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概念表达的变化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概念表达的变化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材若干概念表述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门学科都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都以一系列概念作为其各种命题及其原理、规律的组成因素,都以一系列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依据。要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的一系列概念,否则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原理和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和原人教版地理教材相比,整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及新课程标准。但是,笔者研究发现,其中一些地理概念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往往也把地理概念作为各种命题及原理、规律的组成因素,或以一系列地理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依据。所以,对地理概念的表述值得研究关注,下面就新教材某些地理概念表述的几种变化作对比介绍:

一、增加个别词汇,完善概念表述

如天体系统概念,人教版新教材中是这样阐述的: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而旧教材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辐射的定义,人教版新教材中: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旧教材: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冷锋的概念,人教版新教材中: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旧教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此外,像对低气压、高气压天气系统的表述,人教版新教材中: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就比旧教材多了“分布”这一修饰性词语。

这几组概念的表述粗看上去没有多大变化,似乎那些增加的词汇也并不起眼,但细品味之,它们的表述从语法角度来看更完整,更到位,表达的意思也更清晰,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语文、英语方面的语法学习会不自觉地让他们在阅读学科概念时产生“顺口”或者“拗口”的直觉,所以简单、清晰、科学地表述概念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而新教材在这方面似乎关注更多,也更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性。

二、剔除累赘用语,简化概念的表述

概念的表述是抽象的,所以在能够清楚表达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同时,原则上要求语言概括得越简洁越好,否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干扰思维,在脑子里反而混淆不清,不能理解透彻。

如气团的概念表述,旧教材中表述: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特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而人教版新教材: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关于这个概念,笔者研究发现较多的参考文献表述与人教版新教材的表述一致,只是在华东师大周淑贞教授主编的《气象学与气候学》P119中,其表述为: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这里用的是“水平分布”,后面还补充说“水平范围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这样的表述显然更完整,更科学,但要知道这是作为高等教育教材使用时,对于研修地理专业的大学生所要求掌握的专业地理概念,而作为高中生所使用的教材也就没有必要如此详尽的阐述了。

还有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旧教材: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人教版新教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关于大气环流,旧教材:“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而人教版新教材: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关于寒流和暖流,旧教材: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叫做寒流。人教版新教材: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关于变质岩,旧教材: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而人教版新教材: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关于陆地自然带,旧教材:(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而人教版新教材: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诸如此类概念,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简化,这也更可以体现人教版新教材简明扼要的特点。

三、更改个别字眼或词语,概念表述更严谨科学

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旧教材: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虽然对于高一学生做一些基础题目,这两种表述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比如:描述夏至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我们都会给以答案——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但再想想,似乎不那么简单了,北回归线是一条纬线不是一个区域,而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时刻进行的,这样说来夏至日那天,太阳直射点是绝对不可能就呆在北回归线上不动的。故新教材的表述显然要科学得多,更为严谨。

四、充实原有概念表述,表达更完善易懂

如内力作用,旧教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人教版新教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我们知道,“地球本身”和“地球内部”所指的范围是不同的,或者说地球本身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后者表述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加上“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学生与化学知识联系后也易懂。

再如褶皱,旧教材: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人教版新教材: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后者表述除更为完善外,也更形象。

五、更改原来概念表述

如太阳活动,旧教材:太阳大气常有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人教版新教材: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

关于水循环,旧教材: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人教版新教材: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关于锋面,旧教材: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人教版新教材: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很明显,人教版新教材所采用的新的概念表述,不是简洁明了易懂,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把学生之前所没有的前概念——比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一起穿插在现有概念中给学生,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要不就是把概念动态化,形象化,比如锋面本身的形成和存在就是动态的,而新教材的概念表述学生一阅读加上教师简单的演示,就可简单掌握了,更加生动直观。

以上列举的为新教材中一些地理概念表述的变化,但经过笔者仔细揣摩,认为新教材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即有些概念的表述不够科学到位。

1.关于恒星年和回归年

旧教材: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做1恒星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人教版新教材: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笔者经过查阅资料,确认恒星年是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天(360°)所需的时间,长度是365日6时9分10秒;而回归年的度量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沿黄道连续二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为回归年,长度是365日5时48分46秒。由此笔者认为新教材的表述有歧义,也不科学。

2.关于沉积岩

旧教材: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人教版新教材: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形成,我们知道只要三大类岩石中的任何一种岩石裸露在地表,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就会形成沉积岩,而不是如新教材所说的只有岩浆岩才会经过一系列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这种说法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把概念狭义化了。

此外,人教版新教材还删除了一些概念的表述,如地方时、季风、地质构造等,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太多不必要的概念化的知识,同时也给老师更多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补充建立一些前概念。但有些概念虽然新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但在活动等内容中概念的名称又有所呈现,如人教版新教材P81的活动: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①外貌景观的区别。②地质构造的差异。很显然,要完成该题目,教师必须补充地质构造的概念。再比如季风的概念人教版新教材也没有像旧教材中直接给出: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也是在活动题P41中体现,但又有所不同的是,这里季风的概念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只要通过完成活动题目就能自己构建概念了。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教材,而应该借鉴各种教材教辅资料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标签:;  ;  

高中地理教材概念表达的变化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