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意犹未尽”的教学情境论文

创设“意犹未尽”的教学情境论文

创设“意犹未尽”的教学情境

崔世英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会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

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制造出这个“张力系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个心理效应。

3.1 磁化组PFS混凝处理造纸废水,最终出水的余铁含量比未磁化组降低了47.6%;亚铁含量比未磁化组降低了53.0%;磁化组出水的pH值低于未磁化组。磁化组中PFS充分参与混凝沉淀,最终出水的含铁量低于未磁化组。

据报道,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当地安排了一所重点高中为他们展示一堂高一物理课。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听课的中国教师鼓起了掌,几位美国教育家却不以为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周国平:一个灵魂已经觉醒的人,不会再嘲笑和伤害别人,因为你知道,其实别人只是附在另一躯体上的最敏感的你。

美国同行的观点让我们的深思:按照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结束,我们的评课标准也有“教学计划是否当堂完成”等硬指标;而勒温认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有得到满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可见,传统中我们认为“问题全部当堂按计划解决”的好课,紧张的思考状态随着任务的顺利完成而消失,“张力系统”已松弛,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识地留下不讲。”他对自己的课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之后没有感受到他想要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要多得多,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课堂的教育目的便没有达到。”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所希望的课堂是摒弃机械的灌输、努力为学生创设想象和兴趣延伸空间的课堂。

在人的知、情、意、行中,形成一种意识往往比记住一个知识点更重要,形成思想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如果教师能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尺度,在学生兴趣盎然时不包办代替,使学生的求知欲受到一定的阻碍,反而会产生适度的张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思维风暴和思考火花。让学生每堂课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才能形成积极而稳定的学习品质。

没有形成“张力系统”的教学是低层次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创设“意犹未尽”的教学情境,才能从情感上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责任编辑:李迪亚)

标签:;  ;  ;  ;  ;  ;  ;  ;  ;  

创设“意犹未尽”的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