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商务:北京连锁商业发展考察_连锁经营论文

走向现代商务:北京连锁商业发展考察_连锁经营论文

走向现代商业——北京市连锁商业发展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北京市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北京连锁商业自1992年起步以来,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国商业企业由传统经营方式走向现代经营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国有商业小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

北京是全国最早进行连锁商业探索的城市之一。1992年初建立的北京希福连锁店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中的第一家连锁企业。1995年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有关政策的促进下,北京市的连锁商业进入了发展较快、逐步规范的新阶段。

近日,国家体改委市场流通体制司和北京市体改委联合对北京市连锁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基本情况

困境中起步,政策促发展

北京市连锁商业是在1992年起步的。当时,北京市已经形成了开放、竞争、多元化的商品市场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保障供给而建立的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小菜场、小副食店、小粮店在失去了“专营”地位和国家财政补贴后,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在无情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这些商业小企业觉醒了,面对现实,纷纷寻找出路。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吸收了个体商店的灵活经营办法,实行“国有民营”;二是学习国外商业的作法,试行连锁经营。

北京各种形式的连锁经营经过3年的发展,到1994年底,包括餐饮、百货、食品、服装、修理等行业的连锁总店达到25家,门店374家。

1995年以来,北京市连锁商业的发展体现出了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快的特点。

——多形式。有零售业的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有批发业的仓储式商店;有快餐业为主的餐饮店连锁;有服务、修理业连锁店;还有专业店、专卖店的连锁。

——多途径。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开办、面向全市的超市连锁;有立足于为本片居民服务的、把若干分散独立的门店加以改造、联合的便民连锁店;有粮食企业结合“两条线运行”改革,将商业性经营网点改造成的连锁店;有多元投资主体兴建的连锁仓储商店。

——发展快。到1995年底,全市各种形式的连锁经营企业达30家,连锁门店98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和2.3倍,其中超级市场54家,便民店430家,仓储商场26家,专业店360家。

发展连锁商业的基本做法

第一,领导重视,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

1995年3月,在全国部分省市连锁商业座谈会后, 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研究了连锁商业的发展问题,主管副市长直接抓发展连锁商业工作,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连锁商业发展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的目标:到1997年,便民连锁店达到1000家,超市连锁达到100家。与此同时, 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连锁商业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连锁商业工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市商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了《北京市“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基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第二,因地制宜,选好发展重点。北京市把连锁商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与“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相关的超市和便民连锁店方面。北京市提出的规划布局要求是,在1000米的服务半径内,至少有一家便民连锁店;每个地区性社区服务中心和居民小区至少有一个超级市场。在经营的重点上,以粮、油、肉、蛋、菜和日用百货商品为主;在规范化的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生鲜食品的比重。在连锁分店的设立上,以原有网点的改造为主,不搞豪华装修,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增添设备和完善服务功能。

第三,规范化经营开始起步。北京市的连锁店建立伊始,就逐步向规范化经营努力。一是培训人才。二是强调规范化经营管理。三是抓好典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北京市连锁商业的规范化经营开始起步和提高。许多企业吸收了国外经验,从企业形象、货场布局和商品结构的摆布安排上都有了很大改进。大多数企业实现了门店收款机联网,少数企业还实现了整个连锁系统的计算机联网。商品条码普及很快。统一配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四,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信贷、财政、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简化便民连锁店和超级市场的工商登记手续;连锁商业扩大规模、增加分店要跨区县、跨部门时涉及到的管理问题,按照连锁总部统一对外的原则,由市计委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便民连锁店、超级市场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的而扩大的经营范围及增加的经营品种(如小药品、邮票信封、书报等),有关部门予以支持,优先安排。

发展连锁商业的初步成效

第一,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市场和物价的稳定。连锁商业改变了过去粮店、副食店、菜店单一经营的状况,实现了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综合经营,方便了群众购物。连锁店商品的价格公开、统一,有利于执行国家的物价政策。

第二,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一是刹住了小商业网点迅速减少的趋势,有利于形成“大中小型并举”、“商中低档结合”的规划格局;二是将小店连锁起来,使其小而货全、散而不乱,有利于政府实行国有资产、价格、税收、劳资、治安、市容管理;三是在执行粮油限价、供应冬储菜等政策性业务时,国有连锁商业发挥了点多面广、统一经营的主渠道优势。

第三,有利于建立新的流通秩序。随着连锁店统一进货比重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商品的包装化、条码化,有效地抑制了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

第四,国有商业小企业改变了面貌,焕发了生机。

第五,销售额有了较大增长。改建扩建后的便民连锁店和超级市场同改造前相比,销售额一般增长百分之几十,高的则增长几十倍。

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北京市连锁经营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连锁经营的发展受到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一是在经营地域上,局限于总部所在的行政区内;二是在网点的所属行业上,局限于所隶属的副食、粮食等行业内;三是在网点的所有制关系上,局限于改造前的原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内。

第二,连锁经营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在同一商圈内布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二是与这种重复形成反差,有不少纳入城市规划、已建设成型的社区还没有连锁网点。三是连锁公司各自的经营特色不明显,经营商品差别不大。而在业态分布上,有许多应该并且可以发展的连锁行业,如服务业等,也应加快发展的步伐。

第三,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是总部、分店管理体制不顺。一些连锁公司总部机构和职能不健全,不能行使对分店的有效管理。二是多数连锁企业的统一配送率低,配送机制不健全。三是一批正规连锁公司没有实行统一核算。

对策建议

北京的连锁商业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今后一个时期,应以推进连锁企业的规模经营为重点,使全市的连锁商业更加规范地向前发展。

充分认识实行规模经营的重要性,把握连锁经营的实质

实现规模经营,连锁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应从思想上转变“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冲破“你的、我的、他的”思想束缚,一方面面向全市、面向全社会寻求发展,另一方面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连锁企业的发展水平。实行规模经营,连锁企业和其上级公司都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冲破体制束缚,寻求社会资源,才能迅速扩大规模,发展壮大。

以推进统一配送(进货)和统一核算为重点,努力提高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程度

一是要努力提高整个连锁系统的商品统一配送率。二是加快连锁店配送中心的建设。三是连锁企业要尽快实现统一核算。四是要努力实现连锁总计算机网络管理。

以推进资产重组和股份制为主要手段,促进现有连锁企业的联合和企业制度创新

目前,北京市以改造传统商业发展起来的连锁企业总量虽然不少,但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跨区域经营的不多。

对此,提出以下想法:一是鼓励北京市各行政区内的若干相关行业的连锁企业组建为一个跨区经营的大公司,即以各个企业上级公司作为出资人,以其投入到连锁企业的全部净资产为股本金,共同投资建立一家统一字号、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的大型股份制的连锁公司。二是鼓励一个行政区内、经营内容相近的连锁企业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联合起来。三是鼓励大型商业企业包括已发展连锁经营的大型商业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吸收现有的连锁企业参加,共同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连锁公司。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兼并或收购现有的连锁企业。

适当发展加盟连锁店,较快地实现连锁企业的跨区域发展

以一个有实力的连锁公司为核心,发展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加盟连锁门店,也是目前在不触动现行体制的情况下,企业实行规模经营的一种可行的办法。而且,通过先吸收加盟店,再从加盟店中选择若干门店向正规连锁分店过渡,也是连锁总部逐步扩张的一种好办法。

近期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放在促进连锁企业提高规范化程度和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方面

从北京市连锁商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应适当向促进企业提高规范化程度和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方面调整,支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努力。

标签:;  ;  ;  ;  ;  

走向现代商务:北京连锁商业发展考察_连锁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