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路秀林

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路秀林

国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摘要:作为一个地震频发国家,中国地震地区分布广泛,强震频繁。很多城市位于地震带,因此预防和控制房屋地震特别重要。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500多万栋房屋倒塌,造成近7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房屋倒塌造成的。由此可见,地震灾害的破坏是由地震波对建筑整体稳定性的破坏引起的,因此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是势在必行。在实际建设项目中,改进抗震工程措施,发展隔震减震技术,对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

引言

目前,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办公需求。然而,中国的许多地方靠近地震带,地震灾害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目前应用的抗震技术,做好建筑的整体抗震处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必须应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原理

地震期间,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周围剧烈的震动,因此,震源附近的建筑物会因震动的影响而损坏和倒塌,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建筑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阻尼值较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本身不能有效吸收能量,而会遭受非常强的振动,这将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如果阻尼值很大,建筑可以很好地抗震。所以,施工单位在使用抗震技术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增加阻尼值,确保地震发生时,建筑吸收大量地震波,从而降低地震的破坏。目前,主要有两种常用的抗震技术。首先,传统抗震技术是以传统建筑加固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该技术应用价值非常普遍,属于被动抗震。第二,结构抗震技术,也就是主动抗震,要求在施工的时候科学利用抗震技术提高阻尼值,以便在地震后释放能量,保护建筑。

2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抗震技术

2.1基础隔震抗震技术

该种抗震技术包含的类型较多,主要有支撑摇摆隔震、橡胶隔震等技术,具体操作时则需要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在基础部位进行抗震施工,构建可以向上传输能量的隔震装置,以此合理控制地震产生的震动作用,减轻地震波所致的严重破坏作用。目前该种抗震技术在很多建筑的抗震施工中应用较多,适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在建筑钢筋砼、砌筑结构中应用,而且还可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进行有效应用,借助于质量性能优良的隔震材料便可以充分发挥抗震作用。

2.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

建筑物内适当位置必须安装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装置,以增加建筑物地震时的阻尼值,地震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建筑中使用的构件具有弹性特征,当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灾害的时候,横向刚度会在动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控制建筑物的变形。当建筑工地发生严重地震的时候,构件处于非弹性状态。此时,建筑物本身的阻尼值高,能量吸收性大,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建筑物的振动效果。因此,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的能耗组件是该技术应用的重点。

2.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使用半主动控制技术时要对建筑结构参变量按照抗震等级标准的要求进行调整,掌控构件为调节载体,需要的外界能源量非常少,可以采用铅酸蓄电池等弱电形式进行电力供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此项减震技术应用时将断路器作为掌控构件,整个控制系统依托断路器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可控液体阻尼、可改变等装置为经常使用的半主动控制装置。另外一种则为主动控制减震技术,该技术应用时对于外界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发挥抗震作用的为反方向作用力,在该力与地震波的相互作用中,达到抗震的目的。作用机制为施工单位在建筑内部设置传感系统,如果建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地震波导致的震动、结构变形等情况,传感器便可以敏感的记录全部数据,之后会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系统平台便会对收集的全部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最佳的震动反方向力后,借助于外界力量向地震波施加压力,从而对抗地震强烈的震动作用。现阶段使用空气脉冲发生系统、气动挡风板体系等能够进行主动控制的装置可以有效地进行地震波的抗震减震处理。

2.4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加固抗震技术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正式开工之前,施工人员在在满足工程建筑抗震要求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不断完善抗震设计方案,在正式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建筑整体的抗震设计,还要针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进而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当工程正式竣工之后,要对建筑物抗震设计进行加固处理,并配备相关具有减震作用的装置。

2.5建筑层间的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对建筑工程造成的破坏。设计人员在设计隔震层时,必须将建筑主体与基础连接部位作为设计的要点,才能在地震发生后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确保高层建筑物的稳定性不受影响。隔震设计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建筑工程自身震动周期的延长,同时也降低了地震发生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作为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标明架设和铺设设计的要点。同时利用隔震装置将上部与下部有效的分离,然后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有效发挥。所以,设计人员必须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选择承载性能相对较高的材料,才能达到有效延长隔震装置使用寿命的目的。此外,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隔震装置的保护工作,才能在延长隔震装置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发挥出隔震装置的功能,促进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有效提升。

2.6消能隔震技术

消能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建筑基础与上部房屋结构有效分离的方式,达到有效隔离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冲击力的目的。另外,为了确保建筑物内部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安装阻尼元件,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对建筑工程造成的破坏。

结语

抗震技术在目前的民用住宅、工业厂房等类型的建筑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依托该项技术建筑整体的使用质量明显提升,而且建筑抗震性以及强度也实现了有效的增强,所以要求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学习与了解抗震技术,以此从不同技术应用要点出发,?做好建筑的抗震施工工作,确保建筑工程有着非常理想的施工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时可以发挥出良好的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144.

[2]丁士哲.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44-45.

[3]刘静.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研究[J].居舍,2018,38(3):88.

[4]何实.抗震理念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22(8):204.

论文作者:路秀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1

标签:;  ;  ;  ;  ;  ;  ;  ;  

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路秀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