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形势与任务的思考_农民论文

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形势与任务的思考_农民论文

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形势与任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并据此确定其发展任务,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最近我到一些地方做了些调查,又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对这个问题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

要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经济形势,我认为需要把握两点,一是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历史性分析,二是要把农村经济放在国民经济全局中去研究,或者说要从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这个角度去分析,不能局限于农业或农村本身。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的水平上,经济作物、水产品、水果、蔬菜和畜产品等都几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农产品供应充足,实现了我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78年到1998年,人均每年递增8%。农业和农村形势的巨大变化,主要归因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有计划地大幅度提高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放开了其他农副产品的价格,建立了农副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农业投入,加大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特别是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总趋向,减少行政命令,放手让农民去干、去探索,同时注意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原来那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的虽然存在,但作用已经减弱;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相反的变化。突出的是许多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不断下降,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放慢,农民进城打工在不少地方受到限制,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幅减缓,1996年比上年增长9%,1997年降为4.6%,1998年降为4%,1999年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已降到3.8%。当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的稳定,而且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应对国民经济全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1999年增长7.1%,2000年计划确定为增长7%。整个“十五”计划期间,有的同志提出我国的经济将进入中速稳定发展时期,大致保持平均增长7%的水平,也有的同志认为7%都可能达不到。就社会资源来说,现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工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普遍不高。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多数行业的设备利用率只是60-70%左右,其中家电行业只有50-60%。劳动力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有人估计,全社会剩余劳动力超过1亿。大量资金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处于闲置状态。从综合国力来看,我国经济完全有条件实现更快的增长,但给我们的感觉是增长乏力,问题主要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相对平衡,是任何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首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前那种长期需求大于生产的状况,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同样,像目前这种需求长期小于生产,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22个月下降,零售物价指数连续28个月下降,也不利于生产和生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近两年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大幅度提高国家公务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推行消费信贷、增加出口退税以鼓励出口等。这些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从长期看,其效果也有限,而且仍然潜伏着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充分利用,债务如何偿还;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上不去。据有关方面的资料,1998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国家和企业所得大体上占30%,个人收入占了70%。在个人收入中,3.5亿的城镇居民和8.7亿的农民各占50%。而且,农民收入中真正能用于购买商品的比重,要比城市居民低得多。经过20多年的工业建设,我国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许多工业品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但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收入不仅上不去,而且增长幅度还在下降,造成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不改变,整个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如果不采取重大的有力措施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受到影响,而且有可能要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采用过去老的措施和办法难以实现这一目的。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认为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和任务是什么,它和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还不够清晰,有待于深入研究。现在看得很清楚的是,要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仅仅把眼睛盯在农村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这是因为,从农村本身想办法,不能解决农村人口多、土地少这个基本矛盾,况且农业生产成本随着单产的提高不断地提高,而产品价格又难以再继续上升,增加收入非常有限。出于这个认识,我认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和任务应当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的程度。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行大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有一个质的变化,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河南、江西和福建漳州市等不少地方的经验表明,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名优特农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这就要求农业必须实现产业化。关于产业化的类型,有的省归纳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主导产业或产品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不管哪种类型,我们都可以看出其共同特点是,生产经营有一定的规模,农工商结合,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依靠科技,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此同时,相应地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即所谓的产前产后服务,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商业饮食、农村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各种中间服务业。为此,需要建立一些小城镇,实现城镇化。在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些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中等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如果用10-20年时间能提高到50%左右,农村将会有2亿多人转入城镇,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需的。关于产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我的看法是,产业化需要现代化的支持;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城镇化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这“三化”之中,产业化是基础。现在有不少同志已经认识到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看到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趋势,但没有搞清城镇化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为谁服务,如何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循环,否则可能会走向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歧途。

如实现这一转变,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抵御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国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为城市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用武之地,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实现这一转变,不仅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可能的。所谓可能,最主要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基本素质、组织程度和市场意识等都已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各地也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河南省将近1/4的耕地和农户基本上实行了产业化经营,山东荷泽、聊城等地也根据本地特点发展产业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少干部和农民从那些搞得好的典型中已经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从内心里有这样做的愿望和要求。我国工业的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来支援农业的发展,国家从技术上、资金和财力上,也都有了相当的基础。

实现这一转变,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都走过这条道路。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既要积极推进,又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先点后面,先沿海后内地,先城郊后远郊,按照农民的意愿,视条件有计划地逐步推开,而且要克服和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转移,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走出土地,需要寻找其他工作。二是资金的筹集,无论是农业产业化,还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实现,都需要大量资金,单靠农业是不能完成的。三是人才问题。此外,还有诸如领导和法律滞后等一些其他问题。

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实现战略性转变,我们必须首先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抓住重大问题,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

一、农村土地在承包的基础上允许有偿自愿流转

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坚持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稳定农民的思想,进一步调动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允许并鼓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促进土地经营在自愿的基础上适当集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我们要认清这种发展趋势,并在流转的程序、方式、合同管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规范。

二、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

一方面,工业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要求,研究开发农业耕作以及农产品收获、加工、储运、保鲜等一系列先进适用的设备和价廉物美的生活消费品,把农村巨大的潜在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既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又促进工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降低工业品特别是支农产品的价格,如化肥、农药、电、油品、塑料薄膜、农业机械等,目前国内这些产品的价格与国际相比仍然偏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积累,支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考虑到这些产品的利润已经较低,要降低其价格,除了这些行业自身要努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外,还要降低一些基础产品的价格,包括原材料、燃料和运输及其他服务性行业的价格。工业产品价格过高,就无法和农业进行等价交换,无法缩小剪刀差,就会影响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工业品如果不靠降低成本,不控制工资福利,只想依赖垄断地位,靠提价获得效益,其结果只能是限制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自杀”政策。因此,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自觉适时地进行调整。

三、多方面筹集资金,财政信贷政策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倾斜

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所需的资金量很大,单靠一个方面是难以承受的。因此,要由财政拨一部分,城镇土地批租收入一部分,银行增加一些贷款,再吸引一些外资,加上农民自己的积累,同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农民、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效益好的企业,还可以上市,通过股市筹集资金。国家财政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资金将更多地通过银行来分配和调节,所以银行贷款要向农业倾斜,不断增加这方面的贷款。一般来说,增加贷款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四、中小城市各行各业都要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服务

60年代初期,国家强调要把各行各业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这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情况一经好转,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就容易被忽视。有些人甚至总打农民的主意,不断给农民增加负担,结果既损害了农业,也影响了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提出城市各行各业都要为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服务,其意义要比60年代初时更为重大。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要想农业之所想,急农业之所急。这既是为农业发展服务,也是给城市各行各业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五、坚持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必须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服务对象是农村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以后,大批剩余劳动力要涌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后,可以根据需要搞一些出口产品和为城市发展服务的产品,但毕竟十分有限。现在大城市劳动力一般都有富余,有的还准备清退。如果搞些一般产品的生产建设,又无力与大城市竞争。因此,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为农村产业化、现代化服务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为农村产业化、现代化服务,必须控制工资水平,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农民能够接受,能有竞争力。同时,才有可能把一些在大城市生产不合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小城市来。不这样做,城镇化就会失去基础。

六、调整投资结构一定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

增加科技投入,发展高科技,是完全必要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赶上发达国家。但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还必须注重增加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多发展中小企业。基础设施投资也要向农村小城镇建设倾斜,大城市的一般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也应当逐步向小城镇转移。

七、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发展农村经济所需要的人才

解决人才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想办法,要积极鼓励产业化搞得好的典型单位的人才很好地发挥扩散和带动作用,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人才,同时吸引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从福建的经验看,还可以通过合资、合作,从境外聘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与此相配套,要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广泛实行聘用制,采取多方面措施,鼓励人才向小城镇流动。

八、要搞好规划

实现这个转变可能需要10-20年的时间,首先要统筹考虑,制订好规划,即要抓紧促进这种转变,也不可操之过急。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城市发展、城镇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分步骤实施,逐步推进。特别要注意避免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再度发生,这种反复折腾,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标签:;  ;  ;  ;  ;  ;  ;  ;  ;  

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形势与任务的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