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欧分工与一体化的特点_世界历史论文

论东欧分工与一体化的特点_世界历史论文

浅议东欧分与合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说的东欧不是一个严格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相联系的相对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以苏联为首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地区,包括前苏联地区、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地区,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南欧地区。这里所讲的统一和分裂,即“分”与“合”,既可以指领土、民族方面的,也指经济、政治意义上的,还可以指宗教、文化层次上的。

东欧与西欧相比,不仅是地理位置不同,而且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国家形成、民族问题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囊括了今日东欧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公元1054年,以这种领土分裂为基础的基督教也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天主教中后来又分裂出基督新教。近千年来,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重新统一始终未能完成。不过,西欧罗马教皇的天主教重新统一的努力始终没有放弃,远的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近的如60年代的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还在提倡“基督徒合一运动”。在天主教与东正教的较量中,总体来说,天主教处于攻势。而俄罗斯东正教相对保守、处于防御态势[①]。

由于位于欧洲的东隅和边境地带,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只波及到了中欧和巴尔干半岛,对俄罗斯影响甚微。在文艺复兴年代,整个东欧都没有出现过具有重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思想家[②]。西欧和中欧受罗马拉丁天主教文化的影响相对大,东南欧和俄罗斯受希腊拜占庭东正教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西欧既是基督教文化的发源地,又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祥地,但教权在东方的影响没有西方大,中世纪时天主教在西方曾享有“万流归宗”的地位,神权高于王权,而沙皇与东正教的关系“就象骑士和马的关系那样和谐”[③]。但同时东方又比西方专制。

欧洲文明,一般指的是以西欧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泛欧运动”主要是以西欧为摇篮,在西欧比在东欧有市场[④]。东欧曾经很有市场的是泛民族主义(如泛斯拉夫主义)和国际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上,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的见解,16—17世纪,东欧没有抓住机会,使得它在与西欧的经济关系中沦落到“第三世界”的附庸的地位。东欧向西欧出口农业品、原料,而从西欧进口工业制成品。最后的结局是欧洲大陆一分为二:一方是富有活力的、工业化的西北欧,另一方面是农业的、依附性的东欧。这一划分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⑤]。的确,当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时,东欧(包括俄罗斯)却出现了农奴制的再版。由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不发达,东欧各地的联系远没有西欧各地密切。

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对欧洲分裂有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19世纪近代民族主义潮流兴起,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运动的开展,使各民族国家共同性减少了,而民族的多样性增加了。他认为,民族主义实质就是自私主义,它是排斥全人类意识的,而这是与中世纪的神权政治和神权帝国的宗教宽容性相矛盾的,因此统一的欧洲分裂了。他希望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解决土耳其帝国的存在及其遗产等问题来结束这种欧洲的分裂。[⑥]

东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时间也不相同。美国学者罗伯特·康奎斯特认为,东欧民族国家包括俄罗斯的形成,普遍晚于西欧国家。世界上第一批民族国家就形成于西欧,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时间是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半叶。英法民族与国家是同步产生的,并且它们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时的。而中东欧民族产生于由别的民族成员统治的国家中,是从多民族的国家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独立的主权国家,是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完成的,而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的里程碑要算到1812—1815年的反拿破仑卫国战争[⑦]。前苏联有的学者认为俄罗斯民族与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时间为15—16世纪[⑧]。总的来说,东欧民族问题也比西欧尖锐、复杂。

东欧本身的分与合有自身的特点。第一,东欧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不稳定的和悲惨的世界。除了俄罗斯外,都是小国、弱国、穷国,是被周边大国瓜分、渔肉和宰割的对象。从地理位置而言,它扼欧亚交通的要冲。正如英国著名政治家麦金德所说: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⑨]。就文明形态而论,它是东西文明的分野;斯拉夫人、马札尔人、罗马尼亚人在这里毗邻而居,却互不相让;土耳其、德意志和俄罗斯长期在这里角逐;东正教与天主教的争雄由来已久,新教和穆斯林也各有地盘;泛斯拉夫主义、泛日耳曼主义、泛土耳其主义竞争激烈。欧亚大陆突然崛起的强大势力,如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和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帝国曾像闪电一样鞭击该地区。本世纪初,苏维埃俄国与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无产阶级国家主义与国际帝国主义在这里较量;苏俄世界革命战略与东欧国家民族主义在这里争斗;两次世界大战皆以东欧为发端。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全球最敏感的神经中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又成了苏美冷战的起源,雅尔塔体系的板块“交合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这里直接对峙和交锋。东欧成为两种社会制度对抗的前沿阵地。今日,东欧又是体制选择和模式转换的试验场,北约东扩问题的焦点[⑩]。

第二,大国外交在东欧起决定性作用。东有俄罗斯,南有土耳其,西有德意志和奥匈帝国。列强环绕,虎视眈眈。它们既竞争、争夺,又相互合作,主宰着东欧小国的命运。中欧的中心问题是波兰问题,主要是俄罗斯与德意志、奥地利在此争夺;东南欧的中心问题是东方问题(巴尔干半岛和黑海问题),主要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在这里较量,后来英法参加进来。它们分别代表了几大民族和宗教:俄国代表了俄罗斯人和东正教势力,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代表了日耳曼人和天主教势力,奥斯曼帝国代表了土耳其人和伊斯兰教势力。土耳其占有巴尔干各国近500年,奥匈帝国最强盛时领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一部分,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为争夺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与普鲁士多次战争,但同时多次合作,于1772、1793、1795年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恩格斯称为“波兰第四次被瓜分”。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德苏联合灭亡波兰,是对波兰的第五次瓜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欧各国为法西斯德国所占领。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沿岸的控制权,俄罗斯与土耳其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近200年的流血战争。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也特别激烈。但为了镇压1848年东欧革命,俄罗斯与老对手普鲁士、奥地利合作,压住了波兰革命;与奥地利合作,镇压了匈牙利革命;俄罗斯还与老敌手土耳其合作,镇压了罗马尼亚革命。

由于东欧极其重要的地理、战略位置,欧洲及世界其它大国也积极参与了对东欧命运的安排。如维也纳体系(1815,英、俄、奥、普),凡尔赛体系(1919,英,法,美),雅尔塔体系(1945年,美、苏、英)都是如此(如斯大林与丘吉尔之间有名的“百分比协定”),东欧没有自己的发言权。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和战争造成的大国的“兴”或“衰”对东欧国家“合”或“分”的决定性影响。革命或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常常带来某个大国的“兴”,某个大国的“衰”,而这对东欧小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俄罗斯在历史上,曾因打败拿破仑法国(1815)和打败希特勒德国(1945)而两度强盛,第一次强盛使它成为镇压1848年东欧革命的宪兵和神圣同盟的主要力量,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皆落入俄军之手;而第二次强盛使东欧纳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形成势力范围上的“合”势。相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垮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国家纷纷独立。由于苏联的隐退,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形成势力范围上“分”势。东欧民族运动的分与合,表现为从泛民族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世界革命),再到国家民族主义(东欧剧变)的特点。

俄罗斯的每次强盛都使西方感到恐慌。拿破仑晚年在流放地不止一次地说过,俄罗斯是不可战胜的,他还危言耸听地预言十年后欧洲将沦为俄国的一个共和国,或沦为它的哥萨克地区。拿破仑的这种说法风行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2)。又如一位俄国学者所认为的,德国要实现统一,没有俄罗斯在欧洲的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不可能的(13)。德国第一次统一时,俄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从霸主地位上打下来了;而德国1990年第二次统一是因为苏联自己从东欧隐退。一个旧霸主衰落了。另一个新霸主崛起了。德国第一次统一后,俾斯麦奉行“大陆政策”,开始把手伸向东方。独立的中欧国家不复存在,德俄一度成为邻国;今日统一的德国积极支持北约和欧盟东扩,热衷向东扩展势力。

第三点,东欧内部小国之间分裂,民族主义狂热,矛盾错综复杂。各国的民族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意见分歧,利益磨擦,互相拆台,十分激烈(14)。经济联系也很薄弱。从民族上来看,东欧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又分为东斯拉夫(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西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门的内哥罗、斯洛文尼亚等);另外还有由从乌拉山脉迁来的匈牙利人(马札尔人),有古罗马军团和达契亚人的后代罗马尼亚人,有古伊里利亚人的后代阿尔巴尼亚人。从宗教上来讲,东欧地区以东正教为主体,同时中欧以天主教为主,巴尔干小部分地区被伊斯兰教同化。从文化上论,既有相同或相近的斯拉夫文化、东正教文化,以及苏东阵营时期的共同的社会主义文化;但同时并存着拉丁文化、天主教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则是苏联模式的生搬硬套,即苏联化,它本应是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结果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形式,民族主义的内容。在斯拉夫文化内部,东斯拉夫的俄罗斯与西斯拉夫的波兰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之争,同为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则展开了竞争(15)。又如在领土问题上,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之间有特兰西瓦尼亚之争;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之间有马其顿之争;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有科索沃之争;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之间有南多布罗加之争;甚至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之间也有德钦之争。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的民族主义反抗精神举世有名。另外,“大匈牙利”、“大保加利亚”“大罗马尼亚”的思想在各国远不是没有市场(16)。为了防止哈布斯堡王朝复辟,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战后曾成立一个松散的“小协约国”,但没有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而且在德国灭亡捷克后很快就不存在了(1938)。在冷战时期成立的共产党情报局、经互会和华沙条约,是以苏联的强力维系的,各国主要与苏联垂直联系,相互之间横向联系并不多。这说明,东欧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并不团结,远不是铁块一板,这也为大国的奴役和争夺提供了条件。如果说西欧国家的相互争雄导致西欧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辉煌的文化,那么东欧正好相反,东欧民族主义、东欧国家之间的相互争斗使它们落入了列强的魔掌。

这就使得东欧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地区战火纷纭。本世纪以来,东欧所遭受的战争时期要比西欧长,如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俄罗斯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内战则一直延续到1920年。在两次世界大战皆以东欧为发端,第一次是在南部的塞尔维亚,第二次是在北方的波兰。在每次世界大战中东欧国家总是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相互厮杀。苏东剧变以后,巴尔干半岛上,前南斯拉夫境内延续达4年之久的波黑战争是战后欧洲史上时间最长、最残酷的战争。这里既有领土、民族、宗教、历史矛盾交织在一起,背后还有大国势力的插手和争夺。

东欧各国既有反抗列强鱼肉的一面,又有企图利用大国,甚至有意投靠的一面。如为了对付日耳曼人的侵略,西部斯拉夫人最早提出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希望借助于俄国的力量;而俄罗斯打起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去“解放”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也乐于利用俄罗斯来赶走土耳其人,因为依靠它们本身是力所不及的。依靠俄国战胜土耳其后,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增。而为了反对俄罗斯的统治,阿达姆·密茨凯维奇等波兰诗人又想借助于西方的力量。他们警告说,不能把俄罗斯看成是一个普通的大国,因为俄罗斯专制君主不仅要对自己的势力范围实行极权统治,而且要把这种奴役扩展到整个自由世界(17)。东欧一些国家经常喜欢在两强之中选择投靠较强的一方。东欧国家的这种民族性格往往为列强所利用,从而给自身发展带来灾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遭到了西方的孤立和干涉,国力疲惫,被迫向德国作出让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割地赔款。东欧国家都参加了对苏俄的封锁和干涉,波兰甚至发动了对苏战争。法西斯德国崛起后东欧国家又由于不信任苏联的实力,害怕传统的俄罗斯沙文主义,不愿接受苏联的单独援助,致使苏联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力量和威信空前提高,东欧各国纷纷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结成同盟,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89年又一边倒向西方,苏东交恶,因苏联模式的弊端而全盘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因斯大林的错误而把苏东同盟时期称为“苏占时期”、“殖民时期”。近年来东欧一些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和欧洲联盟以寻求西方的保护。

至于俄罗斯,则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国家。正如它在地理上横跨欧亚大陆一样,它在文化上也深受东西文明的影响,其中既包括东方鞑靼专制主义文明,也包括西方天主教民主文明,还包括溶东西文化于一体的拜占庭文明,宗教上东正教占主导地位,是文明“断裂带上的双头鹰”。俄罗斯是欧洲历史舞台上一位迟到的巨人,它有近三个世纪置身于欧洲政治活动之外,直到15世纪末才走出朦胧的阴影积极参与欧洲的共同国家体系。之后,它从不忽视、从不放弃对东南欧的争夺,尤其是要打通两个出海口—波罗的海和黑海,企图充当斯拉夫人的领袖,东正教和“世界革命”的中心—从泛斯拉夫主义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从“第三罗马”到第三国际。(18)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充满了矛盾性、两极性,它既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自吹自擂,同时也有救世主义、正义感、全人类性,它最能激起对俄罗斯热烈的爱,也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它既自尊、骄傲,也孤独、压抑。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俄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俄罗斯负有特殊的使命,俄罗斯有特殊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人称俄罗斯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民族”(19)。如果说欧洲联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崭新模式,那么俄罗斯则以自己的表现证明自身的存在,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启示。既有相近又有很多不同的政治文化,迥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历史传统,既有尖锐矛盾又有真诚合作的历史前提,是苏联东欧国家战后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镳、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的历史基础。

第四点,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构成东欧历史发展的规律。俄罗斯推翻二百多年的蒙古统治后获统一。17世纪陷入分裂再获统一,国土一度被当时的强国波兰和瑞典所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罗斯帝国“这个各民族的大监狱”分裂,苏联使其再度统一,二战后把势力推进到整个东欧,1991年苏联解体。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倒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建立了独立民族国家,但在东欧激变中再度分裂。几个世纪以来,由于频繁战争而导致一些国家的领土变迁是家常便饭。几百年来,民族迁徒,文化同化,宗教改宗也时有发生。如俄罗斯化,日耳曼化,伊斯兰化,斯拉夫化(20)。二战以后,由于冷战的兴起,东西欧分裂成两个明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阵营,“两个欧洲”、“欧洲的两部分”。苏东剧变以来,在东欧地区出现了“分”的高潮时,在西欧地区出现了“合”势的高潮,主要表现为欧盟的发展、北约的东扩和东欧的政治经济变革。但是,分中有合,苏联虽然解体了,但在前苏联地区独立国家联合体有加强的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中亚五个伊斯兰国家成立了中亚联盟;纳扎尔巴耶夫还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在中欧地区成立了维谢格拉德集团和“中欧创议”组织;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实现了一体化。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已走出剧变初期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狂热、敌对的时期,开始走向正常化(21)。俄罗斯与东欧剧变虽然对于苏联是政治上、经济上的分离,但对于西欧则是文化、经济上的回归。东西欧虽然一“分”一“合”,看似矛盾,但北约、欧盟东扩,法国想回到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瑞士也宣布要加入北约,意味着将放弃坚持了数百年的中立立场;东欧地区各国都在进行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改革,向西方模式靠拢;随着苏东剧变,西方天主教、基督新教在东欧和独联体内的一些国家(如白俄罗斯)势力相对增加了(22),呈现了一种西方文化东扩的趋势。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欧洲似乎又在“合”。但同时,东正教的势力更深入俄罗斯社会(23),南斯拉夫联盟、芬兰、摩尔多瓦、奥地利等国公开宣布不加入北约,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白俄罗斯支持俄罗斯,而乌克兰则成为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也是北约与俄罗斯双方争取的对象,因此西方与俄罗斯、东欧与西欧之间仍然暗藏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和争夺之势。

注释:

[①] п.в.ТулaeBa:Poccия и Eвpoиa,Mockвa 1992,cTp100.

[②][⑥](19)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三联书店1995年,第23,119—192页。

[③]Hugh Seton-Watson:Nation and State,London 1977 p82

[④]参见(法)皮埃尔·热尔曼:《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⑤](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5年,第49页。

[⑦]参见(美)Robert Conquest:The Last Empire 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Standford University 1986.

[⑧]参见(苏)B·B·мавродин:образование Eпиного pycckoгo гocyдарства(ленинrраgскин)университет 1951.

[⑨]参见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20—23页。

[⑩]参见李兴:《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镳:论苏东剧变的历史基础》,《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11)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63页。

(12)(13)(17)леонид Люкс:россиR Мекду заиадом и Bостоком,Mосква 1993,сТр 31,32,51.

(14)(苏)Новая и НсвещuaR ИсторLiR,1990,Nо.1.сТР80.

(15)Н.д юлгерова:я влRеТсR лп“Мегали пдеа”Вариантом Валкаиского панславинизма,∥Вестник Мгу-история.1996 Иo 3.

(16)г.С.Марvулb:Опbп ссср в ращенин Напионалbного вопроса и мир Соuиализма,Минск 1982,стр 129.

(18)юриR Борков: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Состоится ли партнерство?∥Свободная Мblслb.1996 No.3 стр53.参见STEPHEN.K·CARTER:RUSSIAN NATIONALISM—YESTERDAY,TODAY,TOMORROW,LONDON,1990.

(20)Paul Latawski:Contemporary Natonalism in East Central Europe,London 1995.

(21)李兴:《90年代中欧国家与前苏联、俄罗斯的关系》,《欧洲》,1996年第2期。

(22)ю щевuoв:Белорусb в религиозном изменениH,∥Свобдная мblслb.1996,No.8.

(23)参见王小路:《俄罗斯东正教复兴现象》,《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东欧分工与一体化的特点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