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图书、期刊、报纸发展比较分析_香港报纸论文

香港图书、期刊、报纸发展比较分析_香港报纸论文

香港图书期刊报纸发展概况比较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报纸论文,期刊论文,发展概况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期刊、报纸俗称现代社会的三大印刷主体,在今天的香港成为港区文化极富色彩的组成部分。经济的繁荣,促进教育的发展。目前香港的出版印刷业实行企业化的经营手法,仰仗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其对市场上各种图书期刊、报纸、小册子等等的需求,均能应付自如,彻底丢弃了“文化沙漠”的外表,一举跻身为世界第四大印刷中心。

香港文化业的蓬勃发展,受益于“自由港”独特的优雅环境、特殊政策与厚实经济。这三种印刷主体因此在共性与个性方面适时而生、灵巧取变,体现出斑斓多姿的出版景观。

1 国际化的出版事业。香港的图书、期刊、报纸发行具有

明显的国际化特征,表现在:

1.1 内容的国际性

香港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港英政府除不雅刊物外,对印刷出版业不动辄进行干预,香港出版商可以承接不同政治倾向、文化背景和商业性的文化出版物。

1.2 业务的国际化

印刷商不断引进最新印刷科技、电脑设备,使香港的印刷技术达到高度专业化,加上印刷质量好、价格便宜、交货及时(据调查资料显示,一般印刷周期只要2个半月),使港地印刷倍受青睐。目前,香港的300多家出版社,大多数都是海外出版公司在港开设的办事处或地区总部,至1996年底香港印刷出口的读物总额已达40.03亿港元,占印刷、出版业产值总额的72%。

1.3 读者的国际化

香港发行的出版物、输往世界各国,其中图书、期刊多数输往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商业性质的散页则大部分输往印刷技术较弱的周边地区,使得香港拥有3/5的世界读者。

2 多样化的出版类型

香港出版业的繁荣最显著地表现在品种的多样、制作的考究和内容的纷杂。图书、期刊、报纸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三大品种,表现在:

2.1 图书的精美、休闲与实用并存。

香港这个常常伴随着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出版业主要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此图书印刷装订十分考究,不是精装,就是彩印压塑过光。有些书尽管内容雷同一般,但装订设计花样翻新,或外加一醒目标题,引人注目,或装订成可放入衣袋,便于在车上阅读的小开本。追求图书精美成为出版业一大嗜好。

香港的图书零售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卖教科书为主的书商;二是以卖各种图书为主的书商。三是以卖文具兼卖教科书及工具书的书商,但据书商统计,图书的销量通常以通俗小说为首,其次才是旅游指南、语文学习、财经商管、漫画故事等等,儿童图书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进入90年代以来香港人追求较高层次文化的倾向,引起了图书市场的文化转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实用书籍,如各类语言学习书籍、计算机语言开发等等。

分析香港的图书进出口流程,可以明显地看到,图书大多源自英国、美国、台湾,而销往中国大陆、印度、新加坡。香港已成为国际图书的创源与中转基地。

2.2 期刊的时效、纷荒与色情竞存。

香港是一个期刊林林总总、蔚为大观的地方,各类工商、经济、科技、娱乐、政治评论性的专业刊物均有出版。它的出版周期长,投资少见效快,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点。

香港的期刊中绝大部分是中文杂志,约占杂志种类的3/4,其次是英文、或中英文对照杂志,近年来一些西方“名牌”杂志也以中文版形式在香港出版发行,并以香港为基地,打入东南亚华人社区。较具影响力的期刊有:《亚洲周刊》,《大都会》、《读者文摘》三大杂志。

香港的期刊不同于图书创作的文学格路,而热衷于刊载各色政治评论、分析性报道。被当地人戏称为“八卦周刊”的期刊系刊,注重花边新闻、影视花絮、明星动态、名人隐私,把轻松谐趣、消闲的娱乐性风格带进期刊创作,使期刊出版笼罩纷芜之趣。

另外,香港由来已久的色情刊物,也在期刊出版中独占一隅。自港英在1974年颁布“不良刊物法例”以来,色情刊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抨击。目前,香港有识之士再次提出:色情刊物引来的“创收”是一种“恶性肿瘤”,它会彻底侵蚀港人多年来创建的文化根基。因此呼唤一场持久的期刊“扫丑”工程。

2.3 报纸的丰富、便捷与聚类协存

长期以来港英政府的报业政策、新闻条例、相对稳定,允许各类报刊,求同存异,使得“香港报刊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传播媒体群”。

据简丽冰、朱陈庆莲合著的《香港之报纸——1841——1979年》一书统计,从香港开埠到1979年近130多年内,香港共有516家报纸出版社。其中,453家是中文报纸,53家是英文报纸,8家是葡文报纸,仅2家是日文报纸,进入80年代后报纸的语种迅速增多,日销总量逾越200万份,平均每人阅报380份,居亚洲地区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很显然,港报品种内容的丰富、阅读的便捷,与香港经济发展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尤其是美欧及日本变化息息相关、有着很直接的“裙带效应”,经济上的激烈竞争,表现在新闻上的报业竞争。一般发生于当日的大小新闻,人们总可以在次日的各色报刊中找到蛛迹。因此,香港政府刺激经济的新闻政策,使得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背景的报刊均得以在此生延。造成了港报来源多样的社会条件。

港报的另一大特色是副刊多、专刊多。港报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受到新技术、新观念的挑战,尤其在面对广播、电视等更直接形象的媒体挑战,光靠从前新闻特写、综述已很难迎合读者口味,一种画面清淅、知识兼储的副刊专刊形式便应运而生。制作人挖空心思开辟独家新闻、内幕新闻、背景新闻,甚至做跟踪采访,回溯报道,使读者更全面了解某一信息包含的全部内涵。从而在质量的深度、广度上提高了报纸的声誉与拓展空间,发展了报纸的传统作业。

3 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香港的图书,期刊、报纸事业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归结于赢利的目的,这种纯市场性的竞争,使得它们在一次次营生后,暴露了一些共同的问题。

3.1 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与政府不作干预的宽松政策,使得一大批出版机构、发生公司呈现规模不大,雇员不多的现象。据香港的一份出版统计资料显示,港区有71%的印刷厂仅从事一般散页印刷,大量的出版机构为获利而压缩成本,压缩生产规模,必将导致新闻业上的分化,出现新闻垄断、甚至新闻的不真实,或信息封存。

3.2 对色情等靡颓出版物缺乏有力的制裁措施,严重影响港区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它的后果及负面效应虽在短时间内不易察觉,却在事实上扭曲人的心灵,如病毒般破坏正常的竞争程序。

3.3 香港虽已步离“文化沙漠”,但除少数名家的书及一些“畅销书”外,一般图书只印刷2000册左右。印数不多、市场小,使得一般作者,尽管拿的是版税(一般的出版社通常版税都在5-10%左右,但收益甚微。竞争下的出版机构肆意压价,难以激起创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港出版业的发展。

总之,香港的出版事业以其“博、美、迅”享誉国际。图书、期刊、报纸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也有暗藏的危情。随着香港回归,我们满怀信心,港区文化必将在“基本法”的指导下,在祖国的沃土上勃发新的绿枝。

标签:;  ;  ;  ;  ;  

香港图书、期刊、报纸发展比较分析_香港报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