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城市文化问题_城市文化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城市文化问题_城市文化论文

城市文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可忽视论文,进程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又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经济发展等等,都十分重要。根据常德的实践,我认为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加速城 市化的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城市文化,主要是指物化在城市 建设中的理念或精神产品,以及供市民广泛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

(一)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形象与城市功能一样,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广泛关 注,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城市形象设计。日本城市形象设计专家左藤优认为 ,城市形象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城市居住者自豪、城市来访者羡慕、外来投资者满 意的效果。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把城市形象理解为一整套城市识别系统,包括城市的 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通俗地说,城市形象与人的形象一样, 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在形象。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广场、山水、绿地等形 体要素构成,内在形象包括精神风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民俗风情、治安状况等因 素。城市内在形象的核心是文化,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物化了的文化。因此,城市是文化 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必须注入文化内涵,既充实城市的内 在形象,又丰富城市的外在形象,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统一,从而提高城市 的品位。

(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民自己创造的,它一旦形成就凝聚成一个城市的精神力量,反过来 对城市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激励作用。优秀的文化就像一面旗帜,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广大市民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励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 热血汗水,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常德的“德文化”既是远古先贤留给后 世的珍贵遗产,又是常德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奋斗和创造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精神财富 。也正是由于“德文化”的哺育和鼓舞,常德人民形成了爱国爱乡、团结拼搏、勇于创 新的品格。

二是教化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家如此,城市也是如此。城市间 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市民素质的竞争。一个城市要发展,资金、技术都可以引进但市民素 质不能引进,只能靠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熏陶。城市文化,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的 精神产品,还是物化了的文化工程和学习场所,都为广大市民所喜爱,对于提高市民的 综合素质有着良好的、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是以一种精神享受的形式在潜移 默化中实现的,比一般的说教更为有效。

三是增效作用。现代城市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人们紧张而又压抑,精 神容易疲劳,情绪容易波动,身体素质下降,工作效率不高。雅的文化,能给人以无限 的慰藉和鼓舞,释放紧张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感受精神的力量,从而以更加高昂 的斗志投入紧张的工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吸引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扩大人际交往 ,谐调人际关系,增强市民与市民之间、市民与城市之间的亲和力,为建设自己的家园 而共同奋斗。一个市民精神振奋、人际关系和谐的城市,必然是充满活力的、高效率的 城市,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突飞猛进。

(三)城市文化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其进一步发展又给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 点。

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需求的层 次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6%,这就预示着广大市民对精神文 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也昭示人们,文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大力发展文 化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 极其丰富,累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遇,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 化成文化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又能通过庞大 的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

其次,城市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是当今的消费热点,被誉为“朝阳产 业”。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北京2001年接待海外游客285.79万人,旅游外汇收入27.68 亿美元,国内游客仅涉外饭店接待的就达752.75万人。北京最吸引人的恐怕绝不仅仅因 为她是中国的首都,而是其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平遥是个只有4.2 万人口、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 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名声大震。近年来他们抓住历史文化这个主题,致力于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今年国庆期间连续三天游客接待量超过了 5万人。

再次,城市文化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在一个社会系统内,经济和文化 从来都是共生互动的,文化生活既为经济生活所制约,而文化资源又是经济建设的宝贵 财富。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塑造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能够扩大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 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节庆活动,形成 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充分展示了城市的形象,又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常德自19 92年以来紧紧抓住“世外桃源”这个世界性的品牌,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源游园会” ,在国内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成了常德招商引资的主渠道。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律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例如 ,常德城始建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77年)。古称武陵、朗州、鼎城。常德东临洞庭,西 接巴蜀,南控滇黔,北连荆襄,乃西南交通之咽喉,东西商贸之枢纽。人杰地灵,历史 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自古就被称为“文物之邦”。30万年前,原始人群即在沅澧 大地繁衍生息;6000年前,城头山人就在这里种出了稻谷,修筑了城池,是迄今为止所 知中国农业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常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屈原、陶渊明、孟浩然 、刘禹锡、李白、杜甫、寇准、王安石、朱熹、李自成、林则徐、秋瑾等或遭贬、或寓 居、或游历于常德,吟山颂水,抒情写意,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在久远浓厚的文化浸 染中,常德本土的文人雅士也一代代成长起来,熠熠生辉地登上历史舞台:战国的春申 君,汉末的潘濬,三国的廖立,南朝的阴铿;囊萤读书的车胤,弃世作画的髡残,湖 南第一个登上全国诗坛的李群玉;革命家宋教仁、蒋翊武、林伯渠、帅孟奇,文学家丁 玲,史学家翦伯赞、文史通家余嘉锡,生物地理科学家辛树帜等等,摩肩接踵,代不乏 人。他们的流风遗韵,激荡在武陵风物之间,溢彩流光,沾溉后人。

古老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为常德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 空间。

(一)运用规划手段,设计城市的总体文化形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对常德的城市形象作了这样的思考:以“德文化”为核心, 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三山三水为依托,以现代建筑为载体,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的园 林城市、文明城市。常德城区有三山(德山、太阳山、河洑山)三水(沅江、柳叶湖 、穿紫河水系)。三山成鼎足之势,护卫着常德,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德山。德山原名枉山,远古时期,一个名叫善卷的高士隐居于此。善卷道德高尚 ,重义轻利,深受尧舜尊重,舜帝甚至要将王位禅让给他,善卷辞而不受。后人仰慕善 卷之德,遂将枉山更名为善德山,后简称德山。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就是源于这个 故事。德山是“德文化”的发源地。我们紧紧抓住三山三水大作文章,规划将三山建成 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建设沅江和穿紫河景观带,使之成为两条 绿色长廊;柳叶湖则辟为旅游度假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大手笔的规划,常德城就像一 幅美妙的山水画。在城内,从城市功能布局出发,规划了若干个文化建筑群,多方面地 营造文化氛围。在沅江北岸,结合防洪大堤,建设了常德诗墙及诗墙公园,公园中央修 筑反映伟大抗洪精神的“常德抗洪纪念牌”;在市中心武陵大道两侧规划建设了电视台 、博物馆、图书馆、新华书店、体育活动中心。在城市西部,规划建设了以常德师范学 院为龙头的文化教育区。此外,还根据学校、工厂、商业中心、居民小区等部门或区位 的特点,精心设计和布局,谋求和营造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区 域性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构思,在空间上构成了一种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文化 以其青春活力走进了城市的街巷和居民的生活场景之中,又象征着一种文化的开放态势 ;在文化内涵上容纳着多种元素:历史文化风韵和当代精神的交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整合、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互补;在接受主体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了人们需求的层次性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这样,城市居民处处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和熏陶,既能够溶解在城市文化的整体氛围里,又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样一种突出重点兼及整体的城市文化建设思路,体现出来的常德文化形象就是一种人文昌盛、现代开放、充满活力的形象。

(二)借助公共建筑,巧妙地注入文化内涵

常德火车站广场从功能来说,就是一个交通广场。按照设计规范,只要满足人员集散 、车辆通行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建设太一般化,没有特色。我们受人们把火车站当作城 市门户的观念启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即把火车站广场当成城市的客厅来建设。 在设计时,把8万平方米的广场分成了三个功能区:紧靠站房的部分为交通功能区,由 进出广场的车行道、70多米宽的人行天桥和两个大型停车场组成,满足人员集散、车辆 通行的要求;然后是休闲功能区,由四条欧式柱廊、四大片树林草地和部分花岗岩地面 组成,为旅客和市民休憩之所;最外侧是文化功能区,由一个近万平方的下沉式广场、 一个半圆形舞台和一组彩色音乐旱喷泉组成,供市民举行露天文化活动之用。这样一来 ,火车站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文化意味浓厚了,外来的客人一走出火车站就有一 种亲切感,把常德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展示在了各方宾客面前。

(三)精心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

标志性文化工程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招牌,甚至就是一个城市的代名词。常德在这方面 亦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历时十年建设、荣登吉尼斯世界大全的“中国常德诗墙”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中 国常德诗墙”以常德古城几千年历史为纵轴线,以当代中国最高水平的书画艺术为横断 面,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时空交汇、纵横结合”的完美统一,准确反映常德古城 的风采和现代常德人的精神风貌。常德诗墙突出了三个特色:一是以防洪大堤为载体, 全长3000米,刻有1267首诗词、43幅石刻画,不仅气势恢宏,规模浩大,而且是两个文 明的巧妙结合,被誉为“诗国长城”;二是集当代中国一流水平的书画艺术于一墙,海 内外许多著名的书法家、著名画家为诗墙创作了精美作品;三是内容都与常德有关。诗 墙所收诗词从先秦至当今,没有断代,大都是常德人写的,写常德的,或者在常德写的 ,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烙印。常德诗墙的建设是对常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次大发掘 ,也是对当代中华书画艺术精品的一次大展示,相信人们一提起诗墙,就会想到常德。

三、城市文化建设的展望与思考

城市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 受到政府重视。建设文明城市、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领导者和广大市民的共 同追求,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高潮必将在全国兴起。

还以常德市为例。常德经过十年创建,已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 市、全省园林城市等称号,最近又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但市委市政府并不满足 ,又提出了打造城市精品,建设文化名城的新目标。要求进一步发展“德文化”,实施 教育优先工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以德治市”,引导和教育人们诚实劳动、践行 承诺,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打造信用常德;引导和教育人们博求新知、与时俱进, 以宽广的胸怀适应时代,打造开明常德;引导和教育人们扶贫济困、乐善好助,打造爱 心常德。计划新建芙蓉广场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构筑现代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亮点。特别是大学文化处于龙头的地位。大学 不仅传承文明,而且创造文明,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地,对提高市民素质、提升 城市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一所大学就是一座城市的品牌。常德市委市政府对 大学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常德师范学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常德的城市 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 质量为生命、以地方为依托,立足常德、面向湖南、辐射省外,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 的办学思路。在校园建设规划上,我们本着满足教学科研功能、突出自然景观、突出生 态环境、突出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的设计理念,对校园建设进行了精心布局。在新 规划的1000亩校园中,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校园东西侧是占地200余亩、可容 纳1.2~1.5万人的学生公寓区;教学区内,紧靠学生公寓的是六栋面积在两万平方米左 右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以方便学生上课;体育场、体育馆、大会堂等布局在校园最东侧 ,紧靠城市主干道和筹建中的芙蓉广场,以利与社会共享;教学区的中心则是由面积达 120亩的白马湖、水景广场、大片树林草地、图书馆、科技馆组成的校园文化区。规划 区内,绿地和水面占到了总面积的65%以上。尤其可喜的是,白马湖本身就是一座文化 湖,刘禹锡谪居常德时,常在湖边留连,留下来《采菱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将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作足白马湖的文章,营造常德师院特有的校园文化。

相对全国而言,常德只是一个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我们看到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热 潮正方兴未艾。面对如此形势,兴奋之余,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切忌一哄而起。在城 市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几条原则:

(一)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城市文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时代的城市文化,就是展示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表现社会主义建设者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城市文化不仅优化、 美化了城市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满足市民文化消费的同时,帮助人 们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审美眼光、建立起内心的自尊与自信,从而转化为一种巨大 的精神力量,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城市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 ,坚持爱国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体现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与时俱进,注 入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活力、时代的审美情趣。

我们提倡弘扬主旋律,并不是只强调文化的政治色彩和功利色彩,而是强调城市文化 建设要通过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求知向善 的心灵启迪。既要展示现代人的心灵渴望和精神风貌,又要指点未来岁月的脚步和前进 的方向;既要使人受到教育、得到鼓舞,又要让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只有这样,城 市文化才能溶解到市民的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心灵、提高素质;从而使市民感 觉到城市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催生理想的摇篮和舒展心灵的港湾。

(二)突出地方特色,吸收外来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这种地方文化特质,是沉积 在这一方土地中的文化化石和瑰宝,是千百年来这一方土地上人们追求和梦想的凝结, 是历史和世情的演绎,是生命和人格的记载。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既为地方的经 济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找到了文化源头、提供了文化支撑,又 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是十分必要的。

强调城市文化的地方特色,不等于惟我独尊。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当今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文化也处在多元碰撞和融汇之中。这就要求城市文化建设要有开 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既要找准自己的文化位置和角色,又要把含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成果纳入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之中,立足本土,广采博纳,吸收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优 秀文化成果,熔为一炉,产生新的文化。这样的城市文化,才真正是属于自我而又超越 自我的文化,才真正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遵循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两个规律

城市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的规律,又要遵循城市建设的规律。遵循文化的规律,就 要了解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自足性和开放性、变异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在城市文化 建设中不凭主观想象,不搞随意拼凑,而是在充分尊重和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经济的需要和市民的文化审美需求,水到渠成地开发和建设,使城市 文化建设体现科学精神。遵循城市建设的规律,就是要把握好城市规划、布局上的总体 追求,在理性审视城市的历史传承、地理位置、人文资源以及与山水自然的关系的基础 上,通过科学的、富有创意的规划手段,优化城市的整体功能,美化城市的外观形象。 城市文化建设不是以损害城市功能为代价的建设,也不是以损毁历史文化遗迹为代价的 建设,而是与城市功能相得益彰、与历史文化遗迹水乳交融的建设,是融文化内涵和美 学追求于城市形象中的建设。

(四)以人为本,既满足群众物质文化要求,又引导社会文明

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对人施以重要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提高人的 文明化和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需 求。一是考虑市民的审美愿望和心理需要;二是考虑市民参与的群体性和多样性;三是 考虑市民接受文化时对实用性与理想性价值的选择;四是考虑市民对浸淫其中的传统文 化、地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五是考虑市民对城市整体文化基调和 氛围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城市文化就会造就出城市人的新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新 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就会激发起市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对生命和心灵的感悟,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焕发出创造的激情,投身到新的生活中 去,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标签:;  ;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城市文化问题_城市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