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设计

陆美玉[1]2008年在《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构建信息化校园,实现了“校校通”工程。但是具体应用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有效的整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成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课程设计已成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新阶段,但价格高昂的商业网络课程设计平台及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技能较低成了我国学校推进教师进行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巨大阻力。如何选择一个免费、简易、功能强大的课程设计平台来构建我们的信息化校园成了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开源软件Moodle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思路。Moodle是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意思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该系统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软件,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创建和管理在线课程。Moodle的开源免费、易学易用、模块化的设计特点,给我国构建信息化校园开辟了新的途径。学校选择Moodle平台构建网络课程,可以节省大量购买商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费用,可以让教师从编写平台代码、网络课程制作的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化课程的设计上来,只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就可以轻松的设计自己的网络课程。这是本研究选择Moodle平台进行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适用的方式构建信息化校园环境。探索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式和教学实践应用,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的范例和经验,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对比、分析,了解本课题所涉及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广泛的支持;其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中学的校园网上搭建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信息化课程设计,与任课教师合作将设计的课程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并认真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反思、改进课程的设计。再次,应用案例分析法对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方法,检验在该平台上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最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进一步检验信息化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方面。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Moodle是信息化课程设计的理想平台本人通过对Moodle平台的反复试用,在该平台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信息化课程设计,并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进行了教学实践,认为Moodle是信息化课程设计的理想平台。2.开展了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理论研究在本研究中,对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概念、理论基础到具体的信息化课程设计要素——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设计以及课程管理等做了具体的理论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开展了信息化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3.开展了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在本研究的应用部分,将信息化课程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中,设计了两个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案例。在两个案例的教学实践中,分别采用了基于项目的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并反思了这两种教学模式在Moodle平台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检验了这两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Moodle平台上的应用效果,丰富了使用Moodle平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范例,也可以为其他学科进行信息化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王书艳[2]2008年在《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网络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储存和传递的主要媒介,在网络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网络课程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英语作为二十一世纪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手段,应该受到广泛的重视。英语网络课程将成为英语学习的一大阵地,是未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对英语网络课程进行设计、组织和开发越来越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之后,为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开辟一个全新的思路,网络学习行为的内涵及外延所牵扯的方方面面都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网络学习行为分析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前提。明确网络学习行为的基本概念、网络学习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解决当前网络教育资源设计、网络教学效果评价等瓶颈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借鉴行为科学对行为体系的分类,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学习行为的内涵、特征、外在表现以及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要素。通过分析网络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实现网络课程与大学英语整合的内涵、意义和方法以及整合后网络课程所应具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学习行为的分析对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全文共分四章。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网络课程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引出了当前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对网络课程设计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重点。第二章阐述了网络学习行为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网络学习行为体系的理论基础、网络学习行为的特征,然后介绍了网络学习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要素,最后重点阐述了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第叁章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结合英语学习特点,介绍了实现网络课程与大学英语学习有效整合的含义、内涵、整合方法和整合后网络课程的特征,目的是为了以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为特例引出第四章的教学设计内容。第四章是本文重点,经过第二、叁章的铺垫,本章在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重要性分析、指出教学设计原则之后,结合网络学习行为的分析,给出了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借鉴行为科学对行为体系的分类,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无论是行为本身还是影响行为的各个因素都被予以了关注,在此基础上,以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为特例进行了教学设计。本研究重点是用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论述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原则及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研究探索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律,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更清楚和深入的认识。此研究对于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组织和指导课程的教学、对学习资源及学习者作出有效的评价、开发出有效的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黄璐[3]2007年在《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在日益被渗透的教育领域中,网络教育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心。其中,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国内外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似乎一直很热衷。但是研究发现,现行的网络课程解决了时间和空间问题,却没有将不同生理、年龄和技术条件的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如何尽可能地方便这些信息弱势群体参与网络教学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国外提出无障碍(Accessibility)概念,以此实现何人何时何地都能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据此,网络课程的研究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视域——无障碍网络课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无障碍网络课程理论框架研究为主,从而指导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最终以《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无障碍网络课程开发的实例来证实无障碍网络课程理论研究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无障碍网络课程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本文界定了无障碍、无障碍网页、无障碍网络教育以及无障碍网络课程。并对国内外无障碍网络课程的政策、研发和应用叁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得出我国研究的不足及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依据研究部分:本文将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依据分为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理论依据有一般的网络课程设计理论,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等,还有全纳教育、终身教育、通用界面设计和通用学习设计等理论;现实依据有无障碍网络课程使用者的需求分析及目标确定,以及我国部分网络课程无障碍性调查分析。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部分:本文根据设计依据总结了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模式、设计原则,将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分为无障碍教学设计、无障碍系统平台设计和无障碍媒体素材设计叁个部分,分别阐述每个部分的设计考虑因素和设计策略。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部分:本文归纳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方法、开发流程、实现要求,并以《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案例说明无障碍网络课程实现的可能,最后用人工的方法评价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无障碍情况,用人工和自动工具评价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无障碍情况,并作小范围的应用。本文所做的工作和创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1)理论层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对无障碍网络课程及无障碍相关概念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初步阐述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初步提出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框架,包括实现方法、开发流程、实现条件等。(2)实践层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提出了《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并进行开发、检测和评价。●展开了网络课程研发人员对无障碍网络课程了解及应用情况问卷调查,并对网络课程使用者进行访谈。●翻译了网页无障碍规范指南(WCAG2.0)(草案),形成WCAG2.0中文版。●检测了我国200个网络课程的无障碍情况,得出调查结果。

孙万银[4]2007年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题研究首先在杨改学教授指导下,通过参加《信息化教育》、《摄影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获得关于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本课题的研究也正是基于这些实践工作展开。课题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网络课程的内涵、特征、类型、理论基础等基本理论问题。通过观看高等大学网院、普通高校、电大等大量的网络课程,了解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实践的基本现状,以及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网络课程实践应用方面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提出了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实践的理论基础、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对策等,为正在进行的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实践提供指导与帮助,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使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实践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本课题研究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理论的视角阐释了网络课程的内涵、功能与特点、特征、类型,并从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方面探讨了网络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指出这些理论能给予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叁部分,通过对普通高等院校、网络学院、远程教育项目等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在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实践的现状分析,指出我们在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第四部分,针对我们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中存在问题及理论思考,提出了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具体策略。第五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了研究的结论,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能昌会[5]2009年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因特网的普及,现代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很多挑战。大批网络课程的涌现,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发展。然而,目前网络课程在关键环节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忽略对学习者多样化学习活动的支持,影响网络教育效果。项目学习(PBL)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习者的发展,而网络环境的优势这种学习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对项目学习模式指导下网络课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本文结合现行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项目学习模式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进行网络课程的研究,特别是研究其设计方法。论文主要从PBL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给出一种系统的设计方法,为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提供参考。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教学设计方法、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等研究方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1.相关文献研究。借助网络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搜索,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项目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网络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项目学习模式引入网络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PBL网络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PBL网络课程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给出PBL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与原则,建设系统研究的框架。3.PBL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为更好体现和满足教学需求,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下,分析PBL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并建立其教学设计模型。4.PBL网络课程的软件设计研究。从软件工程的角度,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对PBL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建模,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5.应用实例的开发。在论文所总结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网络课程,选取其中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通过理论、设计和实践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论文取得如下的研究成果。1.界定PBL网络课程的概念,确定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软件设计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得出一个教学设计与软件设计有机结合的系统设计模型框架。2.建立了PBL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从教学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项目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等几个环节进行该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3.建立了PBL网络课程的软件设计模型。采用叁层体系结构,将整个系统划分为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和项目创设子系统、项目活动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并对各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4.应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模型进行一个实例系统的开发,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未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对学习支持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尚广海[6]2003年在《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不仅为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引起教育理论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以其开放的教学环境、良好的交互性等特点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教育应用中,体现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并不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网络课程建设比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缺少对网络课程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所以本论文希望能对其进行一定的探索。 本论文围绕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这一中心,首先阐述了网络课程的内涵,指出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区别,并分析了网络课程的教学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深刻解析了现阶段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对比分析了目前支持网络教育的各个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课程开发的原则,并从分析、设计、开发、评价、发布和维护等方面说明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及各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随后重点分析了以建构主义理论支持的协作性学习环境设计和智能化网络课程构建,在简单说明基于网络的协作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性学习模型及其物环境和人环境的协调与设计;在网络课程的智能化设计中,分析了引入Agent技术的重要性及Agent技术的特点,融合了多Agent系统思想,提出了一个基于Agent的远程教育模式,并分析了其中的教师Agent、学生Agent、管理Agent群等模型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企业会计学》网络课程系统总体设计,划分了系统的结构,设置了系统的栏目,同时对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作了详细探讨,并附少量的源程序代码。

席秋玉[7]2008年在《高校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构建、实现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促使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平台,但社区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讨论中学生无序发言,偏离讨论主题等问题制约着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实现效果。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构建基于Claroline的网络课程学习社区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围绕这个主题,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归纳梳理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2、分析Claroline的教学特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及认知学徒制和合法边缘性参与理论指导下,结合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组成要素,构建基于Claroline的网络课程学习社区模型;3、将基于Claroline构建的网络课程学习社区模型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4、尝试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与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方法相结合从学生参与特征以及师生态度两个方面分析网络课程学习社区实现的效果。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Claroline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有显着影响。基于Claroline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设计对提高学生参与动机、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效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相结合,用来分析学生的参与特征以及师生的态度,为网络课程学习社区实现的效果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最后总结实践效果,提出了基于Claroline构建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几点建议,以供教师参考,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崔占鹏[8]2014年在《基于社会建造主义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愿意并也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而其中在线学习正在成为远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如何提升在线学习的质量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提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完善构建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开发出可用的高水平网络平台,重视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等等,这些都已成为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和引导在线学习者的深层学习,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交流技能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先在美国兴起,随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中强调的"MOOC(大规模开放课程)”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在过去的两年里,MOOC作为一新生事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关注,引发了一场MOOC浪潮。而在现如今的MOOC课程中,通识教育的课程占了大多数,而关于操作性较强的开放课程相对较少,且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如何构建一门质量较高的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的开放课程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社会建造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强调学习者动手实践,最终有学习制品呈现,将理解外化。这些都可以用以指导以技能发展训练为中心的开放课程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本研究依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以“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社会建造主义理论”为主线,以《应用Moodle开展教学》网络课程为例,进行了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六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本章在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在线学习活动以及开放课程的有关概念,通过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外关于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综述。从现有的研究中总结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不足之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目标导向。分析社会建造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点以及对开放课程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指导作用。第叁部分:关于开放课程的总体框架设计。基于社会建造主义理论,提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开放课程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通过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包含要素的分析,总结出基于社会建造主义的在线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第四部分:依据上述的一般过程,以具体开放课程《应用Moodle开展教学》为例,进行在线学习活动的具体章节设计,并对此课程的学习者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实施。第五部分:分别从Moodle平台的日志数据挖掘,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学习者的访谈记录评价《应用Moodle开展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的实施效果。第六部分:研究的总结与展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得出本研究的结论。此外,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蒋志辉[9]2007年在《基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弥补自身教育资源与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始积极地投入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来。然而,虽然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不仅数量有限,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系统、深入探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现状及其分析,主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了界定,对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进行了差异分析,以及简单地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第二章主要的分析了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一般原则以及开发的基本步骤。第叁章全面的分析了《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从《教学系统设计》的网络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大纲设计、学习者现状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功能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分析。第四章结合了具体的《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实例,对《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当前网络课程建设问题的分析,说明优化网络课程设计、强化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管理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五章总结了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对网络课程发展的展望。本文研究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理论部分的成果汇聚在这篇论文之中,实践部分主要是完成了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借此,希望对以后的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及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杨懋[10]2007年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文中提出近几年来,自主学习成为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对当前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当自主学习延伸到网络后,网络技术不仅在作为认知工具、共享平台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其创建的网络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本文从网络技术和自主学习整合的角度出发,以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为切入点,探讨了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课题,论述了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同时对现有部分高职高专网络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现有《西方经济学》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得出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第叁部分研究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理论,通过对课程、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定义的梳理和提炼,明晰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特征和内涵。同时对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组成。第四部分以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在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高职高专学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由课程综述、教学内容、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组成,并就课程综述、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方法、策略、原则以及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的主要功能和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五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了研究的结论,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陆美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2].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王书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 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D]. 黄璐.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4].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孙万银.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 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研究[D]. 能昌会.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 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研究与实践[D]. 尚广海.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7].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构建、实现与分析研究[D]. 席秋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8]. 基于社会建造主义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D]. 崔占鹏.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9].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D]. 蒋志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 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D]. 杨懋.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