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

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

李杰[1]2003年在《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文中研究指明生命是人的存在状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我们从事审美活动也不能不从此开始。生命美学抓住“生命”这一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以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美学问题,认为美在于生命,生命是美的源泉,也是美的最终皈依,审美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也是生命的升华。学术界往往容易将朱光潜的美学从理性的、学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其关注生命存在的特点注意不够。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研究了朱光潜的美学,首先,探讨了生命美学的当代视野;其次,从意象、情趣、审美筋肉论、美育思想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朱光潜的生命美学思想的构成;最后,考察了朱光潜生命美学思想的中西学术渊源。

薛雯[2]2003年在《人生美学的创构》文中研究指明克罗齐——这位对中国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西方美学家,其直接影响者就有朱光潜、林语堂、邓以蛰等,尤其克罗齐对朱光潜的理论创新给予了莫大的影响力,所以,研究克罗齐思想在中国的流变、发展过程,应当是一个相当新颖同时又是有着相当难度的课题。 本课题以朱光潜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拟定的研究计划包括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克罗齐的思想状况研究,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状况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研究。 在国内学者所涉及到的朱光潜与克罗齐比较的专着及相关论文中,多数学者认为朱光潜受克罗齐的影响而产生了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因而将朱光潜的“人生论”与“美学思想”割裂开来分析。但我以为朱光潜的理论归宿,却是“人生美学”。人生美学立足人生,关注人生,试图通过美学途径达到改造人生的目的,因而在朱光潜看来,美学是作为一种手段与方式而存在的。正确对待美学问题,真正了解美学观点,并通过审美活动的作用来改造人心,美化人生,才是现代美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这是我将在本文中加以重点阐述的出发点,也恰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独创性所在。将人生与美学联系起来看,实质上是将艺术放在人生的大背景下来解析,也将人生放置在艺术的维度上加以解析。以往的美学家,限于人生谈艺术,否定了艺术,但只限于艺术谈艺术,也忽略了艺术的人本特色,忽视了美学的人学特色。实际上,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是从人出发的,以人的感性为基点的,将人的活动与人的审美活动扩展到一般所言的社会现实的层面,再深化到社会实践层面,最终并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与源发作用,从而构建成融心理学、社会学与艺术叁位一体的美学体系。克罗齐是一个将美学提到独立的高度上加以认识的美学家,也是一个将美学还原到人本主义的原点来考察的美学家之一,朱光潜在精神上继承了克罗齐,那是对“直觉”的接受;更值得注意的是,朱光潜创造性地创立了人生美学,将克罗齐的精神推进一步:如果说克罗齐将美学设定在人的精神活动层面上的话,那朱光潜则将美学定位在人的整体生活层面上,其中包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以应该说,朱光潜的人生美学是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美学观念,也是将艺术的人本特性充分展示出来的美学观念。人生美学的创构—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关系研究中文提要 本文的研究目标确定为:一,从人生美学角度来考察朱光潜在接受克罗齐思想与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时的鲜明特点;二,在中国学界,尤其在艺术领域中提倡复苏克罗齐的“诗性精神”,强调人类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所带来的人性的展现。若说前者是我论述的直接对象,后者则是我在论述时的内在依据。 从全文来看,我试图从克罗齐找到朱光潜人生美学思想的来源,并通过朱光潜与克罗齐的比较研究,揭示朱光潜人生美学思想所具有的独创性价值:另外,从中国现代美学史的角度来分析朱光潜的人生美学的历史性贡献,从而指出朱光潜的人生美学在根本上承袭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近、现代的人本主义精神,使得克罗齐在精神领域中所设立的人本主义思想得以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领域中展现其不同寻常的光彩。

刘习[3]2017年在《朱光潜美学思想主体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览我国进百余年的美学史,朱光潜先生无疑我国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学贯中西,既熟稔中国传统文化,又深谙西方现代美学与心理学理论,并在融通二者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朱氏美学体系。本论文从不同视角出发,专事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基于主体性视角,重估朱氏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立场上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本论文主体分四部分,共十节,约六万字。导论部分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与对主体性问题的界说。截至当前,我国学界对于朱光潜美学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涵盖四种基本研究策略:单一理论研究、分期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论辩式研究。这四种研究策略虽各有所长,却鲜有涉及朱氏美学的某一整体特征与风貌。本文在通览朱氏美学的基础上持论,主体性是其显明特征。作为发轫于西方近代哲学、美学,极具人本主义色泽的概念,主体性并无明确定义,其内涵亦趋于多元。本文将其界定为一种主体优于客体的状态,主要包括主体行为之自为性、主体身体与思维之能动性等表征。而具有主体性特征的美学则是一种围绕主体(审美主体)生发开来的美学,其研究始终以主体为起点、基点和旨归。第一章聚焦于朱氏美学本身,静态地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主体性特征,主要有叁:其一,以主体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朱光潜早期论美,所采用的是标准的心理学美学路径,而从心理学切入美学研究也便意味着是以主体,尤其是主体的心理表征为研究起点。至于后期,尽管朱氏美学发生了哲学美学的转向,但朱光潜依旧将审美主体列为审美活动与美学研究的初始环节。其二,以主体为美学体系的基点。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主要观点,如美感观、美本质观都是围绕主体生发而成的:其美感观暗示,一切美感经验的得来都是主体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结果;其美本质观指示,"美或不美"终究是个属于人类主体的命题。进言之,整个朱氏美学体系都建基于主体这个立足点,是一种关于主体的美学。其叁,以主体为美学研究的旨归。朱光潜谈美的目的是谈人,即通过美感教育实现人生的净化,这主要包括陶冶心性、疏导冲动、拓宽眼界等要义。第二章采取动态的视角,通过对比朱光潜与同期美学家蔡仪、李泽厚、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之异同,进一步凸显朱氏美学的主体性特征。朱光潜与蔡仪在美学思想上体现出鲜明的主客之分:前者认为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主导与核心力量,美与美感究其本质都是主体主动观审和经验外物的结果;后者则更多地趋向于将客体(属性)视为美与美感的本质来源,认为主体的审美活动仅是对客体的纯粹反应,而不含有主观创造的成分。朱光潜与李泽厚的在美学上都主张一种兼顾主客体的"统一"性的关系,但前者主要标举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能动性与自为性,后者则将审美主体的感官与行为皆看作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不断"积淀"的产物,倾向于以社会性来统摄主体性。朱光潜与宗白华在美学见解上相似度较高:两人都极力标举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注意发掘美学的人学属性与人本内涵,其美学思想皆以主体为本位,透露着浓厚的主体性特征。第叁章立足于主体性视域,对朱氏美学的相关观点的学术价值展开重估。本文认为,朱氏美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立场上对于主体之维的关切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也更合乎逻辑:其一,以主体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言说对象,既发扬了西方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美学传统,又堪称是对注重气质、品性的中国传统美学之衣钵的继承,对于后世美学研究同样具有启迪作用。此外,鉴于中国当代学术语境的特殊性,以主体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对于恢复并阐扬美学之人学属性可谓是大有裨益。其二,以主体为研究立场,而这种立场较之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又体现出两重超越性:一方面,朱光潜注重主体人在知、情、意叁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有别于唯理派与经验派美学对于理性或感性的单方面强调;另一方面,他的研究立场指向现实人生,致力于通过审美与美育来塑造一种达观进取的生命观。这种研究立场极富悲悯情怀与生命意味,它较之叔本华、尼采那略带悲观弃世色彩的美学而言,显然具有更高的现实品格。

秦凤[4]2011年在《柏格森生命美学与“五四”美学思潮》文中提出中国近现代美学的两次大的讨论中涉及的问题是美学应该重视理性还是直觉,深层含义是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是重感性轻理性的,讲究直觉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受“五四”新文化影响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向,结果是近现代中国美学的诞生。而这次转向并不是原发的,是受动的,西方美学的渐入是转向的诱因。柏格森作为生命美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这个特殊时期被传入到中国,其暗含的生命精神对“五四”美学思潮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柏氏美学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外因总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那么西方美学的渐入势必也需要本土传统美学内在基质才可以发生,这一点也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前提。整个渐进的机制可以概括如下:一、中国传统美学中重感性轻理性的思维模式,注重“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直觉”的特质导致对与之同质的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接纳。二、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促使这一过程发生的重要客观前提。叁、本土美学家对东西方美学的反思,对西方美学的批判摄取,对本土美学的创新,最终形成具中国现代性的”生命美学”。在分析柏格森生命美学对本土文化的影响的过程中,近现代美学家的论着自是要十分关注的,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从这些论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柏氏生命美学的影响,当然影响的结果并不是一致的,这种不一致恰好为我们解决中国美学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基于相同的思维特质,相同的艺术传统,来研究美学家们对于柏氏美学影响的反映,通过比较分析,这样要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似乎比较容易。因此,文章大概内容结构如下:首先,柏格森作为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其生命哲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柏格森的美学思想无法忽视其整个思想体系,主要是对柏格森整个生命哲学体系进行阐述,把他的生命美学放置于整个大的哲学框架之下来,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经行简要的介绍,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概况进行简要说明。其次,从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所共通的思维特质,作为研究两者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相通之处首先表现在对生命本体的把握,因此,二者第一个相溶特征在于柏格森的“绵延——生命冲动”和中国美学最基本的精神的“天人合一”相契合。直觉作为柏格森生命美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意,文中对这种具有中国意味的“直觉”审美方式与柏氏直觉的联系加以说明。直觉的智能所带来的直觉知识是绝对的真,而它所揭示的世界面貌才是最真切、最完整的,认识的终极目的是领悟到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的统一,并且这一点只有直觉或者说是非理性才能达到。柏格森同东方传统哲学一样,关注的是”生命”的世界,采用的同样是直觉体悟的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哲学基础,柏氏美学才得以流入并最终影响中国美学.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促使了柏氏美学同中国传统美学的融合。再次,从”五四”以来国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入手,重点揭示国人接纳柏氏美学的现实原因和表现形式;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植入式柏氏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着重介绍和分析不同时期国内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第一阶段,柏格森生命美学说的引入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物主要代表人物鲁迅。这一时期对西方文化奉行的”拿来主义”,或着说引入柏氏美学的目的在于”用”,而不是改造,是中国本土美学自发式反思的结果。第二阶段,柏格森生命美学中国式改造阶段,主要是以新儒家学派为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为例。这一时期对柏氏美学进行自我的改造,将儒家传统哲学美学与柏氏生命哲学生硬比附,侧重人生态度方面、兼受“柏氏”生命哲学美学,回归传统,为孔儒辩护,但未在形而上重建传统哲学美学。第叁阶段为本文主要重点,即对柏格森美学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自觉反思阶段。主要以朱光潜、方东美、宗白华等美学家为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习柏格森生命美学,反思中国传统美学,“中西合璧”,为中国奠定了现代中国美学的基础,建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体系。当柏格森生命美学遭遇中国五四新文化思潮,柏格森生命美学所别具特色的“生命”特质,柏格森这种生命冲动和直觉思想深深地融进了国人对宇宙的理解之中,其生命美学才能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为中国现当代美学体系的构建,画上浓重的一抹。同时柏氏生命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中国美学家对其吸收,提取,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境况,让我们对外来美学思想的学习,如何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建构选当代美学,产生了新的反思。

佀同壮[5]2007年在《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在现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组建功能,因此,发掘古典美学资源的现代价值、彰显其现代意义,无疑是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趋向。“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即是通过实证研究与阐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庄子这一古典美学资源参与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方式与途径,进而呈现庄子之于中国现代美学的价值与意义。鉴于“中国现代美学”内容十分复杂,为明晰起见,本文选取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五位美学家为代表以展现“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的概观。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启者,鲁迅是现实主义美学代表,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美学代表,朱光潜、宗白华则可以说是专门的美学家,他们与庄子的关系显示出庄子参与现代美学建构有一个从“潜运”到“浮出地表”的逻辑进程。即王国维、鲁迅对庄子的承续很大程度上是庄子固有的美学精神的延伸,需待阐发才能见出庄子之现代美学价值的存在;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对庄子的阐发则含有中西美学的碰撞、对话与交融,庄子美学也借以明确了其“现代”的历史向度。

孙艳侠[6]2013年在《朱光潜悲剧理论之渊源与价值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着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美学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作为一位学贯中西、通古知今的美学大师,他为我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悲剧理论代表作——《悲剧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西方悲剧理论的专着,也是其前期“文艺思想的起点”,“《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1)P中文本自序:1,它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悲剧艺术理论史上的空白,也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桥梁。尽管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朱光潜的名字就已被中国青年学者熟知,一九叁叁年英文本的《悲剧心理学》就已诞生,但因语言、政治、文化方面的局限,相隔五十年,张隆溪教授翻译的中文本《悲剧心理学》(1983)在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才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对此,人们除对其理论文本本身进行研究外,还逐渐将悲剧研究视域扩展到文学、文化及人生等各种具体问题中。“悲剧”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他的悲剧思想在其文艺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叁十年来,我国对其悲剧思想来源的研究一直众说不一,有人认为他的悲剧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悲剧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儒家的“入世”的精神、道家的“超脱”观念、佛家的“绝我不绝世”(2)P23的态度;也有人认为他的悲剧思想来源于西方,他的悲剧理论是对西方各家悲剧理论的折衷整合,受西方各家学说的影响,已被全盘西化。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悲剧思想的追根溯源,揭示出朱光潜悲剧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儒、道思想,而建构在西方各学说基础上所形成的悲剧快感批判理论则是其具体话语传达表现的媒介。最后得出结论: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意蕴,又具有西方美学话语的传达表现形式。

李杰[7]2002年在《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文中指出揭示了被人们忽视的朱光潜庞大的美学体系的内核——生命美学思想。同时认为朱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与他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而他的人生态度却是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西方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生命哲学。

方雯[8]2017年在《从认识论到实践论:朱光潜美学转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光潜美学历程存在一种明显的现象:他解放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建国后逐渐转向实践美学。解放前,他受西方近现代美学影响,引进西方心理学美学,形成认识论倾向;建国后,特别是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后,他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成精神实践论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朱光潜美学转向的关键,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是其美学转向的主要动因。朱光潜美学转向主要体现在美的本质论、美感论和艺术论等方面。从美的本质论转向看,他前期认为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后期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认识到美是实践的产物,美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他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认识论转向实践美学,跳出了原有的认识论框架。从美感论转向看,他前期认为美感产生于“形象的直觉”,后期认为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乐趣,这一转向是他对主客观二元对立局面的突破,认识到美感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中。从艺术论转向看,他前期认为艺术是“意象化的情感”,后期认为艺术是“生产劳动的对象”,随着他对主观认识的消解,艺术创造回归到实践过程中。总体而言,朱光潜美学转向的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尤其是推进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

王春红[9]2016年在《朱光潜论审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美经验理论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来源,主要由中西方两方面的知识体系构成,前人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时对此多有忽略,因此本文试图对朱光潜的审美经验理论进行解构,探究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来源和基本内涵,进而肯定朱光潜在审美经验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其不足或缺陷,以此推动朱光潜美学思想和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本文以朱光潜的审美经验理论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构成、内容、影响等方面。论文绪论部分对研究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及其美学思想体系的现状做了一个宏观上的总结与归纳,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主要是集中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交代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思路。正文部分分叁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运用本体论的研究方法,着力解决“审美经验”的概念及其历史嬗变问题,以此来阐释朱光潜与“审美经验”理论的渊源及他与中西方美学的关系。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结合实际,系统梳理了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具体内涵,即“直觉说”、“距离说”、“移情说”、“内模仿说”以此为原点探究其与相关的西方理论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四个理论间的相互关系。第叁章主要论述了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1.对朱光潜美学体系自身的影响。2.对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影响。3.对中国美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了更系统、全面,还将朱光潜的审美经验理论及其美学思想与中国其他美学家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通过个案与整体研究、本体论研究与开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朱光潜的审美经验理论提出自己的新见。

徐金香[10]2011年在《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对人类和世界本原、对人生意义和自由的探索,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圣贤和哲学家们苦苦思索的终极命题。作为唯意志论思想的奠基人,叔本华撇开传统哲学的心物二分的认识论路径,从人性的需求和审美的角度审视世界和人的自由,他指出,意志是充斥着整个宇宙,无根据、无目的、无止境的追求,是永不停息的欲求和冲动,生命意志构成了世界的本质,生命意志的客体化创造了全部表象世界。由于意志及其满足的无尽性,人生注定是痛苦的,解除痛苦的最终途径只能是通过死亡否定意志,而艺术能够使人暂时挣脱意志、欲望的束缚,忘却个体性和自我,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片刻的慰藉。尼采继承了叔本华意志本源和生命意志本体论的思想,但他从根本上反对通过否定意志来获得生命意义和人生自由的主张。尼采认为,生命意志是积极创造、战斗不止的永恒冲动和本能,人生痛苦并不可怕,恰恰是锻炼、彰显生命意志、推动人生创造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生命意志绝不是什么“适者生存”式的被动适应和自我保存,而是“追求力量的扩展”,是争优势、争发展和争强力的“强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是强力意志的集中代表。尼采的强力意志思想和超人学说竭力反对叔本华对人生持有的的悲观态度,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战斗气息,在关注和改造人的同时,也充满着矛盾和糟粕。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唯意志论的本体论之上的,以酒神精神为根基,以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统一为譬喻,追求强力意志、永恒创造,反对理性至上、知识万能和颓废平庸,赋予人生以美学意义和艺术情趣,充满着人本情怀、战斗气息和辩证法思想。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尼采唯意志论思想的主要来源、基本思想,述评了尼采强力意志、超人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分析了尼采唯意志论美学观的基本内容,简要介绍了尼采唯意志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尼采是一个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政治理想的文学家、思想家,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悲剧的诞生》中,其特点是以正视人生苦难、肯定生命意志为核心,以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对立统一为主线,给生命以形而上学的根据和慰藉为目的,深入分析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统一及其带来的希腊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希腊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重点揭示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实质,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与国家精神的关系,提出,要大力弘扬酒神精神,发挥艺术特别是悲剧的作用,激励人,塑造人,改变人,创造人,反对理性至上、知识万能和颓废平庸,期翼德意志精神的复兴。第二章介绍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的影响。鲁迅对尼采开始发生兴趣,起源于留日期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鲁迅接触尼采思想的开始和最重要的着作。酒神精神对青年鲁迅思想影响犹大,他把推进自由、自强、自立的个性解放,弘扬勇于创造、敢于战斗的猛士(超人、酒神)精神当作达到“立国”、“立人”、民族解放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留日时期的几篇着作中,集中起来可概括为:尚精神、非物质;尚自由、抗压迫;尚个性、期超人猛士。伴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鲁迅对尼采思想逐渐疏离甚至批判尼采思想中的糟粕,但他不迷信任何权威,追求真理、渴望自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情怀贯穿一生。第叁章介绍朱光潜对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的吸收与创新。朱光潜把日神和酒神从尼采语境中剥离出来,使酒神屈从于日神,以日神来点化酒神,扬弃了尼采的美学观来构建自己的艺术人生观和文艺观,探讨了“距离说”、艺术欣赏与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在尼采那里酒神精神是最为根本,而在朱光潜这里日神精神则是最为珍贵,酒神最终屈从于日神,人应该以日神的心态对待人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将现实生活艺术化,在忙碌的生活中懂得怡情养性,赋情感于形象之中,通过艺术形象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在艺术的王国里获得精神的自由。第四章从人生经历和人生取向的角度分析比较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影响的不同以及本文研究的当代意义。总之,尼采唯意志论思想之于现代中国的主要意义,一方面在于他给鲁迅这样的意在扫荡社会弊端的战士提供了精神鼓舞,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像朱光潜这样致力于学术文化和人之精神建设的知识人拓展了生命意义之源,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主体性的觉醒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 李杰.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人生美学的创构[D]. 薛雯. 苏州大学. 2003

[3]. 朱光潜美学思想主体性特征研究[D]. 刘习. 山东大学. 2017

[4].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五四”美学思潮[D]. 秦凤. 安徽大学. 2011

[5]. 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 佀同壮. 暨南大学. 2007

[6]. 朱光潜悲剧理论之渊源与价值探析[D]. 孙艳侠. 延安大学. 2013

[7]. 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J]. 李杰. 零陵学院学报. 2002

[8]. 从认识论到实践论:朱光潜美学转向研究[D]. 方雯. 湖南理工学院. 2017

[9]. 朱光潜论审美经验研究[D]. 王春红. 宁夏大学. 2016

[10]. 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的影响[D]. 徐金香. 安徽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