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_冯宇婷

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_冯宇婷

吉林梦溪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吉林吉林 132000

摘要:通过合理选择《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增加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开展预设实验和合理安排实验顺序,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增加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通过综合实验,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责任感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原因分析

1.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与必修课相比,高分子化学做为选修课师生重视程度不高,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态度不够认真;对选修课教学规律研究不足,过于注重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缺乏趣味性、实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对高分子化学相关实践应用知识储备缺乏,教师自身实践深度不够,跟不上高分子化学日新月异的实践发展。二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高分子化学内容在学年评优评先中靠不着、考研中考不着、工作中用不着,以致于“凑学分”的现象普遍;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不清晰,照搬必修课学习模式,不能很好地把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 高分子化学 的学习中。

1.2高分子化学内容特点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主 要研究高分 子 化合物的 合成反应、机理以及高分子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等。高分子化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十分抽象。高分子合成化学基本反应的过程、机理等都不是人用肉眼能看到的,高分子理论也都是在基于各种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使其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2)概念性知识也很复杂。概念性内容是高分子化学的基础内容,很多概念性知识极易混淆,如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和各种结构单元等。(3)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各种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相对分子量、聚合速度等基本理论,而高分子化合物的用途涉及很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认识教师要高度重视

一是要重视研究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规律。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应用延伸,拓展基础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化学知识的应用储备,为本科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继续研究学习中奠定基础。选修课教学要求有别于必修课,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继续学习和研究需要制定教学内容;切忌‘满堂灌’,要依据学生基础、生活经验、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教师要重视新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高分子化学与很多领域相互渗透,要求教师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随着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的蓬勃发展,使高分子化学也出现了许多新学术热点,教师一定要重视高分子化学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前沿和发展。相对于基础课,选修课对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转变思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归根是思维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学习态度。学生要慢慢从根源上转变学习的“功利主义”思维,作为选修课,对大学生来说短期看似乎只是修学分,实际上选修课作用非常重要。培养计划修改中,选修课比例愈来愈重;大学生由于生活限制,知识局限于课本,而选修课的教学灵活性、知识拓展性,极大地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应用性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分子化学理论丰富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延伸了物理化学反应速度等,高分子化学应用在生物医药、食品营养、环境卫生、电子信息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要转变学习方法。上课听理论、下课做题练习巩固的学习模式不适合选修课。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不仅要听,而且讨论思考,甚至争论,要听老师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听同学们的经验教训,要积极主动加入讨论和争议中;课下要利用实践和网络手段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学习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不要仅拘泥于某些细节问题,而要做到整体理解。

3全面综合考核

高分子综合实验考核是各大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将实验考核量化、标准化和客观公正化是大家努力的方向。该课程既设有综合实验又有探索性研究实验,既有合成部分又有性能测定部分,具有形式多样、新颖、过程复杂、综合全面等特点。因此,应当建立过程考核为主,强调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体现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对于经典的综合实验,考核以课堂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原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整理等组成,占总成绩的 40%。研究性实验相对灵活,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长列举出各组员在项目研究过程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并打分。课程临近尾声时,各组制作 PPT 将各自实验的全过程体现出来,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现场讲解及答辩,教师针对所出现的各类问题给予点评。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都要提交书面的详细的实验原始记录、课程总结论文。通过 PPT 讲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实验能力,让教师更清楚学生做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的过程及数据分析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从而能够全面地公正评价学生。任课教师则可以根据小组长的评价和教师对 PPT 讲述、实验记录、课程总结等综合考察,评定学生成绩,此部分成绩占课程总成绩 60%。

4紧密结合表征测试

以前高分子综合实验仅仅停留在研究合成方法上,合成反应与材料结构、结构与性能、性能与加工成型之间的关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分子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聚合物的分子量、流变行为、热电性能、形态结构等的表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合成和改性的聚合物的形态及用途。因此,高分子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常用近代测试技术(包括热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高分子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熟练掌握样品制备、测试技术,能独自进行谱图解析等。在此基础上,任课老师可适当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采用热分析仪器可以实现高分子材料在温变时的物理变化。对分解产物成分进行分析,则可与红外、质谱、色谱等技术联用。联用技术不仅可以分析样品质变特性,还可准确判断聚合物的结构组成和裂解机理,方便对样品的全面、透彻地分析。

结束语

在充分分析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重点关注实践实验教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以上内容就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苏高申.高分子化学及物理课程体系协同式教学初探[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12):138.

[2]陈福山,张立明.以绿色化学为导向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7,46(24):175-176.

论文作者:冯宇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4

标签:;  ;  ;  ;  ;  ;  ;  ;  

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_冯宇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