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献交流分析_图书馆论文

国际文献交流分析_图书馆论文

国际文献交换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文献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文献交换指各国图书馆之间交换各自所有,以弥补对方所缺的文献,达到互通有无、彼此受益、资源共享之目的。在世纪之交,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回顾和总结国际文献交换的成果与不足之处,以求将此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大有必要。

1 我国为较早开展国际文献交换的国家

国际文献交换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对文献交换进行了尝试,1694年,他授权法国皇家图书馆用他们馆藏的复本图书与国外有关图书馆进行交换,从英国、德国换回了一些新版图书,从我国获取了194册中国书籍。首开先河的结果使其大喜过望,从而乐此不彼。这一良好的开端,引得众多国家图书馆纷纷效仿,并得到逐渐完善,受益良多。雄踞世界第一大图书馆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834年开始进行文献交换,于1869年从清朝同治皇帝处获得10种933册中国古籍,并以此为奠基,开始了其卷帙浩瀚的中文书刊入藏。1923年,美国史密斯学会与中国的文献交换量居其国际交换第五位。

浙江图书馆于1932年就委托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品交换处代向欧美各国联系书刊资料交换事宜。1936年起,与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日本佛教研究会交换书刊,并开始与波兰华沙大学图书馆、苏联乌克兰科学院图书馆确立了互通有无意向。1937年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建立了交换关系。

我国众多大型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都在国际文献交换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尝到了甜头。据《上海图书馆事业志》记载,上海图书馆与国外交换(含赠送)的图书达19198册,其中包括英、日、法、德、朝等语种,主要交换单位达70家。

2 国际文献交换主体为地方文献

打开国外图书馆编纂的中文藏书目录,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地方文献倍受世界各国图书馆的青睐,这里仅以浙江省为例: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浙江图书馆自编资料有《文澜学报》、《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浙江省立图书馆报》、《浙江图书馆通讯》、《浙江省图书馆馆刊》等。所入藏的浙江版报纸有《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宁波日报》、《温州日报》、《海盐报》、《常山报》、《玉环报》、《武康报》等共计32种。

日本国会图书馆中仅有关图书馆文献的收藏就有《浙江省公立图书馆年报》、《浙江省立图书馆阅览指南》、《浙江省立图书馆概况》、《浙江省立图书馆全年度工作报告书》、《浙江省立图书馆二十周年纪念册》等浙江地方文献资料。

再如,浙江图书馆于1950年4月,与苏联科学院图书馆建立文献交换关系,首批寄送的就是自印书《金华丛书》(正、续编)等64种1854册。至1953年初,双方共交换图书5000余册,丰富了各自汉、俄文书籍的入藏。

自1982年起,浙江图书馆又先后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日本静冈县图书馆、日本福井县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在交换之中,主要以西冷印社和浙江人民、古籍、教育、科技、文艺、少儿、美术、摄影及浙江大学、杭州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2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图书,省内各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刊物和浙江图书馆自编的资料作为交换主体,颇受外国同行的欢迎,而国外图书馆大为感兴趣并点名索取的也多为地方文献。例如《浙江百年大事记》、《浙江革命英烈传》、《孙中山与浙江》、《浙江人物简志》、《浙江丝绸史》、《浙江古代史》、《两浙作家文丛》、《山海经丛书》等。

3 国际文献交换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难以替代的作用

3.1 弥补经费不足,补充馆藏文献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献数量的与日俱增,外文原版书刊价格的扶摇直上,使得图书馆原本紧缺的购书经费更显捉襟见肘。许多图书馆纷纷削减外文书刊的采购数量,舍外文而保中文。正如我国文化部图书馆司负责同志指出的那样,我国外文书刊收藏情况极为严峻,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已几年来未订购原版书。浙江图书馆于1995年起基本停止大宗外文原版图书的订购。实践证明,建立国际文献交换关系意义重大,是收集国外文献既经济又有效的辅助手段,将为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发挥积极的作用。

美国“国会图书馆交换程序”中指出:“一般言之,图书交换是一本对一本(杂志对杂志、书对书)为执行标准。”由于我国出版物的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绝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低廉的书刊资料,换取国外价格昂贵的图书,等于相对增加了经费,节约了外汇。

浙江图书馆通过交换途径获取的《鲍克公司在版图书目录》、《标准期刊指南》、《协会百科全书》、《学术世界》、《国会图书馆主题标引》、《美国图书馆指南》等大部头工具书,每种不下人民币千元。仅1992年至1994年三年间即换回国外文献1100多册。

3.2 缩短获得资料周期,提高文献使用价值

国际间文献交换是建立在各国图书馆或团体机构之间直接交换的基础之上,它省去了外国书商、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外文书店等多道中间环节,使获取文献的周期比从正规贸易途径订购缩短半年左右。这对发挥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加速科学文献的传递,延长文献利用期限,提高文献使用价值,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增值性和共享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能获取经由一般贸易渠道难以觅得的文献

国外文献中有许多属于内部交流的非卖品,其学术价值较高。这部分文献若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难以或根本无法购得,通过文献交换形式,却能快捷得到。

浙江图书馆曾通过交换,取得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各种自编目录;日本静冈县中央图书馆馈赠的颇具地方特色的《静冈县的百年》、《静冈县人名鉴》、《静冈县大百科辞典》、《静冈县史话》、《静冈县植物志》、《静冈县淡水鱼类》等珍贵书籍以及诸如国际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出版的内部资料、会议录、公司名录、工商年鉴等。

3.4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以书为媒,建立友好馆际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各地与国外建立友好省、市与日俱增,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从建立文献交换关系入手,可进一步广泛开展图书馆的业务往来、专业人员互访,共同探讨研究课题,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4 国际文献交换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全国各类图书馆都较重视国际文献交换工作,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均得到诸多实惠,卓有成效。由于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存贮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书目、全文数据库的广泛建立和网络化,使得国际交换更为明确与快捷。但这项工作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常会因受到来自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影响而受阻,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交换工作自身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寄赠文献缺乏连续性;双方负责交换工作的人员变动频繁以及受世界政治动荡因素的制约等多种原因,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交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拓展。

既然国际文献交换工作在当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就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竭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使之日臻完善。笔者认为: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确立是交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交换制度,完善交换工作的管理细则,健全业务档案并实行计算机管理,使交换工作做到正常、有序。

(2)人员的素质是搞好交换工作的先决条件。应指派具有较强工作责任感、较高外语水平的人员承担此项业务,由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应对交换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开阔其知识面,掌握国家对外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3)加强交换单位之间的联系,密切注意对方的交换意图,讲究信誉,及时复函。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与世界各地14000多个单位保持交换关系,文献的寄发按收到复函的先后次序而定,若超出规定期限,被视为拒绝。还应积极主动地不断拓宽交换渠道,使交换领域不仅局限于图书馆之间,也要涵盖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编辑部等。同时要不断扩展交换载体,使交换载体不仅有印刷体,也有磁带、光盘、录像及缩微胶片等非印刷载体。这一切都是交换工作得以延续和扩大的保证。

国际文献交换作为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文献资源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显示出日益突出的作用。应加强国际文献交换工作,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全方位的交换关系,广泛收集符合图书馆收藏特色的国外文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标签:;  ;  ;  ;  ;  ;  

国际文献交流分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