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_党建论文

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_党建论文

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工作论文,新形势论文,新任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13)02-000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这对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现阶段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分析了新时期党所面临的种种考验与危险,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任务。这些既是整个党面临的新形势,也是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为我们党设计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由贫困走向温饱;第二步,由温饱走向初步小康;第三步,由初步小康走向基本现代化。前两步,我们经过20年的奋斗,到上世纪末已经实现。第三步怎么走,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确定。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由初步小康进入到全面小康,再经过30年的奋斗,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就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了。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新要求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制定了既与十六大、十七大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全面、深化的新标准;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又符合现阶段深化改革实践需要的新标准。

1、从更高的执政能力要求来看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经济总量在2011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已达5400多美元。尽管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严重。上述突出问题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各种潜在的挑战和风险凸显。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集中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躲不开绕不过去的挑战。这就对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全党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从更强烈的责任感来看

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面临着一个长期执政的党都躲不开、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执政考验,主要表现为权力的诱惑,处于长期执政地位的政党,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的危险。改革开放考验,主要表现为利益的诱惑,现阶段利益差距的出现与拉大,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市场经济考验,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诱惑,金钱的追求,一旦失去法律和党规的限制,容易出现消极腐败的危险。外部环境考验,主要表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面对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的双重要求,容易出现能力不足的危险。而现阶段党内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印证了这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一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法制意识薄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上述问题,尽管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为此,要求全党必须增强使命感,提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感,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新形势,切实担负起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职责。

二、现阶段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面对上述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一总部署和总要求就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其中心就是“创新”,其关键和动力来源也是“创新”。

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总体布局的需要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布局,不仅指导着党的建设的宏观层面,也指导着党的建设的微观层面,更指导着基层党建工作。

我们党在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依据这一命题,制定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布局,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总体布局,从主线、原则、布局、重点、目标等方面,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总要求。其要点有:

一是坚持以“两大建设”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根本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两者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都决定着党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甚至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说明:党的执政地位和先进性、纯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稍有松懈或忽略,都会出现下台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这两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各层次、各领域,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之中。二是坚持党的“五大建设”同时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它们相互之间既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又各有侧重、自成一体。思想建设着重抓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建设着重抓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严明党的纪律;作风建设着重抓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腐倡廉建设着重抓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建设着重抓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这五大建设每一项工作都与基层党建工作密切相关。三是坚持党的建设总体目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其中,学习——是执政党永葆活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力量源泉,服务——是执政党的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创新——是执政党保持锐气、永不懈怠的精神动力。按照这“三型”目标建设党,我们就能够始终方向明确、永不停步。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落实到基层党建工作,关键是要按照各类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制定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与职责。农村党组织:主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主要围绕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街道社区党组织:主要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主要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在本部门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协助和监督作用。高等学校党组织:主要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事业单位党组织:主要围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在履行本单位职责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主要围绕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推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完成中心任务和健康发展,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做好服务、发挥作用。

2、落实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方针的需要

指导方针好比方向盘、指南针,它是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巩固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兴衰成败。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方针的确立,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首次制定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四项指导方针:第一,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第二,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第三,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第四,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四项方针不仅明确了在企业、农村必须要建党组织,而且提出了党的工作改进的方向,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以后,基层党建工作不仅在农村和国有企业出现了需进一步“转变功能与方式、改进组织设置与体制”等新问题,而且还出现了在传统的农村、国有企业之外的新兴领域中,即非公经济组织、社区中要不要建党组织,以及党组织如何定位等崭新问题。面对上述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的方针,并首次在党章中增写了非公经济组织中、社区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与职责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上述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方针的确立,要求基层党建工作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要拓宽领域、扩大覆盖面;三是强化功能,改进方式。这三项要点告诉我们,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党组织的设置;二是党组织领导体制的设置(与城乡自治组织、与企业领导体制);三是党组织的功能与方式。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不适应基层社会变化的需要,亟须加以改变。

三、现阶段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这一新要求的同时,也制定了具体创新的新任务,主要有:

1、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组织的存在是发挥作用和开展工作的基础。农村要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社区要推广在居民楼、商厦楼宇、市场一条街、开发区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构建开放和有机联系的社会化、网络化的建党模式。“两新”组织中,具备组建条件的要做到应建尽建,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采取挂靠建、联合建、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形式加快组建,继续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创新培养选拔机制,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转业退伍军人、优秀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对矛盾突出、工作薄弱的村,要下派得力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全面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加强管理,完善实绩考核办法,推广激励关爱机制。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动力活力。

三是推进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对于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行组织联建,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居联建、跨区域联建等新模式,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设置机制。实行共育共管,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互动融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实行活动同创,积极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城乡互帮互助机制。实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和机关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互促的党建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着眼于建立稳定的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体系,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基层党组织自我补充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

2、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新定位。这一新定位,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加注重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更加注重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是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扎根于群众之中,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就是服务群众的过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终要落实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上来。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变化、提升党在基层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自觉把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要求落实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各方面,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党的一切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是提高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关键在把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根本要求是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民权,检验标准是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着力提高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能力,顺应人民群众求发展、盼富裕、奔小康的迫切愿望,紧紧抓住第一要务,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把各项富民惠民便民政策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科学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着力提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拓展服务群众工作平台,深化结对帮扶等活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着力提高协调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3、创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一是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深化和拓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今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力抓手。要认真总结提升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把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有效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创先争优贴近岗位实际、融入岗位职责、化为岗位行动,形成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健全党员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为了保证组织生活的严肃性,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必须由以往封闭单一的方式转向开放多元的方式。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就是一种落实党员权利、扩大党外群众参与,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其中,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有机结合,使党员始终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处于公开亮相之中,保证从严治党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农村人”变为“城里人”、“外地人”变为“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口袋党员、流动党员多起来。我国2.5亿农民工中流动党员达350多万,为保证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按照以往纵向、封闭的“单位制”党员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横向、开放的社会化党员管理了,对此,要探索建立“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模式,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健全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要强化各项服务措施,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工具,保障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有效纳入组织管理、参加党内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总要求,正确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视党员质量,把好入口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全面推广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保持发展党员适当规模,加大在青年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群体、大学生等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青黄不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严重不足问题。坚持严格质量进、严肃政策出,形成党员队伍吐故纳新、自我纯洁、充满活力的机制。严格执行党章和有关规定,切实贯彻“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掌握政策、严格履行程序、加强教育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定期分析评议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健康肌体,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标签:;  ;  ;  ;  

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