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刘惠玲[1]2004年在《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何使我国的研究生培养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世界潮流的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摆在国内外学者面前的迫切课题。本文采用实证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了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选择五所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研究生工作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位论文作了充分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提出科学规划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实行弹性学制、建立研究生论文答辩督导制度等应对策略。

费烨, 韩艳平, 侯玲玲[2]2018年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变革——以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文中提出社会经济与新技术的发展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也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双重的挑战和要求,众多理工科院校均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转型与变革。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背景的回顾,阐述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工科院校承载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以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为例,从教育理念、培养环节和运行效果叁个方面进行梳理与阐释,以期为其他理工科院校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路径。

刘潇蒙[3]201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缩写,是这四门学科的统称,体现了一种跨学科整合模式。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化、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素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之称,其STEM学科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培养出许多享负盛名的拔尖人才,和其独特的STEM跨学科模式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因此,深入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为我国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体现高校特色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题,首先描述了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与发展。之后,笔者从研究生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培养的制度标准、课程体系、协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而根据现状提炼出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最后,笔者通过对比分析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总结出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双一流”和“新工科”的启示。

黄俊华[4]2012年在《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培养过程改革探究》文中指出培养过程是培养目标与相关措施组成的动态过程,包括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与考核以及贯穿于其中的师生关系。研究生培养过程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文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深受学科特性的影响,不同的学科群体部落的学术生活样态、知识特性、研究方法等,会形成不同的学生培养样态。文科具有多元、不确定的开放性;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人价值情感;研究相对来说缺少统一的标准,思维方式较为发散,擅长内省、想象和直觉;在学术生活样态上,较多的体现出“孤独型”的学术文化。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的培养过程,需要在尊重文科学科特性。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实际培养状况,与理想状态存在着一些差距。理工科院校文科生中存在着较普遍的浮躁和迷茫心态,在学习上,特别是作为文科生应达到的经典书籍阅读量上,很多人的阅读量欠缺,静不下心来去读书;文科生普遍缺少参与课题或者项目的机会;作为积累知识的课程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低,理想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文科学科群内部存在明显差异,偏向于应用的社会科学学生的项目参与度明显高于人文学科;在师生关系上,导师应有的指导作用缺失。较低的淘汰率和缺少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也不利于文科生学习自觉性的形成。要增强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氛围,加大文科的投入力度;要鼓励文科硕士生参与社会实践;要切实采取措施,激励文科生提高经典名着的阅读量,渲染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文科生自身要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文科师生间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完善的文科生培养过程。

刘志忠[5]2017年在《美国模式: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意向?——基于X大学研究生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模板,但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适切性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通过对X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以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模板,硕士研究生对教学方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意向是正向的;对中期淘汰、招生方式和导师制改革的意向呈模糊状态,而对奖学金制改革的意向是负向的。因此,在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当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做好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切勿一刀切。

罗尧成[6]2005年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将课程体系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并认为其同时包括“专业”和“个体”两个层面。论文遵循“现状分析—明确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采用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如下五个部分对如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明确了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此外,还指明了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在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导师叁类调查问卷进行频数统计分析以及对部分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取得的成就,重点指出了课程体系存在的如下叁方面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本质”、“难于形成研究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在编制过程中存在着经验化倾向”,它们分别导致了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不适切、不科学。因此,“如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适切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便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叁部分是第叁章。本章认为,探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赖以形成的“本质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理论基础,这是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叁个主要问题,藉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之根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学术探究性”、“建构主义”和“课程审议”之所以能分别成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相关理论基础的依据,并明确了它们各自对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或启迪。 第四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基于上述叁个理论基础,具体探讨了“专业层面”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实施和评价四个要素。认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可从“人格”、“知识”和“能力”叁个维度进行框架性设定;主张不但要关注课程体系“形式结构”的调整,更要重视对其“实质结构”进行优化;指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目标在于形成“探究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课程体系实施由原来的过于关注学科课程走向更加重视活动课程,从重视课内实施转向更为注重课外实施;在课程体系评价上,突出评价的“反馈”功能,主张对课程体系进行“全程”评价。对这四个要素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层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第五部分是第六章。本章首先指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不能止于“专业”这一层面,必须继续深入到“个体”层面,即要形成与每位研究生适切的“个体课程体系”。关于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的建构,论文提出了“相关和集中”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应以个体的学习经验与发展方向作为逻辑起点,以他们个性的发展作为设计核心,并以个性化知识格局的形成作为目标指向。在具体建构上,“学位论文”可作为这一课程体系目标设计和评价实施的抓手,而其结构设计则可采用“叁维架构”的空间结构设计以及“双螺旋”的时间结构设计方式。

赵根成[7]2008年在《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文科在理工科大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科在推动理工科教育的发展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创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必须革除传统的高等教育的弊端,切实重视和加强文科建设。本论文分四个章节研究了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第一章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意义、内涵、思路以及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入手,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基础与相关范畴界定。第二章从历史和现状切入,总结了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的历程、模式、特点,认为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出问题,说明了“为什么办文科?”是文科建设亟需解决的根本性的认识问题。第叁章重点论证了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教育功能的四个方面即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育人功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文化功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学科互补功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探讨了MIT等几所世界着名理工大学文科发展,从文科发展观念的形成、目标的确立和加强文科建设的主要措施叁个方面总结其成功经验。论文的第四章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的全局性思考,强调了要进一步加强文科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文科生长空间要完善制度保障,要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要促进和深化学科渗透与融合,开创文科发展的新路子。新时代的理工科大学必须确立和实现发展一流文科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超常规战略加快文科发展步伐,加强人文基础学科建设,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让文科教育进入每一个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促进和深化文理工之间的学科融合。

孙静[8]2012年在《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国际竞争趋势的日益激烈,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培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者的普遍重视,但是对其的思考和研究要求更多的是站在理工科学生的角度进行,而对立足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进行的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我们要明确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贡献,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便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文科研究生创新的背景环境出发,从探讨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入手,对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在学生个体和客观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症结,并提出了改进文科研究生创新的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第叁部分梳理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科学内涵,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和目标。第四部分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剖析了目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多方面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在读研动机、思维模式、知识储备、实践环节等存在的问题;二是客观环境层面,包括招生机制、教学体制、管理模式、学术氛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针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本文尝试性摸索了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条路径:第一,加强创新教育,激发科研积极性;第二,探索教育规律,完善培养模式;第叁,争取社会资源,打造实践平台。

朱蕾[9]2009年在《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院校连年的扩招及学科门类的完善,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其就业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毕业研究生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阐述影响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途径,这对促进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生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在这里提出了本文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创新点,以及国内外目前对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一些研究情况。第二章,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调查问卷入手,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深入分析,得出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叁章,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及访谈得出的结论,深入探讨影响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择业的各种因素。第四章,基于对影响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从学校、个人、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第五章,结论,为全文的总结,论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分析得到影响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并探索出有利于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策略。

芦新宇[10]2007年在《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在本科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的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科研活力;科学研究处于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地位,是发展理论和探索高新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理工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文中较详尽地叙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明确提出了以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素质等基本规格为内容的培养目标;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培养体制;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和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培养过程。本研究还构建了一套能够反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测证明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理工科大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其它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营造大学创新环境,改进大学管理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改革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适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刘惠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变革——以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J]. 费烨, 韩艳平, 侯玲玲.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TEM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刘潇蒙. 河北大学. 2018

[4]. 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培养过程改革探究[D]. 黄俊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 美国模式: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意向?——基于X大学研究生的调查研究[J]. 刘志忠. 高等理科教育. 2017

[6].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 罗尧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 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研究[D]. 赵根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8]. 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 孙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9]. 理工科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朱蕾. 东北大学. 2009

[10]. 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 芦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