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论文_曹振波

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论文_曹振波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心血站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摘要】乙肝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发的病毒性肝炎,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国家,输血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是血液筛查的主要的工作之一,我国自1993年颁布《血站基本标准》后,血站即对所有的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避免因输血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检验方法;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237-02

乙型肝炎病毒为乙肝的病原体,美国医师Blumberg在1963年发现一种与肝炎相关的异常抗原,其为乙肝病毒表面的抗原(HBsAg)[1]。乙型肝炎病毒是嗜肝DNA病毒科的成员,其以血源性的传播为主,可以引发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同肝硬化以及肝癌有直接关系。乙型肝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约有20亿人次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国家,人群中HbsAg呈阳性的几率约9.09%。

1.生物学性状

1.1 形态与结构

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内,使用电镜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三种形态的相关病毒颗粒,其为管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及小球形颗粒。

1.2 基因组的特征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其双链长短不同。长链完全闭合,为负链;短链呈半环状,为正链,长度不定。双链DNA的5’末端经过碱基的配对形成环状的DNA结构。正、负链5’末端的互补区两侧存在11个核苷酸构成的直接重复的序列(DR),在病毒DNA的复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检测方法

目前乙肝病毒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核酸检测,另有肝功能试验等。血站采用核酸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里主要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首先需进行标本的采集,根据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与储存。进行免疫学的检测时标本可以使用血清及血浆,待检标本需在24小时内进行血清或血浆的分离,在5天内可以进行检测的标本需在2~8℃环境中保存,在5天后进行检测的标本需在-20℃或-70℃的环境中保存[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体或抗原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相对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国内有成套试剂盒供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即可,将阴阳性对照、质控标准品、待测标本(血清或血浆)加入已经包被好的酶联反应板微孔中,37孵育,洗涤数次,加底物,显色,加终止液终止反应后进行判读。大于、等于临界值为阳性,小于临界值为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检验结果分析

3.1 HbsAg

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的重要指标。呈阳性的结果可在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及无症状的携带者血液中获得。急性肝炎在恢复后,通常1~4个月内血液中的HbsAg会消失,如果持续6个月及以上的患者则可以认为其已向慢性肝炎发展[3]。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为肝功能的正常者,携带者肝穿刺的病理组织切片通常可以发现已存在的病变,但其无临床的症状。

3.2 抗-HBs(HBsAb)

检测结果呈阳性表示患者已经恢复、痊愈及疫苗的接种成功,抗- Hbs的效价高的患者预后较好。在S基因的变异株的感染病例中,可存在HbsAg及抗-HBs同时呈阳性的状况。抗-Pre S1与抗-Pre S2也可以检测,其意义同抗-HBs相同。

3.3 HbeAg

如果血液的检验结果呈阳性,则表示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较为活跃,提示受检者的病情严重且传染性较强。HbeAg指标同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呈阳性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进行C基因中的Pre C变异病例中,若HBeAg检测结果呈阴性,则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定量检测对其病情的判定有较大的帮助。

3.4 抗-HBe(HBeAb)

检测结果呈阳性则表示受检者已经获得了一定免疫力,病毒活跃的复制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其并不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已被清除。在部分的慢性感染患者中,抗-HBe(HBeAb)指标会同HbeAg指标交替出现呈阳性的变化。

3.5 HbcAg

HbcAg抗原被包裹于HbsAg的内部,因此不能够直接的被检测到。需进行特殊的处理将 HbsAg清除后方可被检测到[4]。在目前的检测中,HbcAg不作为常规检测需要。

3.6 抗-HBc(HBcAb)

当机体被乙型肝炎病毒所感染时,机体会自发产生强且持久的抗-HBc(HBcAb)。所以,抗-HBc(HBcAb)呈阳性则表示该机体曾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抗-HBc IgM则可以提示机体近期的病毒复制较为活跃。

4.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以及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乙型肝炎潜伏期相对较长(1~6个月),但其不论是在潜伏期、急性期,还是慢性的活动初期,携带者的血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HBsAg携带者无特殊症状,其较为不易察觉,作为传染源,携带者的危害性同患者相比更为严重[5]。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有血液与血制品等传播、母婴传播及接触传播三种。血液与血制品等传播是指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十分的易感,因此只需极少量的被乙型肝炎病毒所污染过的血液进入到人体内即可导致感染的发生。输血、注射、针刺、外科(包括牙科手术)以及皮肤黏膜微小的损伤都可以进行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指围产期的感染,即在经产道分娩时,经过婴儿微小的伤口被母体病毒所感染或者通过哺乳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在我国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较为少数的婴儿于母体的子宫内已经被其母体感染,其表现为婴儿出生时其血液的检测结果HBsAg已呈阳性。接触传播是指健康机体同患有乙型肝炎病毒者共用牙刷、剃须刀及漱口杯等都可以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于肝细胞内的增殖会使细胞膜的表面存在HBsAg、HbcAg及HBeAg,病毒的抗原致敏T细胞对携带病毒抗原的靶细胞会有杀伤效应,以此来清除病毒。这种因细胞毒性的T淋巴细胞(CTL)的介导效应具有双重性,其既可以清除病毒,同时也会造成患者肝细胞损伤。细胞的免疫应答强弱同临床的过程轻重或转归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感染病毒所波及的肝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及免疫应答位于正常的范围内时,特异CTL可以摧毁感染病毒的细胞,并将释放到细胞外的乙型肝炎病毒同抗体中和而后进行清除,其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的急性肝炎,并在较短时期内痊愈。在乙型肝炎病毒污染肝细胞之后,肝细胞膜上除原有的病毒特异性的抗原外,还会引发肝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出现改变。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可以作为自身的抗原诱导机体生产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通过肝特异性脂蛋白的杀伤作用及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损害健康的肝细胞。

【参考文献】

[1]宋维静.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探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5(1):67-67.

[2]岳志刚.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299-1300.

[3]黄婧.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2):66-66.

[4]李红春,等.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6(3):292-293.

[5]李明,等.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6-47.

论文作者:曹振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  ;  ;  ;  ;  ;  ;  ;  

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论文_曹振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