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实施策略论文_韩晴

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实施策略论文_韩晴

(沈阳师范大学,113000)

摘要: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似乎是“好学生”的代名词,只有学有余力者才可以进行的活动。在“统编本”教材中,课外阅读得到重视,并通过教材的助学系统、作业系统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进行广泛的阅读,增加阅读量。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名著阅读也是课外阅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课外阅读;统编本;阅读教学

一、课外阅读策略的定位

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因此语文教学就需要从课内延申至课外。我们正广泛投入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就积极创新了课外阅读方式。例如,高年级每一单元都设置了课外阅读的延伸;加强“名著选读”,不再是“名著选读”的简单的赏析,而是在每一次名著选读课上都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一种读书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但是我们的直接目的不是真的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书,我们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主动阅读,然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在第四学段的“统编本”教材中,每学期安排两次“名著导读”。此外,每一次的名著导读都会介绍名著、指导阅读方法、探究相应专题。

二、课外阅读策略的实施

(一)名著选读专题探究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态并不乐观。针对这样的问题,“统编本”教材推荐的名著都是精心挑选的,并且精心设计了专题探究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专题探究的优势,帮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名著选读的探究专题有所收获。例如,在《西游记》中,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专题,这三个专题分别为“取经故事会”、“话说唐僧师徒”、“创作新故事”。在“取经故事会”专题,学生首先自己进行阅读,在阅读文本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故事的来龙去脉绘声绘色的讲出来。还可以借助名家的评书或者名家讲故事,进而调整并改进自己的讲述。在“唐僧师徒”专题,教师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实际上就是通过这种有趣且有效的方式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这样一个专题,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原来名著阅读学习的空洞化和泛化。在“创作新故事”专题,学生的新故事创作更是在掌握情节结构模式基础上发挥想象而进行的创作。通过这个专题,学生既可以掌握名著的结构以及一些创新性的写法,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创作能力。

(二)倡导家长与学生共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名著选读的专题探究,我们还可以借鉴低年级的“亲子共读”,通过亲子一起阅读的方式进行相关专题的探究,增加课外阅读量。但是借鉴的这种方式并不是将课外阅读的任务就推给了家长,而是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落实课外阅读的工作。老师要将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这就更需要老师在教读以及自读课上就有所铺垫,最终达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家长陪读水平的良性发展目标。因此,第一次的亲子共读就要在学校进行,家长和孩子同年级教师一起走进课堂。年级老师引导家长体验亲子阅读,指导家长如何正确进行亲子阅读,并在指导阅读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1]首先,进行分组陪读,老师在这个环节将自己的亲子阅读经验传授给家长。这些经验是教师在陪孩子阅读的亲身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的。教师通过亲身体验陪孩子阅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阅读指导的细节,并通过后期系统的整理,最终将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教给家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进行多次阅读,将亲子阅读不仅向课外阅读延伸,也适当的连接课内阅读,有利于家长在课后自己推进亲子阅读、专题探究时更好的把握分寸。最后,教师将一些适合亲子一同解决的专题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协作完成,更要指导家长积极和学生共读并探究相关的专题。值得一提的是,“亲子共读”不同于教读、自读,家长这个角色在共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独特的地位。因为共读不仅需要家长的陪伴与监督,还需要家长的帮助与指导。除了教师的第一次阅读指导,在之后的亲子共读过程中,学校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指导,以促进亲子共读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通讯、微信、QQ等指导家长开展伴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读书氛围在家庭中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毕竟家长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也许会觉得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亲子共读。[1]

(三)名著选读“一书一法”

名著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着眼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在以前的教学中,名著阅读只是扮演着“推荐阅读”的角色,老师大概阐述一下名著梗概,学生粗略浏览几个精彩片段,根本起不到名著赏析、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更别提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了。“统编本”教材在名著选读这一方面提出了“一书一法”,即每篇选读的名著都有对应的学习方法或训练目标。例如,阅读名著《西游记》后,我们要掌握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在《骆驼祥子》的阅读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红星照耀中国》则作为纪实作品阅读的典范,《昆虫记》则要被当作科普作品示范阅读学习。我们都知道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本身更好。因此在推进名著阅读上,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去阅读整本书,并且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在“统编本”教材中,标题的前半部分推荐的参考书目,后半部分提供阅读方法和策略,这样的积累与运用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名著选读”教学板块中,还可以通过整合资源进行教学。例如,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联系课内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提示学生运用课内学过的联想和想象,还可以用《西游记》的片头曲引出人物和情节,伴随着音乐和生动的画面感引导学生走进名著《西游记》,走进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的选读名著还可以通过插图、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助学习。想要扫除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障碍,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阅读。首先,学生自己阅读整本书因为名著本身更加生涩难懂,所以学生可能难以投入进去,一旦投入进去,更有可能只会沉浸在曲折的情节与故事发展等方面,根本不会去赏析。同时,加之阅读量大,学生也很难再去读第二次,那么就更不可能从名著阅读中真正获得什么知识,也不会掌握阅读的方法。所以名著阅读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去照本宣科的学习一些文本内容,或者去记忆一些文学常识,老师要做的是将这些优秀名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赏析在教读课上去渗透,在自读课上去引导,在名著导读课上去赏析,最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古凤岚:《和大人一起读,感受无压力阅读》[J],《课程教学研究》,2017(8).

[2]傅登顺:《部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教学新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3).

[3]高岩:《“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中学语文》[J],2015(3).

[4]温儒敏:《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5]张小杰:《生活化教学背景下高中诗文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6]温儒敏:《生活在文学生活中》[N],《人民日报》,2017(1).

[7]曹爱卫:《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J],《小学语文》,2016(8).

作者简介:韩晴(1995.07-),女,吉林省柳河县人,汉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在读。

论文作者:韩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基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实施策略论文_韩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