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学思考论文_杨兆民

新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学思考论文_杨兆民

陕西省商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26000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无数的灾难,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传染病成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疾病,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传染病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给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公共卫生角度对新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 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18~20世纪初,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0%,1900年美国传染病总死亡率为797/10万,其中流感和肺炎的死亡率高达202.2/10万,结核病死亡率达194.4/10万[1]。20世纪40年代前,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及流感、伤寒副伤寒、疟疾、血吸虫病等常见传染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死亡人数不计其数,1347~1351年欧洲某地区鼠疫流行,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人口死亡,1917~1918年发生的世界性流感大流行,7亿多人发病,2000万人死亡[2]。1817~1923年,发生了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第七次大流行至今尚未终止[3]。19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提高,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50~60%下降到10%以下。我国是受多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急性传染病死亡占全死因的比例由50年代的第2位下降到70年代的第10位。我国50年代消灭了古典型霍乱,60年代消灭了天花和人间鼠疫,200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国家,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1]。198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将天花从甲类传染病中删除[4]。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连续多年无当在感染疟疾病例,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一些疟疾发病县区陆续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传染病防治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但还有很多传染病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 新时期,我国面临新老传染病严重威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影响,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霍乱、鼠疫、结核病、白喉、梅毒、淋病等传染病又卷土重来。199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750万例,1994年880万例,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人感染结核菌,每年约有20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2000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达200万。我国结核病被列入世界上22个高流行国家之一,全国有5亿人口受结核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00余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达200余万,每年有113万新结核病人发生[1]。

近30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类各种行为导致气候恶化,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新的、更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原体不断出现,新发现的病原体达40余种[3]。2002年11月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侵袭了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止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发生非典型肺炎8422例、死亡916例;我国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HIV已在全球传播而为人们所知[5],1981年美国首次报告艾滋病人,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1]。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H7N1)以来,截止2007年1月15日,全球有1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285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166例死亡,病死率大于50%,我国自2005年10月28日发现第一例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例以来,先后在湖南、安徽等省市出现散发病例[6]。自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和管理以来,商洛市手足口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2012年发病率在11.10~118.46/10万[7、8]。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在上海等省市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商洛市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家庭养狗者十分普遍,由于对狗缺乏严格管理,狗咬伤人事件日益增多,2012年以来,我市连续有3个县区发生人狂犬病病例,患者全部死亡,对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劳务输出人员较多,人口流动频繁,2014年3月,我市发生第一例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2015年8月份,我市连续发生3例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给消除疟疾工作带来困难。

3 新时期,我国传染病防控制面临严峻挑战

3.1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普遍存在 传染病是一个无国界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大国,人们不良民族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卫生习惯根深蒂固,影响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普遍存在。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产生新的禽流感病毒,对人体造成新的危害;流感病毒毒株的变异,给流感免疫预防带来难度;耐多药结核菌产生对控制结核病带来困难;出血热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鼠类高带毒率及犬类狂犬病毒的高带毒率,增加了人感染出血热和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加,空气潮湿,为鼠类繁殖和汉坦病毒等病原体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利于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大量滋生。人们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促进了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传播,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新开农田、林区野外工作、旅游,增加了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封山育林,鹿等野生动物数量增加,使莱姆病等病原体的宿主增多;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苍蝇大量滋生,缺乏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增加了肠道传染病传播机会。静脉吸毒、婚外性行为、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导致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发生。

长期以来,人们重治轻防思想根深蒂固,有效的预防措施难以落实。随着医学科学发展,新研发的疫苗逐步应用于传染病预防。实践证明,疫苗是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免费接种的计划免疫疫苗,仍有少数目标儿童不能及时接种,甚至于个别儿童家长拒绝为儿童接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自愿、自费接种二类疫苗难度更大,加之,教育等部门配合不力,使学校传染病预防面临重重困难[9]。目前多数传染病尚无有效预防的疫苗;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十分薄弱的环节。

3.2 传染病监测滞后,监测力度和质量亟待提高 传染病监测是早期发现和及时隔离治疗和管理传染病传染源最重要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对部分传染病实施监测,但因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监测工作难度大、质量差。哨点医院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几乎流于形式,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与疾控部门配合还需要加强,手足口病病原检测、艾滋病、性病监测、出血热监测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费紧缺、人力不足、技术落后,是目前严重影响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的重要因素。

4 新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

4.1 依法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是要严格执法 1989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使传染病防治步入法制化轨道。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行政管理及卫生监督部门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4.2 全方位贯彻预防为主方针 《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4]。强化政府职能,在政策上、人力、财力、物力等卫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性支持。

4.3 预防控制传染病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主要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采取以免疫预防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其中预防狂犬病的根本措施是防止被感染狂犬病毒的犬等动物咬伤,接种狂犬疫苗则是补救措施。无预防疫苗及药物的传染病,采取以传染源管理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加强传染病监测,早期发现、准确报告、及时隔离治疗传染病人,防止院内、院外交叉感染和传播,是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减少传染病危害。

4.3.1 依法规范开展传染病免疫预防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多种疫苗,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收到非常好的预防效果。我国通过全民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强化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有效降低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连续多年保持无脊灰状态;目标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有效降低了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通过麻疹强化免疫,逐步实现清消除麻疹目标。实践证明,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4]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第六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10],依法规范传染病免疫预防。

4.3.2 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全面发展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方式及卫生习惯,是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强化广大群众的传染病预防意识,确保传染病综合性措施的全面实施。

4.4 多部门协作全方位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多部门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防控制传染病不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独家责任,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严格执法和管理,需要医疗、教育、农业、公安、宣传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随着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重要场所,增加了传染病传染源输入和传播的机会,因此应重视旅游景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管理[11],确保各项预防措施的全面实施。。

4.5 强化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 加强传染病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研制、防治研究,早期发现、准确诊断、有效治疗传染病人,防止和减少传染源危害,对易感人群进行特异性免疫预防,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4.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加强国际间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出入国境传染病检疫,防止传染病传染源输入。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传染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稳定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着力解决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传染病综合性防控措施的全面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主编.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

[2]廖耘.新形势下的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47~4748

[3]潘孝彰,主编.新发传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4]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006~222

[5]孟立竹,主编.新时期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实务全书[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28~29

[6]王陇德,主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8~59

[7]杨兆民,田春艳,何涛,等.2008~2011年商洛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2,12(7):488~491

[8]杨兆民,何涛,张佩.商洛市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新疆预防医学杂志,2014,32(1):51~52

[9]朱安厚,杨兆民,白晶.当前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5):473~474

[10]张伟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宣传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

[11]戴侃记,张建霞,杨兆民,等.森林公园型旅游景区传染病防控规范[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2,12(5):385~388

论文作者:杨兆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新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学思考论文_杨兆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