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出版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_文新艳

手机出版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_文新艳

文新艳 北京印刷学院 102600

摘要 电信与媒体整合的浪潮,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3G时代手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还会增加更多的跨媒体功能。但是,手机出版的成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费用问题、内容问题、技术标准问题、受众群体问题、安全问题、版权和著作权问题、市场需求问题和产业链的贯通问题等。

关键词 手机出版 3G 数字出版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及类别

1.1手机出版的概念

手机最早被设计出来,只是简单地被当作移动语音通话的工具。早在黑白屏幕的年代,许多手机就已经内建一些方便的附加功能,例如通讯簿、行事历、还有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网络多媒体年代,黑白屏幕被彩屏手机所取代。移动上网可以让手机用户下载图形铃声与游戏等多媒体内容。与数字相机结合的摄像手机,还可以拍摄照片、录制影像。手机的功能大大加强。

进入3G时代,智能手机成为集语音通讯、多媒体和掌上电脑功能于一体的移动信息终端产品,融合了电脑的多种功能。语音通话、文字短信及多媒体彩信、移动商务、收发电子邮件、掌上互联网、无线娱乐、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拍照……这些功能成为手机与电脑两者完美的结合。

手机出版,在业界上尚无人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手机出版是一种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作为大众传播新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数字新时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手机出版与网络出版一样,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是网络出版的延伸和组成部分。

1.2手机出版的类别

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5年,3G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作为手机媒体的大众娱乐新模式,手机出版物将会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

狭义的手机出版物包括手机书、手机报纸、手机杂志。从广义范围来说,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影也属于手机出版的范畴。

1.2.1手机书

手机电子书的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手机阅读的小说。手机小说通常的经营方式是,由专业运营网站将作者创作的小说供下载阅读,以连载短信的方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以文本形式进行察看阅读。使用者可随时随地浏览,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抑或乘车路上。

1.2.2手机报纸

手机报纸的主要业务形式,是将传统报纸的内容“搬”到手机中,内容包括当天的精华新闻和导读信息,主要以短信、彩信、上网浏览WAP版的方式(利用手机可直接上网的无线网络服务)呈现给用户。

1.2.3手机音乐

手机音乐又叫无线音乐或移动音乐,是移动运营商基于其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的实现于手机终端上的音乐业务。手机音乐减少了音乐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营销和传播成本。手机音乐在消除了对介质的要求的同时,转而提出了对平台的要求。

1.2.4手机游戏

这里说的游戏是指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在线游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其他用户联机游戏。手机游戏可以根据游戏本身的不同,而分成文字类游戏和图形类游戏两种。现在的3D手机游戏追求优质逼真的画面效果、趣味连贯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效。

1.2.5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又叫手持电视,从终端角度定义业务,通过移动功能的手机收看电视,使手持终端拥有手机的功能和电视的功能。从技术角度定义,手机电视(GGTV)是基于自有主知识产权的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建设开发的“CMT-GGTV”移动流媒体平台,通过GPRS、CDMA1X等2.5G移动网络及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3G网络,以在线直播、VOD点播等实时播放和下载播放等方式,为移动终端(手机,PDA等)用户提供流畅清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移动流媒体服务。

二、手机出版的市场驱动及发展前景

2.1手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在传播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媒介比手机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24小时不离身。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手机用户超过4.8亿户,月均增加652万余户。

这一数字较2006年底新增1956.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5.3%。在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分布中,东部移动电话用户达2.37991亿,中部达1.4108亿,西部达1.0158亿。截至3月底,2007年前3个月移动短信业务量达1357.8亿条,较去年同期增长37.4%。

国家发改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称,到2010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将达6亿户,普及率45部/百人。而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2006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6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6767.7万户,总数达到4.6亿户。据上述数据来看,也就意味着今年至2010年,我国将新增手机用户1.4亿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手机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据了解,在欧洲国家手机普及率为60%至70%,美国为50%,日本为60%,韩国为70%,新加坡为80%,中国台湾地区则超过100%。

从来没有一种媒介比手机更具媒体的整合性、兼容性与互动性。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像手机这样,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如此紧密的合而为一。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既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又消费信息。

由于需求的持续拉动和移动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手机出版的业务应用广泛拓展。短信息发送量始终在以不可遏制的速度成倍增长,CDMAIX、GPRS无线上网用户群增长迅速,提供手机铃声、游戏下载等的内容服务提供商越来越多,人们也都已经习惯了在平时阅读手机电子书和手机报。手机电视也已进入市场。手机这一科技新型产物,已经远远超越了通信工具的简单功能,变的“无所不能”。

2.2手机出版的市场驱动

随着3G的成熟发展和市场准入,3G多媒体手机的销量将迅速增长。“手机媒体市场即将进入‘大迸发’时代,并有望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投资热点之一。”世界各大传媒业巨头纷纷表述了这一观点。

我国独自制定的3G标准———TD-SCDMA技术已成熟,正式推广使用已为期不远;3G手机正在逐步揭开面纱,打开走进人们生活的诸多问号。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3G将给用户一个全新的消费体验。3G商用的一大前提是广阔的应用市场即消费需求。手机报纸、手机电视这些数字出版产品其实消费者并不陌生,但是这些服务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3G时代这些服务的品质将大大提高。类比于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宽带产品说,在拨号上网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下载歌曲,但是下载一首歌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而现在下载相同的歌曲我们可能仅仅需要半分钟的时间。所以手机出版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我国传统出版界和其他媒体早就高度关注这种趋势,并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驾驭最新的出版传播渠道。只有探索新的传播规律,更好的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与技术革新的新媒体合作,拓展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以此来增强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3传统媒体大力介入

2005年照相手机的全球销量已经达到3亿台,早已超过了数码相机不知多少倍,一些高端照相手机甚至比专业数码相机更厉害。

在很多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在无意中介入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来,以惊人的数量与速度显示了“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2005年12月11日伦敦北部班斯菲尔德(Buncefield)燃油库事件,BBC竟在两天之内收到了6500多张手机照片和视频。

早在1996年,时代华纳旗下的CNN就成立了CNN Wireless,专门从事手机媒体业务,并在美国总部投巨资专门成立了两个针对手机媒体的研发实验室。1999年,CNN与诺基亚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AP网络的手机新闻服务CNN Mobile,覆盖12个国家,3000多万用户,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CNN的新闻、天气预报、商务信息和体育节目。如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不敢忽视手机的潜力,纷纷推出手机新闻服务。

曾经在互联网热潮中被GO.COM烧掉上亿美元的迪斯尼,在新一轮的手机媒体热潮面前芳心大动,四处撒钱,部署自己的手机互联网计划。迪斯尼旗下的ESPN在2006年2月正式推出ESPN Mobile的手机视频服务,用户能在手机上直接欣赏ESPN频道最激动人心的体育新闻、视频片断、进球瞬间等。鉴于手机媒体的特性,这些视频内容将被制作成2~3分钟的长度。从11月开始,ESPN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兜售399美元的ESPN品牌手机,外加每月65美元的收视费,就可以尽情收看ESPN Mobile的节目了。根据ESPN的官方数据,目前每月用手机登陆ESPN网站的人数已经达到400万,因此,他们对ESPN Mobile的前途可谓自信满满。

在中国国内空中传媒是最早鼓吹“手机新媒体”概念的。在他们看来,手机媒体在内容上可以分为资讯与娱乐,其中资讯应是免费的,娱乐内容才是摇钱树,就像彩铃下载的利润已经超过了传统唱片业,也是支撑目前众多SP生存的主要支柱。音乐之外,空中传媒格外注重与电影业的联姻。“电影和明星永远是最吸引人的,也最容易引发社会话题,利用他们的知名度,手机媒体的概念也在大众中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当年经历互联网泡沫低潮之后的空中网,正是靠《英雄》的无线版权翻身。当时《英雄》的制片方还不明白“无线互联网”为何物,抱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将手机版权廉价卖给空中网,而名利双收的空中网则以此为契机涉足电影,从《功夫》、《指环王》、《神话》以及《无极》的无线版权中获得的巨额利润让他们更加相信手机媒体在未来娱乐业的发展潜力。在还是2.5G的时代,已有众多媒体进军新手机出版产业。可以预见3G时代,传统媒体与手机将结合的更加密切,使其跨媒体出版的特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4手机出版的发展前景

在观望之后,传统出版业内人士对手机出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增强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意识,对跨媒体出版的应用持乐观态度。在数字技术新时代,传统的出版业要看到现代科技所开发的数字出版,突破技术难关。不仅仅是出版业,数字行业的人、互联网行业的人、IT行业的人和通信行业的人都对这一新的市场很感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通话需求仍然是我国通信市场需求的主流,上马3G缺乏应用市场。但是在一种新技术没有投入应用,目标消费者都不知道3G到底为何物时,断然定义其缺少市场是没有依据的。所以应该“用技术培育市场”。这就像十年前我们购置个人电脑时认为当时的配置完全可以满足需要,而当更高端的产品出现并基于这些硬件出现更高端的应用时,人们就会立刻感觉到自己原来的电脑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道理一样。在日韩及欧美部分国家,3G已被成功应用于商业网络,以亿计的使用人群覆盖了各个阶层和广泛的年龄段。

发放牌照和确定标准是建设实际应用网络的前提。无论采用何种标准,3G在技术上应该说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有三个标准摆在面前,而目前政策依然不明确,我们在实际建设中几乎属于停滞状态。目前政策的不明朗与我国倾向于等待TD-SCDMA技术的成熟有关。就基础研究而言TD标准有领先之处,而在应用层面还应兼顾成熟和可用性,特别是网络安全。在这一点上后起的TD与已投入实际应用多年的CDMA2000和WCDMA相比就有一些不足。

运营商手机终端定制已是大势所趋,定制业务各参与主体产业链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各参与主体运营策略的变化。

诚然,类似手机电视和手机报纸这样的手机出版业务,已经为商家赚取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增值业务运营商也深知手机媒体目前尚未成熟,与专业人士对手机媒体前景的预测有很大差距。

三、手机出版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手机出版的光辉前景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手机出版的浪潮目前只是初现端倪,其成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手机出版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觉得因素有很多:价格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有好的内容?是不是有多种可以选择的终端?是否可以实现漫游?是否可以互动?

3.1费用问题

3G在中国正式商业化运营的脚步日益临近,3G时代的手机出版将以实现数据业务的多样化应用为主。数据业务的丰富意味着用户使用手机出版物的可选择性增多,但同时也可能使用户的通信消费成本提高。

以手机报纸为例,目前一般采取用户包月订购或者按计算流量等方式销售,每月的费用一般为5-20元不等。但是有些包月的手机报纸只提供报纸的精华内容,用户如需了解版面内新闻的全部内容,还需要单独下载,每条短信的价格为0.5-1元,这样的收费标准相对于普通报纸并不便宜。

如果用户的兴趣广泛,选择消费较多种类的手机出版物,那么目前数据业务较高的资费水平会让很多用户承受不起。手机出版业务资费的制订过程实际是使用户的个性需求与移动运营商盈利两者达到平衡的过程。在3G时代及未来手机出版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促使手机用户在可接受的成本之内消费更多种类的手机出版物,而且同时保证预期的运营收入,业务资费的制订将是困扰移动运营商和出版内容提供商的一大重要问题。

3.2内容问题

未来的手机作为一个新的出版载体,它不是将传统出版物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所谓“新瓶必须装新酒”,新的载体一定要承载新的内容才能取得成功。

目前的手机出版普遍缺乏符合手机介质要求的内容。由于内容服务商和移动运营商目前都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安排很多人力专门去做符合手机的出版内容,往往是直接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拿来用。因此,现在手机报的文章长度、语言习惯以及手机视频的画面语言和结构形式等,并没有突破新的载体,不符合手机的传播方式——快速、简洁、直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般认为,读者在前几次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手机出版的态度,以及今后的使用频率。即使在技术领先的时代,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好的手机出版内容,其长久的发展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理论。

此外,手机出版绝对不是单向接受,而应是互动的。用户看完内容之后,要参与讨论,要查询相关背景,要有信息反馈,甚至亲身参与传播。事实上,手机用户的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已经越来越靠近,这才是手机出版,而不是单向接受。从这样的观点去看,消费者对它的内容需求还是很多的。

3.3技术标准问题

手机出版的普及在技术标准上的问题非常现实,如信息存储量有限、手机显示屏幕小、手机待机时间短且在室外充电不方便、网络传输速度不够等。

目前,手机电池的待机时间仅仅能够观看一部70分钟左右的影片,这必将制约手机电视业务的普及。电视机发明至今,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观众已经习惯了在大屏幕上观赏节目,小巧的手机看电视,虽然方便但时间长了会很累。如此小的手机屏幕能满足用户对观赏电视节目的需求吗?

其次,手机电视业务还面临频率的规划使用问题。手机电视在我国的发展需要多少频率?具体使用哪一段的频率?采用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频段使用的技术对频率的要求也会不同。是否需要全国采用统一的手机电视工作频段?如果全国不采用统一的频率和技术,那么手机电视用户的漫游服务将如何解决?

多媒体移动通讯的支持技术(如:3G)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多媒体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多媒体访问服务。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如何以可接收的格式向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应用。而这些终端设备在计算能力、显示、网络接入和带宽支持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

3.4受众群体问题

手机出版的读者结构是特殊的,不同于传统出版媒体所面对的普通大众,而是目前社会上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年龄层次在25-45岁、对新闻出版信息敏感的特定人群。受众群体狭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机出版的规模。对于这点,移动营运商应连同手机制造商一起,动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手机出版及其应用,并在技术上解决操作复杂的问题。

而最新的3G技术,其使用者是手机用户,用户态度应该是关注的焦点。目前,设备供应商们还没有考虑有多少人需要用手机上网、有多少人希望用手机进行视频对话、有多少人会用手机读报纸、看电影。而3G能提供的服务,除在手机上看电影、看电视外,2G同2.5G技术基本都能实现,难道真的有那么多用户一定要通过手机看电影、电视吗?

3.5安全问题

对于中国网民来说,电子邮件的应用是普及率最高的,但大量的垃圾邮件也让他们头疼不已。相对比普通的电脑用户,手机上网费用更加昂贵,垃圾邮件给使用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用户带来的烦恼与损失更大。另外一些手机黑客针对手机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

2004年,McAfee研究人员在使用Symbian系统的手机上发现了第一例间谍软件,该软件利用MultiDropper手机版木马植入,McAfee将这种病毒称为SymbOS/MultiDropper.CG。这个间谍软件纪录呼入和拨出的电话号码,并用文本短消息发送到指定位置。虽然它不会毁掉手机数据,但是它可以悄无声息地盗取用户的信息。

智能手机越来越像电脑,用户们可以自由的安装软件,自由度选择从网上下载信息,阅读手机出版物。这也带来隐藏的危机。由于手机上的信息比电脑上存储的要“真实”得多,由此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这个手机间谍软件的出现,就意味随着手机的普及,针对它们的恶意软件也会越来越多。有些病毒利用了手机芯片程序中的漏洞或缺陷,用短信的形式把病毒代码播发,从而造成破坏,还有些手机病毒能使手机自动关机、死机等,甚至破坏内部芯片。还有些手机病毒甚至还可使手机自动报警、将机内个人地址簿自动转发等。

3.6市场需求问题

手机用户的消费才是真正的终端市场,有了这个市场,移动运营商才有市场,而设备供应商才能提供设备,内容提供商才能提供相应的出版内容,这就是手机出版的产业价值链。

市场需求不甚明朗既是手机出版业务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3G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手机出版业务的定位是什么?3G是干什么的?手机用户有没有需求?价格能否被接受?市场承载能力有多大?

中国目前的移动通信是GSM系统占主导地位,同时市场上还有CDMA等系统,这些都属于2G窄带数字技术。建设3G的代价是把以前的移动系统几乎推倒重来,投资很大。从2G到3G,并不是稍加改造就可以完成的。

实际上,目前消费者的需求被放置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设备供应商积极组织研发生产,然后再由移动运营商卖,供求双方颠倒过来,形成一个倒置的价值链。手机出版的源动力并不是来自市场需求的自然演进,而是厂商主导的消费趋势。这样的市场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风险。

当然,手机出版的发展源于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通信设备制造商在GPRS和3G上已经花费了巨大的开发和生产成本,它们当然不希望这些技术被封杀于襁褓之中,而是希望像PC更新Intel的CPU芯片那样,一代接一代地走,不断更新换代。3G将带来极具吸引力的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能快速传递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服务。手机出版业务也随之逐渐丰富和成熟。所以,尽管在最初的普及范围较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本在降低,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增加,经济承受能力在加强,从长远看,手机出版的市场前景将是乐观的。

四、促进手机出版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电视、手机电影会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手机必将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媒体,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便利终端。在手机出版行业内要选择一些突破口,认清哪些是手机出版的瓶颈后,要扎扎实实推动出版业的数字化,促进手机出版产业的发展。

4.1技术驱动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领域,手机出版更是如此。不论是对内容的选择加工还是内容的发布销售,都涉及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移动通信等领域的技术。每一次与之相关的技术进步都会降低出版过程中的成本从而推动手机出版的发展。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传统出版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必须要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要充分认识数字出版推进我国信息资源开展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不前进就要落后,落后了就要淘汰,这是适者生存的规律。尤其是传统出版业,在这点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改变目前技术开发很热,出版业很冷,两者结合不起来的局面。

具体就要做到重视技术投入,把数字出版放在出版业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从规范标准、改革体制、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健全手机出版业统一的内容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管理、新一代技术平台这样全国统一的体系,避免浪费、重复建设,形成融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出版网络体系,为全行业实现数字出版提供科学技术装备和技术条件,防止在数字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浪费等问题。比如说手机出版软件的开发,可以统一标准,在全国形成统一的技术体系,增强其实用性。

4.2培育大量内容提供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由于传统内容提供商,从手机出版产业链条中获利微薄,所以更多的对手机出版还是处于观望状态,不敢大胆地深入进去,导致在手机出版产业链中失去了主动权。手机出版内容容量大、效率高、周期短,需要大量内容的创新,没有大量的创新的队伍不行。如果核心资源交给移动通信运营商去开发,始终受制于人,所以内容提供商要坚持对核心资源的自主开发。手机数字内容的一大特性是很难独家占有资源,在不断分解这些内容的情况下,必须把核心的内容资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来自主经营开发。

如今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等众多手机业务的逐步成熟,标志着通信文化产业正在形成。要加快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就要培育大量的内容提供商,包括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创业者,用数字化的文章、作品、漫画、图形、符号、视频、音像艺术品为手机出版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作品。

形成内容创新的队伍,在手机出版业里大量的采用,内容上必须注意文化消费的层次,按层次需要提供他们的文化产品。所以文化创造、内容创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内容的丰富性。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加强互动性。

4.3发展商业模式,完善产业链

我们发展手机出版,推动多媒体,并不是要排斥传统出版、传统媒体,而要把传统出版、传统媒体带进数字化为技术支撑的现代化体系里。这绝对不是搞成两套,一套数字出版的体系,一套一千多年来形成的出版体系。重要任务是改革传统的出版业。传统出版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力量,积累了不少的资源,在出版业现代化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力军。改造传统出版生产的模式、传播方式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与数字出版相衔接、相适应,这是传统出版业的一个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走向数字出版,与手机通信技术融合,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改造印刷业、编辑出版业、出版物流业,拓展新型出版物和出版服务的领域,整体提升出版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数字化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传统出版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直接的一个切入点。

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再通过通信运营平台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就叫做手机出版。真正的手机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4.4加强数字版权保护

手机出版的版权特征,从本质讲是作品的数字化。不说手机出版说数字出版,数字出版面临很大的数字版权的问题。版权问题是两方面来解决,一个是可能立法,包括公民的一种习惯。再一个是技术层次的,数字版权技术应该说现在发展比较快,包括方正都有数字版权在里面,就是内核是有版权技术保护的。但是这个东西也不是绝对化的,随着发展,也是道高魔高,也是在互相的博弈较量。

通过立法和司法来规范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为手机出版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这是政府要做的事。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由国家制订,市场经济是企业制订,政府的责任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三大环境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数字化出版发展的过程也要按照新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运行,要懂得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运行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

实现反盗版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统一的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在具体措施上,要着重从源头上打击盗版,阻断手机出版盗版产业链条的产品来源;要着重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明确各方责任,用制度来监管市场;要着重打击游商,实现反盗版工作在重点和难点上的突破。在打击盗版的同时,还要加强市场建设,推动出版商、制作单位多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内容,积极满足市场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4.5培养手机出版产业人才

面对跨媒体出版的特殊性,手机出版业人才结构的缺陷十分明显。一方面缺少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另一方面缺少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紧开展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逐步培养建立起一支双栖的专业人才队伍。

首先,信息表现与传播优势组合。跨媒体出版要求多专业组合的团队化人员结构,内容超越纸质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和图像承载的方式,扩展到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动画,使从事艺术设计、计算机及网络、通信工程、印刷工程、文学、新闻、广播电视、广告等专业人员形成新团队。

其次,多样性产品工艺需求产生多专业团队化人员组合。跨媒体出版涵盖印刷、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形成对按需印刷、印刷全数码化流程解决方案、数据库印刷出版解决方案、新闻综合业务网、出版综合业务网等技术支持来满足用户对产品实效性、易得性、流行性的需求。使新闻出版印刷业从生产制造业向产品服务业转变。

最后,同时也不妨聘请一些其他领域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提高手机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快跨媒体出版产业化规范化进程,加强整个手机出版产业的综合实力。

五、结语

出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版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出版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数字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手机出版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实现了很好的跨媒体出版和双向互动服务。如果说数字出版代表了21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那么手机出版势必成为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傅昌波:《传播有害信息影响国家安全 不良手机短信亟待治理》,中新网,2002年9月5日.

[3]汪晓芳:《中国移动以自律规范短信不良内容》,新华,2004年7月1日。

[4]【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第123页。

[5]【美国】尼古拉·尼葛洛旁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版。

[6]潘竑:《手机电视:小荷尖角风中立》,《金融时报》,2006年12月6日第12版。

[7]《手机小说方兴未艾 出版商蓄势待发》,《茂名日报》,2004年7月21日第三版。

[8]【美国】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等著,熊澄宇等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论文作者:文新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8

标签:;  ;  ;  ;  ;  ;  ;  ;  

手机出版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_文新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