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研究_融资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融资论文,中小企业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而这个难题在我国目前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灵活的经营方式、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及高吸纳就业等优势,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群体,对金融支持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授信授贷集中,贷款权限上收,使信贷资金流向“大集团、大企业”意愿加强,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针对这一难题,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角度加以分析论述,并从激励约束设计角度提出一些自己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模型的提出及其分析

本文从经典委托代理理论角度出发,引用JEAN TIROLE的一个单周期固定数额投资的融资模型,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单周期固定数额投资的融资模型:有一个风险中立的企业需要进行外部融资。融资双方:贷款者(投资人、外部人);借款者(企业、内部人),其工程成本为l,但只有流动资本A,且A

1、成本为l,企业有流动资产A

2、风险问题。

3、确定性收入,R=R(概率为p)或者0(概率为1-p)。

贷款人需要激励借款入努力经营,可表示为

①对企业进行融资的资产保证分析,也就是对企业的净资产价值的分析。

②关于信用资产分析。贷款人不仅要看借款人的有形资产,还要看其无形资产。一个好的信誉将加强借款人的借款能力,一个信誉好的借款人在借款时,除了考虑货币收入和私人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二次收获利益(a retainedearnings benefits)。即使考虑借款双方对借款人的可信度存在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当前的成功也有助于构筑企业的净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有一个影子价格。

(2)信誉利益(a reputational benefit)。即使对借款人没有完全的信息,当前的成功也可增加其可信度,从而增加下一次借款的信用受限额度,增强下次借款的能力。

③对企业进行激励的分析。我们引入借款人的效用函数,由贷款人的零利润限制可得。对借款人进行激励就是增加借款人的,它由和A三部分组成,它与PH和成正比,与A成反比,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增加贷款人的分成比例(或者说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贷款),增加下一次贷款的信用额度。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约束过度和激励不足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存在较大缺陷,具有较大道德风险,表现在:

1、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缺少竞争力,管理不规范。

2、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很大随意性,故意隐瞒经营规模和利润,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及时,财务信息失真,使银行的监督成本很高。

3、信用意识差,一些中小企业在出现经营困难时,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入手,而往往采取逃废债务的做法,从而导致私人利益B过大。

4、缺乏可供办理抵押的有效资产。从融资的充要条件可以看出,A越多,条件越是容易满足。

(二)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约束过度,表现在:

1、信贷经营策略约束。近年来,降低不良资产率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家银行调整了经营策略,纷纷对大集团、大企业,优势产业、优质客户进行重点支持,强化了“规模论”,“成分论”的经营理念,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

2、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上严重错位,贷款审批权高度集中。近年来,各行强化了一级法人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授贷授信,其中固定资产贷款和技改贷款权限全部上收省分行。

3、责任追究过于严格,实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上,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然而,从借贷最小净资产要求可见,信贷抵押资产既不等于A,其风险也不必是零,而是PH。

(三)激励不足,表现在:

1、对银行信贷员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不足。目前,信贷人员虽然承担了重大责任,承担了包贷包收,终身责任追究的高风险,但并未享受相应的收益,缺乏科学的信贷考核机制(丁伯平,2003)。

2、对中小企业激励不足。从第一节模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激励相容限制:,如果这一限制条件成立,则会形成对贷款人的激励,借款人会努力经营。然而,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大集团大企业的偏好,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笔数多,规模小,需求频繁,手续繁杂,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索取较高的风险溢价(risk premium),降低了弱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激励。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企业项目成功了,可以得到二次获利利益和信誉收益。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激励企业努力经营,会大大增加,降低私人利益B。

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中存在的道德风险的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是个微观问题,也是个宏观问题(王朝弟,2003),同时从银行经营的角度讲,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也损害了银行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陷入“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钱小安,2000),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其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

从第一节的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净资产要求和信用监管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节,我们将从银行和中小企业两个方面,在理论框架提出的参数和限制条件的范围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1、理念创新。要彻底破除传统“惟成分论”,彻底清除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破除固有的“惟规模论”,摒弃“抓大放小”的思维模式,树立“不论大小,只分好坏”的理念。中小企业并没有天生比大型企业更加具有道德风险,在公平的制度和完备的市场中,如果对中小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设计,就能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资产安全的“双赢”目标。

2、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强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树立强烈的信用观念,打造中小企业信用。中小企业存在的经营业绩、信用状况不佳及财务管理不规范是其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同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信誉越好,越能增强其融资能力,被要求的净资产最小的硬约束就越小。因此,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财务制度,把企业信用管理溶于企业的全程管理中,与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劳动人事、质量安全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企业自身的信用形象。

第二,银行金融系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监管,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并且实现银行间的信用系统资源共享。银行系统应在各级政府的带头协调下,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将中小企业的工商注册、税务、信贷、进出口等方面的信息集中起来,建立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还要形成对中小企业的强有力的信用约束,通过工商、税务、金融、司法、会计师事务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监管,定期公布有不良信用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的“黑名单”,同时也要公开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的“红名单”,树立榜样,建立正常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组织联合有关部门对逃废金融债务,偷税漏税,恶意欺诈等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制裁,推进全社会中小企业诚信水平的提高。

第三,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与潜在的金融资源供给之间有效连接的纽带,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金融体系各级部门组织应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第四,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国外的经验已经证明,信用保证制度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信誉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资产质量的限制,其信用额度有限,如果没有金融体系对其进行金融支持,其状况会恶化,即使有金融支持,其信用额度在短期内也难有很大的提高,而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又存在净资产的硬约束,因此,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是扩充现有的以政府出资为主组建的担保公司的资本来源,解决担保公司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二是支持民间资本出资组建担保公司,鼓励担保机构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政府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担保公司投资的格局;三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积极探讨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制度方案;四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信用衍生产品。

标签:;  ;  ;  ;  ;  ;  ;  ;  ;  ;  ;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研究_融资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