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选材与问题设计_李世民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选材与问题设计_李世民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材料选择与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材料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22-04

以材料呈现教学内容、以相关问题展开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应对教材多样化的现实。但是,真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怎样精选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运用材料?怎样展开教学过程?如何渗透史学意识?等等。台湾和大陆的历史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一标多本”,都学习中国史,都是课时少而内容多,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普遍都不高;两岸也都有一批热衷历史教学研究的老师,张元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去看历史风光

游客依赖导游,是因为导游知道沿途有哪些景点,哪些值得一看,哪些可看可不看。好的导游能使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最有特色的风景名胜。张元老师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在一节课里带领学生欣赏了隋唐时期最绚丽的时代风光。

张先生用1课时执教隋唐史,大致相当于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短暂的隋朝”、“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唐朝后期的政局”、“隋唐制度的革新”,四节的内容。这些我们一般要安排4课时完成,用1课时学完的确是件棘手的事。张先生认为,学生对隋唐政治的学习,其基本需要就是了解彼时彼地的时代风光与杰出人物。由此,他以问题的形式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隋朝的特征及其杰出人物的作为

隋是一个怎样的朝代?隋朝与哪一个朝代相似?有哪些相似之处?隋文帝杨坚如何建立一个富强的帝国?杨坚何以能够篡周自立?他的施政有何特点?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怎样的国君?结果如何?

2.唐初期的特征及其杰出人物的作为

唐帝国是怎样建立的?结束隋末的动乱,何人功劳最大?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国君?“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实施情形如何?“贞观之治”有何意义?我们应如何理解?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掌权的过程中,面对怎样的问题?如何处理?

3.唐后期的特征及其杰出人物的作为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性?它是怎样出现的?唐玄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他与杨贵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安禄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安史之乱是怎样结束的?“粟特”指何而言?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历史意义为何?

他淡化了隋唐两朝建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强化了那一时代杰出人物的表现。教学就是围绕对隋唐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五位帝王、及其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开的。如,隋文帝的“篡周自立”和“施政特点”、隋炀帝的大运河开凿和败亡、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用人、唐玄宗与安史之乱等。

这样的安排,从隋唐两朝的建立、发展到衰败都有涉及,可以说是立足于全局,由此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但内容的选择并非面面俱到,也不像我们那样程式化地叙述原因、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而是有重点地挑选几个重要人物,几个标志性的政治事件,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隋文帝和隋炀帝先后登场,演绎了短促而有影响的隋朝兴衰场景;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故事则描绘了唐初的繁荣局面;唐玄宗的话题则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末世景象。人物的细节和事件的情节以及“局部特写”,烘托出时代的气氛,也使人物个性呼之欲出。如,对武则天的描绘,将一个做事有谋略、有手段,还有一股狠劲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学习隋唐政治的第一需要应当是好奇心,即了解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那一时代的人是怎样的人?那里有哪些最有趣的人和事。第二需要才是社会要求,即在了解那一时期光辉成就的基础上,获得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增长政治见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好奇心是基础,是决定社会情感发展的基本动力。

张先生认为,就某一时代政治发展的课题而言,朝代沿革的具体过程远非时代特征以及其中的政治人物的表现重要。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像导游一样,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重点介绍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为沿途不同的美丽景色所陶醉。如同张先生所说的那样:

我想讲的是,隋唐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想带学生去看一看。我作为一个讲课者,就好像一个导游,把听课者当作游客,我要带他们去看看那些壮丽的图像、绚烂的色彩和巨大的变化,以及那个时代里杰出人物的精彩表演。

二、选择精彩的故事,讲出它的意义

教学内容确定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材料、采取什么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这就涉及材料选择的标准问题、如何运用材料的问题以及材料的资源问题,等。张先生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1.材料选择的标准

教科书限于篇幅和结构,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一般都比较抽象。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觉得所学内容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甚至会觉得很无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是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要使学生有兴趣,材料本身就要有趣,但光有趣达不到学习目的也不行,因此材料还要与教学目的有关。

张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确定材料选取的标准。他认为,所选的材料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外,还应当坚持既重要又有趣两条标准。“重要在于它呈现了精辟的见解”,即材料与所学的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精辟的见解”可以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其作出解释、提供证据、说明理由。“有趣则是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即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节,或能说明一定道理。文章“附录”所选的材料以及“课堂教学纪实”所涉及的材料,大多具有这样的特征。

唐太宗是重点人物,围绕唐太宗张先生选择了8个材料。继位前的材料4条:虬髯客见李世民大惊失色的故事、刘文静见李世民感其英俊潇洒的话、李世民作战后满脸尘土士兵不让其进军营和擒获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故事。继位后也用了4个材料:改革三省制时告诫群臣的话、租庸调制实施后的社会景象、钱穆对唐代繁荣局面所发的议论、魏征劝诫其节俭的对话。这些材料都比较典型,能够呈现出李世民形象和才智,给人以形象逼真的感觉。即使是比较抽象的三省制,通过君臣对话的材料也有了故事性的色彩,使学生在了解对话的过程中理解了三省制的内容与作用,并了解了唐太宗虚怀纳谏的品格。

2.材料的设计与运用

既重要又有趣的材料,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发挥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材料是教学活动的中介。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材料中的人和事对话,“讲出它的意义”,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历史的知识和认识。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设计。首先要明确:所用材料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由此应当设计怎样的问题?如何编排这些问题?张元先生在这方面的安排独具匠心。

如,与隋炀帝有关的材料共3段:

隋炀帝凭借隋文帝积累的巨量民力和财富,得以无限制地施行暴政。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标准的暴君。他的奢侈生活和残虐政治愈来愈凶恶地驱迫人民陷入死地,到后来,农民发动大起义,消灭了这个可耻可憎的浪子和暴君。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隋炀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

教学中,张先生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先前印发给他们的第一段材料,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

(1)资料中说隋炀帝是著名的浪子,作为一个“浪子”,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会花钱”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是会花钱,而是长得帅,英俊漂亮。”接着对自己的这一看法进行证明:杨广很漂亮,史书有记载,他是一个大帅哥。

(2)浪子的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很会花钱”的基础上,教师也是先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很聪明,头脑很好。”接着再引用史书的材料进行证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独特的教学设计。其一,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材料。有关隋炀帝“浪子”的说法,以及条件的提问及其解释,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会花钱”、“大帅哥”、“很聪明”,以平视的眼光对隋炀帝进行了平民化的处理。这与学生对人的看法的话语系统很接近,也很亲切,从而为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并理解其意义创设了自由讨论的环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二,教师对自己的看法用史料举证。“大帅哥”、“自负、聪明”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他虽然引用《资治通鉴》的记载,但解释用浅近的言语和具有故事色彩的表述。这就暗示学生,历史问题无论大小都讲究证据,这无疑在培养立论有据的思维方法。

其三,从材料和提问中形成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深刻印象,并获得历史认识。隋炀帝长得帅、聪明、自负、乱花钱等表述,应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个性特征很容易与其游江南、征高丽等史实联系起来。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作出一系列的历史推测:正是由于他的自负、好大喜功,促使其做出了征高丽的决定;由于他的乱花钱习惯使其游江南大肆挥霍。这样的设计就将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沉重的话题,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接近学生经验的角度,但仍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张先生的课,几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2条以上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多而且新颖。这些材料中有着一个个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正是这些故事吸引了学生,引发他们对历史的追究和思考。所以他认为,“选出精彩故事,讲出它的意义,仍是教好中国历史的不二法门。”

这样的材料从何而来,张先生给我们开了个书单:

一是钱穆的《国史大纲》,此书中随处可见钱先生的论史卓识;另一本则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虽曰简编,然所记历史故事甚多,评论亦称精妙。笔者个人对范著尤其偏爱,总觉得传统史学优长之处,该书保存最多,读来最为动人。

这给我们也提了一个醒。体现教学内容的材料要经得起推敲,首选应当是史学大师的著作,同时应当符合“有见解”和“故事性”两个特点。“通俗读物中虽然故事很多,但良莠混杂,难以选用。”看来,材料的选择还真得要花费一番功夫。

三、依据事实认识历史上的人和事

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历史的客观性来自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但是,同一历史现象,由于各人所掌握的证据和认识角度的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和评价,因此,历史学也是一门解释性的学科。学习历史一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客观的历史史实;二是要学会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方法,即:史料的鉴别和史事的诠释。张元先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史学方法的训练。

例一:对李建成史料记载的质疑。

《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史书,对李建成的记载多是:喜酒色,好游畋,妒忌世民的功业,本人又无寸功。事实果真这样吗?

李世民在起义之中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李建成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其一,李渊起兵时,李世民才18岁,他的哥哥李建成已经26岁,李建成的阅历和经验远比他丰富,可以独当一面。其二,李渊让李建成独自经营河东地区,说明他在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李建成是唐高祖的长子,立为太子是理所当然的。唐太宗的皇位不是合法继承来的,而是通过杀兄逼父取得的。这种行为不合乎封建的伦理道德,在统治者看来是不能垂为法鉴的。李世民夺取皇位后,就着手修改国史,为自己辩护。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对有关内容做了篡改甚至虚构,有人通过《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比较,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有关李建成的史料及其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张先生引导中学生思考这个学术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却又不失其精髓。为此他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问学生:“李世民掳获窦建德,王世充投降,他在凯旋献俘的时候,心中想着什么?”要求学生从李世民的立场对其心理活动作出猜测,很有意思。

接着又问:“既然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时,功劳最大,那么李渊为什么不把原来的太子建成废掉,直接立世民为太子呢?李渊不改立太子,可能的理由是什么呢?”要求学生再从李渊的立场想象:“立建成也不错嘛,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也有他的功劳,没有换掉的理由啊!”李建成是长子,按照规定应立为太子,更换太子没有理由。

据此,引导学生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关于建成很不行的记载,可信吗?”

从情理上想象问题,这是中学生的经验能够达到的,由此引导对史书记载的质疑,这就给学生留下印象:史书记载也不完全可靠。这不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吗?

例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关系传统说法的质疑。

教学中,张先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正史中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两则材料:

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旧唐书》)

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

材料不难解读,要求学生找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对音乐都有精深的造诣和修养,并说“贵妃擅长慢舞,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唐玄宗则是优秀的艺术鉴赏家。”显然结论是说,音乐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地拴在一起,这是他们爱情的基础。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有人说玄宗所以爱贵妃,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好色而不理政事就是昏君。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引发了安史之乱,由此也影响了人们对唐玄宗与杨贵妃关系的认识。张元先生并没有将这个问题当作重点,同时又告诉学生,安禄山因擅长“胡旋舞”而得到玄宗和贵妃的宠幸。由此便留下回味的余地:怎样理解这一时期的人物关系和政治现象?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是用贴标签的方式。如明君一定是各方面的表率,没有瑕疵;反之,暴君一定各方面都差。这种公式化、先入为主的认识方式,不是唯物史观。张先生介绍给学生的历史人物是丰满的、有人情味的,没定论的。怎么评价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学生绝不会轻信别人的说法,也不会去背书上的结论,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这种在教学中运用具体史料训练思维的方法,实际就是渗透唯物史观的教育。

张先生说,他的课是一次带有“理想”性质,不是很现实的课。其中有一条是“现实的课程很难不谈考试,这次完全不谈。”但我觉得,这样的课不见得对考试不利。选择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教学,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方法的训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正是目前高考历史的基本指导思想吗?你看,学生也是这样体会的:

我想老师教的是方法而非考试,老师上课所提乃开启大门之钥,且选择性的用几个点切入去看该朝该代之史。表面上看似乎与考试相违背,事实上,这是一种根本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8-09-05

标签:;  ;  ;  ;  ;  ;  ;  ;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选材与问题设计_李世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