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终身教育--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战略_终身教育论文

实施终身教育--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战略_终身教育论文

推行终身教育——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终身教育论文,战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的近现代教育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1872年,颁布和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初等教育,收到的最大效果是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次教育改革,是日本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原动力”。第二次是1947年,颁布和实施《教育基本法》,把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延长为9年。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般地恢复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力量。成为日本迈入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这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且有不少专家学者予以评述和研究过。那么,在呼声日高的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形势下,日本的教育又有何新的战略性举措?这是本文要着重介绍和研究的内容。

一、推行终身教育是迎接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战略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和实施终身教育的国家。1961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让在主持联合国成人教育期间,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日本立即翻译出版了保罗·郎格让的《终身教育入门》一书,并邀请他到日本讲学,在学术界、教育界对终身教育的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大讨论。接着,他们在秋田、兵库等13个县开辟了实验基地。1971年,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设想。1977年国家成立了终身教育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实验。1984年2月国会会议指出“展望即将来临的21世纪,已经到了对教育必须断然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期”。为此,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专门负责制订教育改革的全面计划,从此拉开了日本第三次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90年成立了终身教育审议会,该会于1991年提出了《关于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振兴的对策》的咨询报告。经多次讨论修改后,1992年文部省定名为《我国的文教政策》。在这个文件中正式把终身教育做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日本教育的基本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要形成一个终身教育的社会目标:(1)确立终身学习的生存方式。即今后人的一生中各个时期,都要进行学习,并且要对学习成果进行正确评价。(2)要使人们各种潜在的学习需要得到调动,并变为实际学习行为。(3)力求今后的学校与社会各种教育部门全面合作,为国民提供多种专业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场所。(4)确保学习成果能够在所从事职业、地区和社会中得到发挥的机会。

二是为实现上述目标,当前着重应抓好以下具体问题:(1)适当增加学习机会。(2)学习情报信息的提供和学习研讨体制的整顿充实。(3)推进社会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4)人材培养以及合理使用。(5)终身教育网络的整顿充实。(6)多种传播媒体的运用。(7)对学习者给予经济资助。(8)发挥企业对终身教育的作用,包括支援。(9)搞好终身学习的评价。

日本为什么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终身教育这个突破口上?

首先,是着眼于日本今后的国际地位。80年代末以来,世界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巨变。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在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日本政府力求在90年代多极化的趋势中,与美、欧抗衡,实现美、欧、日共同“管理”的国际协调体系。因此日本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对2000年以前的教育设想,都体现着日本力图继续保持经济强国地位,并欲从经济强国向政治强国过渡的需要。其次,从经济上看,自80年代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赶超”现代化的目标已经达到,进而要在2000年把日本建成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为此,要由“贸易立国”,走向“科技立国”。根据这一战略目标,教育也必然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方针。当然要重要的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

首先,在现代化新的进程中,传统的只依赖学校教育观念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必须建立一个不仅对年轻时期,而且在人生各个时期都能得到学习、得到知识补充、活到老学到老的新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其次,从人本身的欲望看,随着高学历化、人口高龄化以及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人们对知识、文化和体育等活动有了更高要求,人们渴望在学习活动中寻找人生的充实感。

再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化、情报化、国际化,经济管理的软件化,人们需要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一生中的各个时期,都要谋求生活上和职业上的能力有所提高,得到精神和文化的充实,人们必然要自发地寻求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手段和方法,而进行终身学习。

正是这些原因,把终身教育作为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教育战略,已被广大国民所接受,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

二、日本终身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全社会办大教育

传统观点认为,教育的责任主要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情,而在今天的日本则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社会目标,要由国家、地方、产业和教育机构,即全社会来共同努力协作方能实现这一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的终身教育才称得上全社会办大教育。其主要表现:

第一,重视法制。为了保证终身教育的顺利推进,日本政府制订了《关于终身教育振兴措施的推进体制等的整备法》。这个法规定,为振兴终身教育要进行都、道、府、县的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情报信息。要对居民学习需要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育改革方案、方法。要在都、道、府、县内的特定地点创建有利于该地区及周边居民学习的文化交流中心、体育活动室、音乐厅、展览馆等,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所和形式。文部省负责对其指导,国家对上述承办者给予税制优惠。文部省的终身教育审议会,负责对终身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咨询和评估。

第二,健全领导组织网络。文部省下设终身教育局做为具体领导部门;各都、道、府、县成立终身教育审议会;市、镇、村开展“终身学习街”活动。文部省还开展了“终身学习模范市、镇、村”评比活动,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进行奖励。另外,自1989年开始又在全国设立了“终身学习节”,目的是激发全体国民终身学习的热情,促进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全面发展。

第三,建立学习评价制度。终身教育要求改变已往只依学校教育衡量水平的传统观点,而对人生各阶段学习成果均应给予正确评价。1991年文部省制定了技能审查认定制度,首先对实用英语等14个科目进行了知识、技能的评价审查发证。

第四、建立学习情报信息网络。为了保证学习情报信息多样、丰富、及时,为国民提供可以选择到自己最适宜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他们十分重视电脑网络为主体的资料信息渠道,以及通过电视、广播等通讯手段提供学习信息。在市、镇、村的公民馆、图书馆等处设立信息窗口,在站前、商业街等人口聚集的场所还设立了学习点。为方便居民学习,学校的设施、设备,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律对社会开放。

第五,综合整顿学习环境。1990年文部省委托各地方公共团体对文教设施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学习环境的综合整顿计划,对地区性教育、文化、科研、体育等机构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健全与充实,做到多功能化和高效能化,使之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多方位为终身教育服务,以创造适应人性、文化性以及与自然统一舒适合理的学习环境。

三、终身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新变革

终身教育的兴起,并未排斥和削弱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是要求传统的学校教育必须进行新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

1.改革办学模式

(1)改革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为了适应信息化、国际化、多样化需要,强调加速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重视调整原有学科和新增学科,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另外拓宽人才开发领域,兼顾社会不同年龄层次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在职人员进行培养和再教育。重点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资格和学制以及课程设置上,注意灵活性。如,具有本科3年以上学历者,包括民间技术人员在内均可以申请入学。研究生院可以同时设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也可以只设其中的一科。硕士课程年限为2年,但成绩优秀者1年即可获得学位。博士课程分前期2年,后期3年,学制5年,成绩优秀者,满3年即可获得博士学位等。学员可以边学习边工作。如,筑波大学开设的“经营机制专业”学员大部分是来自金融、科研和工厂企业第一线的在职人员。

(2)创办新形学校。为满足人生各阶段学习要求,为了给年龄和学习要求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多种机会,各地创办了具有与正规学校不同职能的新型学校。如:

广播大学。主要利用电视、收音机等媒体实施教育。这种学校不实行与普通大学相同的入学考试。其学习形式有以取得学历为目的的全科生;一年制的选科生;一学期的单科生;以及一年制的研究特定领域的研究生四类。广播大学的学生一般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体。包括公司职员、政府公务员、家庭主妇等多种社会成员。在年龄结构方面,据1992年统计,10至20岁占9%,20至30岁占28%,30岁至40岁占21%,40至50岁占23%,50至60岁占12%,60岁以上者约占8%。

学分制高中。这种学校基于终身学习的观点,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需要接受高中教育。其修业形式不是学年制,而是学分制,实行学制弹性化。这种学校开设多种多样的科目,供学生选修,修满学分即可毕业。1992年这种学校在22个都、道、府、县设立36校。

专修学校。这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职业及实际生活必要能力而创办的一种学校。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是这种学校的特色。这种学校更具弹性。自1976年创办,到1992年已达3408所,在校生达86万人。专修学校毕业生可以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初中毕业生学完专修学校课程,可以获及大学入学资格。最近还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短大的学生到专修学校去学习外语会话、情报处理技术等大学里学不到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的现象。人们称为“叠幅”学校现象。

2.实行入学渠道多样。其主要形式有:

免试入学的夜校、通讯教育制。对于因时间或经济等原因而不能参加正规学校学习的人,大学开办夜校、通讯形式的教育。这类学生1992年达12万3千人,约占在校生的5.8%。

大学入学资格考查制。即对那些未能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可按照其实际能力赋予大学教育的机会。只要一定的科目具备基本知识,没有继续学习障碍,便可以取得入学资格。1991年有17007人接受考查。有5253被人认定合格取得入学资格。

社会人员选拔入学制。社会在职人员,经特别选拔可以直接入大学。1992年有34所大学接受558人入学。

旁听制。高中毕业后,可到大学履修一年,学习数门课程。大学毕业后,可履修一年,研究特殊专业。这类学生1992年达54000人。

学分互换制。大学及学院(包括研究生院)学习成绩互相承认,可以互换。1988年已有130所大学开始实施。

3.学校的开放制度

首先是为适应终身学习要求,大学、短大、职业学校、中学教学全部开放,为社会人员再教育服务。大学定期举办开放性学术研究讲座,为地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1989年大学举办此类讲座3147次,有42万人听讲。内容有人文、职业技术、体育健身等。

再是,大、中、小学的设施开放。1984年有86%的小学,81%的中学的体育馆对社会开放。1987年有80%大学体育设施为社会开放,有203万人受益。1990年大学图书馆97%向社会开放,受益人数达27万人次。

自1991年开始为适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技术革新快速发展,又推行了一种新的学习活动,称为“循环教育推进事业”。由大学、短大、专修学校与地方公共团体、产业部门联合组成“地区循环教育推进协会”,对本地区循环教育制定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提供学习情报及综合协调。

总之,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更加开放,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学校教育为社会经济和国民服务更加直接。

邓小平同志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日本在过去的教育方面的确是“花了很大力量”,嬴得了今天的现代化。今天他们又在花着很大力量办教育,迎接明天的现代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这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如一狠抓教育不动摇的决心;产业界和教育界紧密结合,根据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适时改变办学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腾飞需要的做法;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形势下,敏捷地改变只依靠学校培养人才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行终身教育战略的新举措,这些的确是值得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在兴办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进程中借鉴的。

标签:;  ;  ;  ;  

实施终身教育--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战略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