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强筋早熟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19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种论文,小麦论文,高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麦19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C 5/新乡3577)F3d1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19号,半冬性,含5+10麦谷蛋白亚基,集半冬性早熟、优质强筋、高产稳产、抗寒抗病、矮秆抗倒于一体,适宜于河南、江苏、安徽、河北、陕西等广大黄淮麦区中、高肥水,早、中茬地种植,可用作生产面包专用粉及生产快食面、饺子等专用粉的配麦、配粉原料。2003~2005年已参加河南省区试二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一年,表现比较突出,2005年秋播同时进入河南省、国家生产试验,可望2006年通过河南省及国家品种审定,已申报品种权保护。
1.特征特性
新麦19号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幼苗半匍匐,健壮,叶色浓绿,抗寒性好。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分蘖力适中,成穗率高,亩成穗数较多。株高适中(78厘米上下),抗倒力中等。株型适中,茎秆有腊质,叶片上冲,长相清秀。穗层较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粒数较多。长方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容重高,外观商品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成穗数38~43万/亩,每穗粒数38粒上下,千粒重40克左右,丰产、稳产性好。综合抗性优,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抗旱,耐湿,耐高温,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品质符合GB/T17320-1998《专用小麦品种品质》国标强筋小麦标准。
2.产量表现
2.1河南省中间试验结果
新麦19号2003~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二年,连续二年产量第一。2004年平均亩产569.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41%,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5年平均亩产500.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98%,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
2.2国家中间试验结果
新麦19号2004~2005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但与第2、3位平产(与位居第2位的开麦18仅差1.3公斤,与位居第3位的徐州856仅差0.8公斤)。
3.优质强筋
新麦19号2004~2005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混合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品质达国家强筋小麦标准:容量802g/L,粗蛋白含量15.8%,湿面筋30.0%,沉降值42.0ml,吸水率56%,形成时间5.5min,稳定时间8.8min,最大抗延阻力396E.U.,拉伸面积96cm2,面包体积788cm2,面包评分94分。
新麦19号参加2005年全国小麦品质鉴评活动,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进行小麦品质检测和实验室鉴评:新麦19号达国标强筋小麦标准,面团稳定时间达8.0min,面包评分81分。
4.抗病性鉴定结果
田间自然鉴定新麦19号中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中感纹枯病,轻感叶枯病。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新麦19号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抗秆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慢叶锈病。
5.栽培技术要点
(1)新麦19号适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等广大黄淮麦区高、中肥水,早、中茬地种植。
(2)播期播量:豫北10月5~8日前后播种,播量6.5公斤/亩。在品种的适播期内采用下限,减轻苗期病害的感染,增加后期根系、叶片的活力。
(3)高肥水管理,拔节末期追肥浇水,早浇灌浆水能够稳定实现高产、优质强筋的最高指标。
(4)病虫防治:分别于起身拔节期用氧化乐果加井冈霉素,拔节-孕穗期用粉锈宁加氧化乐果,扬花期用多菌灵加氧化乐果,灌浆期用氧化乐果进行治虫防病。
联系电话:0551-282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