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试题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综合论文,点评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选择题22道,非选择题12道,全卷共34道。新、旧教材卷总题量相同,两份试卷中同一学科的题量不尽相同。旧教材卷化学选择题9道,非选择题5道;新教材卷化学选择题8道,非选择题5道;两卷中化学选择题完全相同的题目有6道,5道非选择题中有3道完全相同,另外两道非选择题,题干相同,设问上略有差异。
一、选择题题型传统,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旧教材卷9道选择题分别考查了原子结构、物质的量、常见气体物质的化学性质、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化学平衡与勒夏特列原理、物质的溶解与析出、中和反应与酸的强弱、元素周期表知识。新教材卷与旧教材卷不同的两道选择题,一道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计算,一道是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这些题目涉及的是中学化学的基础内容或主干内容,题型大多是常规题型,知识性较浓,而与生活、应用的距离显得远些。题目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题干简练,与选项联系紧密。
2003年高考理综中化学选择题回归基础,继承传统,在基础中突出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在基础中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仔细考究化学选择题,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题仍有下列变化。
旧教材卷9道化学选择题,单纯的计算题几乎没有出现,只有第9题、11题、12题中涉及了一些计算因子,而计算在各题中的权重又不大。这三道题,也出现在新教材卷中,新教材卷中不同的两道选择题虽说是计算题目,但用到的计算关系,心算便可以完成。可以说今年的化学选择题较之往年,淡化了计算,淡化了速算和巧算。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今年对化学平衡用一个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了考查,解题用到了等效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该题能考查出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能考查出学生对勒夏特列原理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题目难度适中,有一定的灵活性。
旧教材卷第14题(新教材卷第15题)的题干较短,而选项较长,且在选项中设置了一些干扰词语,如K层电子为奇数的只有一种元素,而在A选项中加了修饰语“所有元素”;C选项中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这里的“所有主族”表面上看起来是和D选项中的“所有主族”相互对应,实际上既是强调,也是干扰。这些词语的加入,增加了选择题的长度以及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但这样的干扰是有效干扰。可以更好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和判断能力。
二、主观题分块考查,凸显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试卷中第29题~33题为考查化学学科的主观题,这5道题考查目的和意图均很明确,其中29题、30题考查有机化学知识;31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化学计算能力;32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33题考查化学实验能力。
1.有机化学考查追求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新教材卷在选择题中没有考查有机化学知识的题目,旧教材卷在选择题中有两小题涉及了醋酸是弱电解质、弱酸的知识,两卷在主观题中用两道题(29题、30题)考查了有机化学知识,这两题代表着2003年理综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水平。
2003年高考理综试题,在一份试卷中用了两道试题集中考查有机化学知识,而且起点相对较高,围绕烃的衍生物命题,考查了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还原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酯化反应、加成反应。还考查了碳碳双键、醛基、羧基等官能团。另外又把重要的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在限定外延的情境下置于综合、应用的层次,并且在两道题中进行考查,显示了对概念的活度、深度的考查。
题目间有一定的隐性联系,28题是考查生物学科的题目,其中丙酮酸为中心物质。29题则是以丙酮酸还原成乳酸为基础,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及聚合反应。29题中的A→B是羟基酸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失水生成不饱和酸的消去反应,而30题中的E→F却是羟基酸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脱水的酯化反应。
这两题虽是填空题,但推断成分较重,如29题B的确定,30题A的确定,用到的信息都较多,要求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强,能综合思维和整体思维。再如新教材卷30题由E推出F,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F中有几个碳原子以及F的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联想HC≡CH的直线结构,推出F中含有炔键,从而知道E→F发生了消去反应。
这两题立足有机化学的主干和重要知识,用到的知识层次适度,但知识的联系较多,思考容量较大,考查的视角较为宽泛,题目难度不大,但求思维灵活和深刻,追求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可以说这两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和思维品质。
2.淡化数字运算,强化数学思维
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中,涉及计算因素的题目不多,计算量也不大。要说化学试题,对数学思维的考查有突出体现的当数31题。
本题以元素周期表知识为基础,根据短周期ⅠA和ⅡA族元素及碳酸盐的组成,先确定四种碳酸盐。而在这四种碳酸盐中的Na[,2]CO[,3]、MgCO[,3],学生是很熟悉的,较生疏的是Li[,2]CO[,3]和BeCO[,3],但由Li、Be为金属元素以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Na、Mg稍作对比,则容易写出碳酸盐还有Li[,2]CO[,3]和BeCO[,3]。
本题所设的四个小题有连带关系,尤其第(2)、(3)、(4)问关系甚为密切。第(2)问是回答第(3)、(4)问的基础;第(3)问既是第(1)、(2)问答案的结合,又是第(2)问答案的直接应用或具体化;第(4)问是第(2)问中关系的深化,在该问中也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题结构紧凑,题干清晰,设问明确。以化学基础知识为依托,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整个解题过程体现着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维。这道题能很好地考查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迁移,由于生疏而排除碳酸盐中Li[,2]CO[,3]或BeCO[,3],则全题答案皆错。这道题在化学知识中闪耀着思维能力的光芒,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走出框图,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
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中,32题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题型为填空型推断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如读完题后,就可初步断定X、Y、Z为酸性氧化物,组成X、Y、Z的元素位于短周期的非金属区。酸性氧化物和水反应时,要区分加热还是不加热,教材里出现的典型的物质就是P[,2]O[,5]。
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推出X,对于SO[,2]和H[,2]SO[,3]性质熟悉的同学,很快便可确定出X为SO[,2],进而确定出Y为SO[,3]。如果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便容易确定出Z为P[,2]O[,5],并顺利完成后面的填空。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将Z填写为Al[,2]O[,3],这是对Al[,2]O[,3]的性质缺乏较为深刻认识的体现,也表现出逻辑推理能力的薄弱,如果顾及到下列变化:
则绝不会确定Z为Al[,2]O[,3]。
4.实验考查在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33题是围绕Fe(OH)[,2]的制备编拟的实验题,由于Fe[2+]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尽可能减少或排除实验体系中的O[,2],乃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3题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提供了两种制备Fe(OH)[,2]的方法,要求学生简述操作步骤及理由。
本题是以教材中氢氧化亚铁的演示实验为基础,方法一也是教材演示实验的具体化和细微化,方法二是方法一的发展。方法一是采取被动的方式,使生成的Fe(OH)[,2]在液面下,以减少氧气的干扰,而方法二则是采取主动的方式,先将反应体系中的氧气排尽,免除氧气的干扰。
从操作上来讲,方法二兼顾考查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氢气的验纯、反应过程的控制等。从思维角度来看,方法二思维深刻,并有创意;从实验效果上来看,方法二明显优于方法一;从题目设问上来看,方法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方法二实验步骤及理由叙述追求开放性,不求一语破的,只求词能达意,表述正确。
2003年理综试题中,没有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试题,化学试题由单纯的学科知识或学科内综合知识构成,学科内容相对独立。这点从侧面使我们意识到,组合或拼盘也属综合。从考试测量学分析,化学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与前两年相比较,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从题型上看,传统中有创新,平淡中有精彩,比较适中。
总体来说,2003年的化学试题,无偏、难、怪题。这无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正面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科教学,突出学科内知识的梳理和学科内综合,把学生引导到对知识产生的认识、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基本运算规则和技能的掌握上来,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应用意识、综合意识、信息转化意识、学科转化意识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