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中国资源产业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中国资源产业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对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我国资源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了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四个支持系统,并对建立这四个支持系统所需要的经济体制环境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及目标

资源产业是以资源再生产为目标的经济部门,包括地质勘查、土壤改良、土地利用、水利、能源建设、营林育草、海洋开发和资源保护等,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社会投入促进矿产、水、土地、植物、动物等单种资源及其由此组成的具有生态聚合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聚合资源的发现、恢复、保护和再生,并且通过资源有偿使用和资源权益分享实现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经济目的。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并没有独立的资源产业,资源再生产靠的是集中决策、计划安排和行政驱动,走的是一条速度型、数量型的路子。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补偿不足,资源储备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缺乏经济性、福利性的配合,重增长轻发展,资源空心化现象严重。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采取市场经济取向,突破了单纯的“地大物博”思想的束缚,逐步形成了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是商品和资源有价的观念,并且开展了资源定价、资源核算和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和试点,资源产业被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来管理,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那种资源再生产无利可图的局面,从事业型、数量型向经营型、效益型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对资源的改革一直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在引入市场机制的进程中,宏观措施跟不上,致使资源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价格扭曲、产权不清、市场结构低效、技术创新不力和信息支持滞后等等,并没有真正解决。本位主义和高速经济增长加剧了资源经营的行政扩张、投资扩张和行为短期化,资源再生产和资源开采利用无合理规划,占地不用,寻租活跃,资源产业经营秩序混乱,粗放开发,低效利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削弱。迄今为止,我国资源产业还未步入集约型、持续型的发展轨道。

我国目前仍处于资源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工业化,主要依赖于本国资源供给。但我国的国情恰恰是,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资源管理体制落后导致了资源经营行为短期化,使资源状况进一步恶化,一些重要资源存量不能满足2010年我国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资源再生产的基本目标是:森林业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林业总产值达到105599亿元;水资源业2010年实现饮用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在95%以上,农业和工业用水短缺状况基本消除,土地业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和分阶段实现土地市场化,实现大面积土地开发利用的综合有益管理,建立100处以上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草地资源业到2000年达到人工和改良草场3333万公顷,围栏2000万公顷,使人工和改良草场占到可以利用草场的10%左右,建设20个草地自然保护区,到2020年,实现草原生态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发展;矿产资源业,到2010年,基本实现矿地和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矿地产的市场化,国内矿产基本自给,重要紧缺矿产适度进口,同时对减少矿产开发中的环境代价、“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和闭坑矿山的土地复垦工作积累和实施一套成功的规章和做法;海洋资源业到2010年基本实现合理捕捞,建立布局合理的大范围的自然保护区网,加入国际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海岸带和岛屿的开发,同时使我们的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但是,我国的资源现状离此目标差距还很大。因此,加快我国资源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建立起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供给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资源的发展,即持续和稳定的资源再生产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资源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防止资源空心化。资源产业本身要推动我国资源不断再生和增殖,要提高资源的再生速率和规模。第二方面,资源必须是可持续利用型的,它不能无原则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价格信号要有能力提醒哪些资源供给是高成本的,哪些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代际间的公平分配。具体来讲,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可再生资源开采率不能超过其再生速率;(2)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与接替资源增长之间、资源流量与资源存量之间要保持一个均衡的比例,例如石油开采量与石油探明储量之比应小于1∶6;(3)经济活动排污速率要小于环境净化能力。换句话说,假设在任意时刻T,S为资源环境退化率,W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量,A为被环境吸收净化的废物量,R为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E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G为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则一种经济增长道路是可持续的基本准则是:W=A和(R+E)=G,因为,这样才能保证A=(W—A)+(R—G)+E=0。

二、市场经济与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根据我国资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我国发展资源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背景和社会发展质量背景,中国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应当推行以下资源产业发展战略:(1)资源产业与环境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资源问题在自然再生方面是与环境问题一致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短缺,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中的相互影响又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因此我国资源与环境虽由有关部、局分别管理,但资源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实行一体化。环境保护要与促进资源再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资源开发要与防治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相结合,要把资源系统溶于整个生态系统中,创造良好的机制,互动发展。资源产业和环境产业都是“零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首先源于“零次产业”,在完成了从第一次产业到第三产业后,又终结于“零次产业”。(2)资源经营国际化战略。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还包括资源企业的国际经营,走出国门开发世界资源和引进外资发展国内资源产业。大国工业化虽然与本国资源多寡有密切关系,但片面强调自给,使国内资源过度开发和非最优开采期采伐,在单位土地上或时代技术水平与资源品位、丰度并未达到最优组合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和资金,其经营收益低于机会成本,反而不利于国内资源的集约经营,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3)资源结构多样化和高度化战略。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没有象沙特、澳大利亚等国家那样的单种资源绝对优势,而且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资源规模效益也不高,利用目前这种资源结构来推动和完善我国的工农业体系,并且还要使这个体系不断升级变换,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使世界1/4的人口过着富裕和舒适的生活,必然要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结构多样化和高度化,真正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4)产业联动战略。推进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以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关联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来促进资源产业的发展。(5)集团化、多角化战略。目前资源企业的困难很多,人员严重过剩,发展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资产通用性差,采取兼并联合和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方针,有利于摆脱资源产业当前的困难。

资源产业的发展和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起四个支持系统:(1)观念支持系统。通过资源市场经济建设,建立起资源再生速度是有限的、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具有不可逆性等持续发展观念和资源具有多重价值,必须有偿使用等价值观念。(2)制度支持系统。培养完善的产权制度、合理的价格制度、高效的投资制度和有力的技术创新制度,制定和完善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法律和法规。(3)技术支持系统。技术支持包括生产技术和评价技术两方面。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水平提高,有益于推进资源经营和利用的最优。评价技术中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改造而扩展的建设项目资源环境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通过资源的综合规划、跨区域规划等规划功能和机会成本比较、工艺创新等手段,实现单种资源的集约经营和聚合资源在时空上的整体开发,使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福利在现值上最大化并符合持续发展准则。(4)信息支持系统。包括资源供求关系的预警支持和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度。资源需求是引致需求,需求弹性远不象日常消费品具有短期和瞬间内的扩张性,资源供给满足资源需求在时间上表现为长周期并且容易出现由需求信号误导而使供给在时空上出现定位偏差的“需求陷井”,因此,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对资源产业的发展至为重要,它有利于资源发展的科学决策和制度化建设。发达国家逐步实行“国家资源数据库”建设制度,建立了诸如“矿产可供给分析系统”、“森林预警系统”、“土地快速评估系统”等信息支持系统,由此发展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信息支持系统包括有利于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资源核算系统,还包括资源产业发展的预警导向,即以经济发展的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需求来逆推、规划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规模和速度,对资源发展过程中的短缺、失衡、粗放经营和灾害等进行预测、警报。

三、市场经济与我国资源产业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资源定价方式、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企业制度和政府职能改革,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产业管理体制。资源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资源资产化和资源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核心,实现公益性资源再生产与商业性资源再生产的分体经营,推动资源产权有序有偿流转、资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资源产业市场结构合理化。

具体来讲,我国资源产业管理体制改革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1)实现资源产业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结合,资源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业管理相分离。资源产业部门管理资源比资源开发利用部门管理资源更易追求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80年代末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石油部等部局改为行政性公司,同时又下属油气资源管理办公室,行使政府管理石油资源的职能,相当于资源开发利用业在管理资源,自己监督自己,这种政企不分的格局和寻租性的产业联系关系不能形成政府部门与资源之间、开采资源与保护资源之间的硬约束关系。(2)实现资源的统一系统管理。把按自然区划的综合管理和按行业的统一管理与因地制宜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结合起来,避免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结果谁也管理不力的局面。1990~1995年小秦岭金矿等出现的盲目开采和资源环境现象就是根源于矿产资源由十几个部委分头管理这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资源管理体制。(3)要尽快地推出资源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源资产评估、资源资产开发和利用权益考核指标方法和产权有序有偿出让、转让与产权交易收益管理法规、条例,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规范资源企业(包括个体经营者)和政府的市场行为,创造资源的自律和有序的秩序。产权制度可采取如下办法构建:a.国家建立资源地产权市场,包括市场土地、矿地、林地产权市场和其它地产权市场;b.在地产权市场上构筑资源发展权市场,包括探矿权、营林权、养殖权等市场。c.在发展权市场上构筑采掘权(采伐权、捕劳权)市场。每级市场通过货币化和资格审查等手段形成多级进入壁垒,对资源地产权、发展权和开采权进行选择,并配合带有补偿、激励意义的优先权制度,使不同阶段、不同程序的资源产业成果货币化和有偿使用,实现资源产权的相对分离和优化组合,促进资源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利益的独立化和极大化,减少资源产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使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和核算有良好的市场基础。(4)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产业组织政策,使资源产业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发展机制,促进资源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练好内功,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地根据市场状况作自我结构调整,使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极小化。对紧缺资源,通过建立国家资源公司,形成全国性、地区性寡头垄断的资源产业市场结构,保持适当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实现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相结合,改变当前资源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促使资源企业有一个健康的内部积累、以内涵为主发展再生产的增长机制和长期化、合理化的行为约束机制,实现运行绩效的最优化和资源现代化。(5)实现在国有资源资产委托代理制度下的公共部门对资源产业的开发性和导向性投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保护国有资产收益,诱导规模经营,强调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把资源产业原有的国家直接投资和经营改为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投资和经营,并吸纳社会资金,让企业和个人成为资源商业性投资的主体力量,发展资源产业。(6)积极推进资源贸易体制和资源产业国际合作体制改革,扩大资源企业对外合资合作的自主权与规模,引进外资,鼓励国内资源公司走向国际市场,适当进口国际上廉价资源,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行国际上成功的资源经营经验,使国内资源市场与国际资源市场对接。

标签:;  ;  ;  ;  ;  

市场经济与中国资源产业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