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测验的新尝试--对2001年上半年自考写作题作文的分析_写作能力论文

写作能力测验的新尝试--对2001年上半年自考写作题作文的分析_写作能力论文

写作能力测试的新尝试——2001年上半年自考写作试题作文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考论文,上半年论文,能力测试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上半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写作试题是全国统一命题,这次命题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强化能力的测试,如阅读分析题占了10%,简答题部分亦为10%,而过去的名词解释和分析题部分则已经取消,强化了选择题部分的测试(包括单选和双选),占了35%。除了这些变化之外,最大的变化便是作文测试了。这次作文的比重由过去的40%上升到了现在的45%。如此以来,写作课成绩如何,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成绩了。而这次作文测试,显然是强化了能力的测试,这对于广大的考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客观地说,我们自考出身的考生,能力测试是考察我们成绩的一个最为科学和有效的手段,并且,不少考生,由于实践的需要,能力相对来说有一些优势。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是,由于我们在中学或中专阶段的学习中,受过去的应试考试影响较大,所以,尽管走向社会了,但业已形成的思维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的进一步拓展,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的思维定式,以致于在整体上应对考试时的能力不是太强,如果依此来应对侧重能力测试的考试,可能就感到非常的棘手,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形:感到所考内容并不是太难,人人都有话说,但是,要想把话说好,心中就没有底了,届时成绩如何,也只能是由它去了。

这次作文命题,在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同时,也在考核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新变化。单就考核的方式而言,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一篇大作文定成绩的做法,而是由两篇作文构成,分为小作文和大作文,前者的成绩为10分,后者的成绩为35分。从字数的要求来看,前者字数为200-300字,后者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两篇作文的构思和写作,难度还是不小的,这还不包括写作时的思维从前者到后者这一内容和形式的转换。

小作文是要求考生阅读一幅题为《洗月亮》的画,并对于画面及其含义做出说明。该画作者为中国现代散文大家丰子恺所画。丰子恺是一个在散文和漫画方面均有成就的大家,尤其是其漫画,在表现童真和童趣方面,具有独到的艺术视角和韵味。因此,这样的一种取材背景,我们的考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对于画面及其含义做出说明时,就很难完成深刻的把握。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在阅卷的过程中,我竟然没有碰到一位考生点出该画的作者是谁,尽管作文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考生如果知道的话,点出该画的作者为丰子恺,显然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并且,相当多的考生在对于此幅画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还把它当作现代社会由于污染的加重,使月亮变得浑浊不堪了,孩子们是在清洗被污染的月亮,这样的解读,显然是离题旨的内在要求相去甚远了。当然,我在这里绝非要求考生在解读艺术作品的时候,不可以发挥其审美的再创造,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这里的问题是,任何创造性的艺术解读都要和艺术本体所可能蕴含的特质相吻合。离开艺术本体所可能蕴含的内容而任思维无限制地发散,显然是悖离了艺术本体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创造性解读的基本原则。在本画中,三个儿童的动作语言和面部语言,呈现的是一种在洗月亮的童趣,其中由于月亮波动而带来的若有若无、以及在即将捕捉到时又因似有似无而带来的时喜时惊时嗔的独特情感跃然纸上!但我们绝难发现某些考生所描述的那种由于污染所带来的沉重感。

与对于画面的主旨理解的偏差相对应的是,不少考生对于说明的理解也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尽管考生对干什么叫说明,可能会一字不错地“克隆”出来,但是,真正地落到能力上,有些考生就可能手足无措了。描写作为一种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再现出来的表达方式,相当多的考生把其和叙述混淆了。如“小草长出来了”是叙述,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便是描写。我们之所以把后者界定为描写,就在于它更强调对于对象的状貌和情态再现。在这篇小作文中,不少考生把其写成了记叙文,通篇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显然,这样的混淆,对于考生来讲,是一个多么不应该出现、且一旦出现又多么致命的错误。从部分考生的试卷来看,该题的得分是较低的,相当多的考生的分数在5~6分之间,也就是在及格线及其以下。这一切,说明我们很多考生在写作能力上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大作文的分数较之往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考虑到小作文已经占了10分,所以35分这一比重也是不低的。这是一篇在其考核形式上和往年有相似之处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阅读给定的材料之后,根据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并且在限定中,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发挥的余地,从表达方式来看。议论、记叙均可,文体也不再限制,这样的目的显然是给予了考生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的广阔空间,以有利于考生的能力展现和水平发挥,达到测试能力的目的。

这则材料的蕴义是并不复杂的,但是,其含义又是很深刻的。它所叙述的故事是有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糖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抽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旁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孩子将怎么办呢?对于这样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审视。较浅地层次是就事论事,指出这个孩子应该怎么办和为什么这么办,如有些考生帮助孩子想出了打破瓶子的方法(此可能是受司马光砸缸这一典故的影响过深而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不少考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性思维);一般的层次则是从材料出发,指出所蕴涵的道理,如有为数很多的考生所发掘出来的“知足常乐”(且不论其论点是否正确和论述是否严谨)等。较高的层次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于该故事所包含的哲理进行阐释。这样的一个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也是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的,这恰如黄宗羲所说:“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去顽璞,方始见玉,不可认璞为玉也。”但我们不少考生在构思文章的过程中,恰恰是缺少了这一剥去表层之璞而见其深层之玉的提炼深化过程。

综观一些考生的文章,真正地从哲学的高度挖掘出深刻的哲理的文章实在是凤毛麟角。相当多的考生要么是就事论事,摆出孩子的老师的态势,指教这个孩子该如何如何,而对于其故事的深层含义绝无涉猎;要么是所发掘的道理并不比这个孩子高明到哪里。试想,这个孩子对于自己希望一次拿出更多的糖果而“矢志不移”,只是因为他无法解决这一矛盾而伤心地哭了起来。而我们的考生却大谈“知足常乐”,似乎是这个孩子的问题的症结是由于缺少了“知足常乐”这一法宝而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当然,假设我们在阐释“知足常乐”时能够新意迭出,在常人难以体味之处道前人所未道,且能够自圆其说,也不是不可。但相当多的考生却是在阐释时,犯有思维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等弊端,那就难以令阅卷老师击节称是了。在此种情形之下,分数的低下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据抽查,片面地理解了这则材料的蕴义的考生,其分数都不是太高,多在及格线及其以下徘徊。

具体来说,考生在这则材料上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的确是不少。除了为数众多的“知足常乐”者,还有一些非知足者。在一篇题为“我真的好想要多一些糖果”的文章中,“批判”了“旁人”的“你知足些吧”的观点,觉得这样“好像有些残忍!”认为人的本性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面对如此的诱惑,我们岂能忍心让孩子“知足”呢!这样的新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然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真正地从哲理的角度做出了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阐释的文章,尽管不是太多,但还是有的。例如,在一篇题为“放下一半”的文章中,考生就注重了哲理的发掘,认为既可得糖果;又不被卡住的最佳办法是“放下一半”,“这次得的糖果要少一些,但是我们可以多次拿呀,为什么一口吃个胖子呢?……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务必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绝不能贪多嚼不烂。”文章在最后的结尾处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强调“放下一半,体现了一种豁达,一种‘无欲则刚’的深意,这样,你会得到更多更深的东西!”如此的文章,尽管我们不能说是多么完美,但考生毕竟是在向哲理层次挺进,而这一切,正是众多考生所缺乏的。像这样立论较高,如果再配以严谨的论证,得分便可以在30分以上了。假设是大作文的成绩就可以达到30分,在写作课考试中等于是已经取得了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形下,写作课的成绩就不仅仅是一个及格的问题了。

尽管这次作文的命题给考生的思维和写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是,一般来说,任何一题,都有其最佳的文体承载方式和最佳的主题内涵。自然,我们所说的这一最佳,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绝无绝对的标准。文体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方面考虑到给定的材料的“话题”最适合何种文体来表达,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自己写作中最为拿手的文体是什么,从而寻找到一个相对的“交集”。作为自己的文体写作的基本范式,从大的方面来说,该“话题”无非是从两大文体来考虑,一是记叙性文体,二是议论性文体,并且在两种文体的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中,叙述和议论这两个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相互渗透。倘若是以叙述为主,着重于记叙性文体的写作,那就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围绕着“话题”所提供的范围和主旨展开,使所写之事能够最大限度地揭示出“话题”的哲理性内涵;如果是以议论为主,着重于议论性文体的写作,那就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围绕着“话题”所揭示蕴涵的哲理,通过层层的分析和论证,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回应材料,切不可完全离开材料信马由缰。

至于该“话题”所蕴涵的哲理是什么,我们不妨这样来考虑,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它说明了我们办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可只是依恃自我的主观愿望来行事,否则,就极可能出现那种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从本质论的角度讲,它说明了我们面对外在的诱惑,要善于调节和把握自己,切不可被欲望本身所驱使,使自我沦落为欲望的奴隶;从关系论的角度讲,它说明了我们面对着同一对象,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制约和由此而决定的立场不同,其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孩子的行为方式固然不妥,“旁人”的处世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着其他的思考,这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只要是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在我看来,写作这一科目的考核重点就该是一种能力的测试,基础知识不能不说很重要,但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体现在自身,而是体现在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而能力测试的最佳办法是文章的写作。我想,这次全国统一命题强化了写作能力的测试,对于扭转近年来业已形成的由应试教育而带来的思维模式化来讲,该是一次有益的匡正。

标签:;  

写作能力测验的新尝试--对2001年上半年自考写作题作文的分析_写作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