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信息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者论坛

内容提要: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信息化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急切需求。我国要抓住时代机遇,实施“超越战略”,实现后来居上,这就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全面现代化。

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实施信息化计划,如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欧洲的信息技术研究战略计划;90年代,新加坡出台的“2000年信息技术:智慧岛计划”;美国出台的“信息高速公路”;等等。这一切清楚地表明,我们所生活于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就是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造智能工具,改造更新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家庭),从而大大地增强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种种迹象表明,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应当怎样推进我国的信息事业?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代进步的潮流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历史。表现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生产工具。人类创制生产工具的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利用不同的资源,就会制造不同的生产工具,并导致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于是,可以通过分析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来了解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发展进步的规律。

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可资利用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相对而言,物质资源较为直观,信息资源较为抽象,能量资源则介于两者之间。人类的认识总是由直观而至抽象,于是最先认识了物质资源,把它转化为材料,制成简单的生产工具,如镰刀、锄头等,使社会由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不过,仅仅利用物质资源制造的生产工具有两个缺点:要靠人力推动,也靠人力操纵,是一类“死工具”,劳动生产率较低。18世纪前后,人类逐渐学会了比较系统地利用能量资源,把它转化为动力,并和材料结合起来制造新的生产工具。于是出现了机车、机床一类动力工具。与农业时代的“死工具”相比,动力工具不需要人力推动,是一类“活工具”,因而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原因。不过,这类工具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限的,因为它仍要靠人来操纵,本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又进一步学会了比较系统地利用信息资源,把它转化为知识,并和动力与材料巧妙结合起来制造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于是出现了智能机器、“专家系统”等一类具有智能的生产工具。与农业时代的“死工具”和工业时代的“活工具”相比,智能工具不但不需要人力推动,而且也不需要靠人直接操纵,是一类“聪明工具”,因而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极大的提高,借助于这类生产工具,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正在迅速地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这便是今日世界的现实。

当然,现实世界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但从时代潮流的整体走向来看,今天的世界,正处在社会生产力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大规模转变的时代,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正在极其迅猛地成长。一些发达国家特别如美国信息业的产值已经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信息业的就业人数也已经超过就业总人数的50%,许多国家则在朝着这一方向大步跟上。可以认为,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所做的测算表明,我国1995年的信息化指数水平,大体相当于美国70年代初期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性质也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我们应当及时地清醒地认识这种转变,主动地自觉地为我国的信息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企盼着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来改造和提升,现有的工业渴望着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来装备和发展,发展中的服务业和管理业也有待于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来变革和改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急切地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的基础结构来支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信息化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急切需求。

后来居上的良机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什么途径和战略才能真正又快又好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选择是依照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按部就班地先集中力量把农业搞好,再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之后再来实现信息化。这是一种“常规战略”。这种战略似乎很安全,实则很危险。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前进:农业化用了一两千年,工业化只用了几百年,信息化则不到一百年。照老方法发展农业和工业,必定花费很长的时间,这样同在与信息化道路上迅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拉大。

另外一种选择是“超越战略”,即把握时机,选准捷径,超越常规。所谓“把握时机”,是指把握住历史发展中那些可以实施超越的机会。一般来说,它们只出现在历史进程中的转轨段,如:由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转轨段,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轨段,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轨段等等,因而所谓时机是千年难得、百年不遇的。历史上大凡后来居上者,多是利用转轨段上的超越。英、法、荷、葡对农业古国印度、埃及的超越,美、日、德对工业大国英、法的超越,都是利用了转轨段重新调整的机会。因此,把握住这种超越的时机和切入点是极为重要的。所谓“选准捷径”,是指选准实现超越的具体途径。从时代进步的规律来看,选择信息化的途径乃是势在必行。所谓“超越常规”,是指超越“由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那种按部就班的陈规。没有这种对历史陈规的超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后来居上。

“常规战略”和“超越战略”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利用时代进步所提供的巨大优势,墨守成规地就工业化而工业化,就农业化而农业化,其发展进程必定缓慢;后者则充分利用了时代进步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后来居上”的规律和策略,用最先进的手段最快捷的途径来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家利益出发,要求我们必须采用“超越战略”,实现后来居上,这就是要紧紧抓住百年不遇的良机,大力推进我国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全面现代化。

信息化与我国发展战略思考

信息化,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信息技术是一类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实质是一个信息网络,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目前形态是数据库与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质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即:利用四通八达的通信系统把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感测系统、智能系统和控制系统有机地联接起来,构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具有强大信息功能的网络体系。由于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扩展,信息网和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人都会把信息(隐私除外)提供给信息网,人人也都习惯于从信息网中检索所需要的信息,人们的信息活动高度依赖于信息网。因此,信息网天然地成为信息化的社会基础结构。

这里,我们提出一项名为“中国高速信息网行动”的建议(简写是“CHINA”)。它涉及信息化的工程、技术、产业、人才、法规、观念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就其技术方面而言,是要建设我国的信息网,包括各种专门领域的应用信息系统,例如工业企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内外商贸、金融信贷、财税、医疗卫生、文娱体育、国家宏观决策调控、地方行政决策和管理以及各种咨询服务专用的信息系统等等。它们的作用,是直接支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的信息活动,直接为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服务。由于信息时代人们之间信息联系的广泛性,任何一个专门应用领域信息系统的信息都会来源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它的信息服务范围也必然要作用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因此,在该建议中,我们提出,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利用虚拟专用网技术,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公用通信网络平台。这样,各个专门应用领域的信息系统就不必都投入巨额资金来建设自己专用的通信网络,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信息总量大,这在一个方面决定了我国国家信息网必须是一个高速信息网。同时,高质量信息服务要求将话音、数据、文字、图形以及活动彩色图像等信息媒体有机地综合成为多媒体信息,于是也要求高速的信息网络。它将是数字电话网、计算机网、数字电视网的有机综合,固定业务、移动业务和个人业务的有机综合。它的目标模式将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综合业务数字网(简写是BIP-ISDN)。

怎样判断我国推进信息化的社会需求?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需求十分强烈,而且已经尖锐化。为了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尽快地同国际环境接轨,它们要求先行信息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建设当地的信息网。它们已备好了资金,开展了筹建信息化的行动。事实上,我国不少省市和部门已经同外国大公司签定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采购合同,而众多的外国公司则仍然竞相向我国推销它们的所谓(其实也未必是什么真正先进的)信息高速公路产品!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满足这些需求,这些地区就会变成外国人的市场。其它地区目前的信息化需求还不很突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信息化需求将急速增长。不过,我国的需求内容同发达国家的情况并不一样。我国当前最迫切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是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才会逐渐转移到医疗、娱乐和家庭消费等方面。

怎样解决我国建设信息网和推进信息化的资金?由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分步成熟的需求,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信息网的建设应采取“从局部地区做起,从最急需的领域做起,从中低速信息网做起,边建设边受益”的方针,不搞一刀切,也不企求一步登天,这样就可控制资金的合理需求,同时,要依靠中央、部门、地方、国内外的团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推进信息化事业。

怎样判断我国推进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40多年来,我国在信息化相关的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运营服务方面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能力和基础。我们已经远远不是一张白纸。我国已经建成将近100万芯线公里的光纤通信线路,拥有容量居世界前列的国家通信网,天地一体的中低速数据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中等以上的城市;我国已经拥有200多万台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电视机的普及率也已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掌握大型程控交换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已掌握并行处理的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我们正在快速地掌握当代最先进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技术;我们也将很快掌握高清晰度电视技术。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中低速的信息网,并且可以在短期内见到实际的效益。我国也完全有能力自主研究先进的高速信息网的全部关键技术。我们深信,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协调一致,内外合作,优势互补,我国的信息化大业必定能够成功。

标签:;  ;  ;  ;  ;  ;  ;  

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