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研人员“开课”的几种方法_地理论文

地理教研人员“开课”的几种方法_地理论文

地理教研员上“下水课”的几点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教研员论文,做法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入实施,特别是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教研部门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已成为趋势。教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研员除了组织协调教研工作外,更多地扮演着教师专业成长伙伴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员适度到学校“下水”上课,对其教研能力的提高和教研效果的发挥是有益的,那么,在新课程形势下,教研员应该如何“下水”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目标

教研员上“下水课”,首先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耍“下水”,上课要有主题,有研究,不能只是走形式,“下水课”毕竟与教师的日常课不完全相同,更不等于其他教师的“代课”。教研员“下水”之前,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与上课学校、班级的教师充分沟通,结合自己的教研工作思路,确立“下水课”要完成的目标,是掌握学情,还是体验教材的使用过程,或是感受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难度等。教研员的课不妨上得“日常”,但上课的目标必须明确到位。

2006年9月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虽然经过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及地理新教材的培训,但面对新教材、新教法,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准确解读地理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多地理教师仍感茫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上了一节“下水课”,课题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在教材处理上,准确把握作为达标的铺垫知识,以讲授的形式讲解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性质,而不涉及有关地震的其他知识,突出对教学广度的把握。教学“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要求学生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根据地震波的有关知识,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学生绘制好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后,出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及教材有关材料,印证学生的结论,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这样,利用地图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也为地理课堂教学生成提供平台。通过这一节“下水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给教师以示范。由于目标明确,教师听课后普遍感到收获巨大。

二、注重研讨

教研员的主要职责是“教研”而非“教学”。教研员需要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转变自己是“权威”、“高于”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亲近自己,与教师平等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下水”中的得失。在“下水课”的设计上,教研员既要按照贴近实际的原则做好教学设计,也需要做好包括课后研讨在内的教研设计,特别是在课后的研讨中,教研员需要设计好基本主题,把握好研讨层次,既有“就课论教”的分析,也有“由表及里”的探究;既有技术层面的探讨,也有理念方面的讨论。

例如,“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教后议课

教研员:本节课在准确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地图等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如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对沃克环流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又如开展课堂辩论“厄尔尼诺现象的利与弊”,以突出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理念。

师1: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教师给学生资料图表,引导探究学习。资料比较多、比较新。师生互动比较多,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找问题。应补充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

教研员:这位老师所提的建议很对,补充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请老师们针对这一主题开展讨论。

师2:本节课教师语言甜美,教态自然。师生关系很好。很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这种地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比较大,突出过程和方法。

师3:我个人感觉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比较多,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发挥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的优势。

…… ……

教研员:通过今天的议课,我们明确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意义,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有意义、精彩,才有利于课堂生成。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要着眼于整合,如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整合。

教研员要鼓励教师在目标导向、设计理念、教材使用、过程控制、师生对话等各个方面大胆质疑、畅所欲言,这样课后就不会总是“和风细雨”、 “大赞小批”,而会真正成为教师与教研员、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碰撞、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立足实际

教研员“下水”的时候,应该遵循上“日常课”的原则,尽量真实,尽量贴近一线实际教学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教情、学情,也才能更好地与教师平等交流。因此,教研员上“下水课”要立足于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一线教师更好地从中获益。

例如,我区部分农村中学教室未配有多媒体设备,甚至连基本的地理教学挂图都缺失,所以如何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绘制的功能,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上了一节地理课——《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学中,我在小黑板上绘制日本示意图,开展说图、填图、绘图活动,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研员因地制宜上“下水课”,要求教研员要针对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薄弱学校上“下水课”,首先突出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基本教学流程的把握,基本教学资源的调用,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在一些重点学校上“下水课”,教研员便可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和尝试空间,能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完成相对复杂的教学任务。

教研员因时制宜上“下水课”,要求适应不同的教学时段的任务要求。如学期开始时的“下水课”要更多体现对本学期教学要求的某种尝试和初步实践,学期中间阶段时的“下水课”主要是对本学科日常教学的跟进研判,学期收尾阶段的“下水课”要带有较强的总结性。

四、聚焦突破

教研员“下水”,具体选择什么课要认真考虑。教研员上“下水课”不是选择自己熟悉、拿手的课来上,而是要选择关键的、可能产生突破效应的课,以提高“下水”的效率。

例如,生成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由于地理教学的生成被过度渲染,使预设一再遭到贬损。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倾向,是当前地理教学中应该正视的重要问题。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上了“下水课”《亚洲的地形特征》,并做好如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以往教学《亚洲的地形特征》这一节课时,往往是让学生读亚洲地形图,要求学生依次回答地理问题,如亚洲的地形以什么为主,亚洲的地势如何等,学生依次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才总结概括出亚洲的地形特征。这样的教学有其明显的弊端,课堂上教师忠实于教案,缺少“节外生枝”,给课堂生成留的“空白”不够。为此,我仔细分析了学情,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地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据于学情,我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去发现有关亚洲地形特征的信息。通过对“下水课”的深入研讨,大家取得共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方法,而且要备学生。教师充分的备课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南,它为教学确定了主题、活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使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活动。不仅备课是预设,课堂上教师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也是一种即时预设。因此,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我们的地理教学可以信马由缰,甚至不用备课,而是要使传统预设的指针有所偏转,有所提升,偏转和提升到地理有效性教学的轨道上来,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亚洲的地形特征》 “下水课”的开设,为教师解决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寻找到了突破口。

总之,教研员“下水”执教,使教学研究活起来,起到现场培训作用,让地理教研活动更贴近教学实际,推动地理教研活动的发展。地理教研员上“下水课”要讲究策略,力求实效,把了解学情、教情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探求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发挥教研员上“下水课”的功能。

标签:;  ;  

地理教研人员“开课”的几种方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