1)根据视频提供的信息,请你用3~4个关键词来表述对我国政党关系的理解。

(2)根据这些关键词,组织一段话,来表述我国的政党关系。

(3)阅读教材,找到支撑这段话的理论依据。

(4)请在三句话以内,概括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特征。

(5)尝试用关系图来表示这种特征。

3.教师出示知识结构图,并解析其要点

(1)政治领导的含义(比较:组织地位、法律地位);

(2)民主党派参政的含义(将“万钢出任部长”归类);

(3)政治协商的含义(比较: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性质);

(4)参政党的特殊性。

4.结论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标签:;  ;  ;  ;  ;  ;  ;  

思想政治课评价的价值取向--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例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