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研究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区域论文,结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①“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三大都市经济圈迅速发展。近年来,这种集聚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不断提高。2006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9553.96亿元、18059亿元、54775.4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9%、8.62%、26.16%;三大经济圈以占全国6.3%的国土面积和24.2%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53.68%的国内生产总值②。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调整升级,虽然还存在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问题,但却呈现出比全国总体趋势更强的趋同性。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予以密切关注。库兹涅茨③、刘易斯④、托达罗⑤、钱纳里和赛尔奎因⑥等学者对三次产业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夏杰长⑦、李仲生⑧、喻桂华和张春煜⑨、蒲艳萍⑩等对我国劳动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探讨,朱象贤和宋建民(11)、刘望保(12)等对部分省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指出各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协调性。

从已有研究看,对目前中国正在崛起的经济圈中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关注不足。笔者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圈内部和经济圈之间。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随着我国各经济“增长极”的较快发展,经济圈对区域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在不断提升,使得这些地区可以有力地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其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更自由地在该经济区域内部不同省份之间流动;其三,同一经济区域的企业面临着共同的市场,很多大企业在该经济区域都设置分公司、甚至设置多个研发中心。显然,这是推动地区间技术扩散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和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经济区域处于一个共同经济体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更多地在经济圈中扩散。本文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人口的变动、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并对三大区域的数据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三大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极凸显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优势。

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总体状况

图1 全国及三大区域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天津统计年鉴2007》《辽宁统计年鉴2007》《河北统计年鉴2007》《山东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5年以来(13),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见图1)。由于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50%水平上下的波动,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20年来始终在30%的水平上下波动。相比之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及就业人员比重都有迅速提高(见图2)。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及增长速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见图3)。

资料来源:同图1。

图3 全国及三大区域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

资料来源:同图1。

过去的二十年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三大区域以及区域内部各省市而言,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总体上是下降的,就业人员比例不断减少,但调整速度比较缓慢。第二产业发展徘徊,由于发展的滞后,使第二产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波动比较大的时期是1988-1999年。这段时期由于国企改革的深化,使大量的富余人员从国有集体经济部门被排斥出来。但是,不同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2%和51%左右,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产值一直徘徊在47%左右,稍高于45%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三大区域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其发展速度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

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相对稳定,分别稳定在41%和33%左右,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员44%和32%左右,但是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9.5%,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会下降。这势必将导致该地区劳动就业市场的失衡,出现大量失业,这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就业市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来看,该区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对今后的劳动就业供求将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但从发展趋势看,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仍是今后该区域努力的方向。

三、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

所谓就业弹性,就是经济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一般来讲,生产技术的进步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长期来看就业弹性必然呈下降趋势。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本文根据三大区域各省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建立起基础数据库,整理计算出1985-2006年(14)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和各省市的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其中,各省市的GDP增长率依据历年统计年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整理出增长率;各省市GDP增长率依据可比价格调整后的GDP整理计算。

图4 1985-2006年三大区域第二产业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同图1。

图4显示,就全国总体水平而言,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基本为正、且接近于零,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波动不大。1996年到1999年之间,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弹性为负;1997到1999年之间,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弹性为负;1996-1999年间,环渤海地区的就业弹性为负,这表明在相应年份里,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反而减少就业人员。

1985-2006年,全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虽然数值有所波动,但除了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历年均为正值,其中1995年更是达到1.02。而1985到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虽有波动,但波动范围不大,除了个别年份为负值外(长三角地区的2005年、珠三角地区的1990年、1997年和2005年),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并且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有上升趋势(见图5)。这说明了总体上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都为正,并且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图5 1985-2006年三大区域五省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同图1。

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波动

一般来讲,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产业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理论上讲,如果呈完全竞争状态,即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就逐步趋于零,此时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同。因此,可以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正负判断出该产业是转移出劳动力还是吸纳劳动力。

1985-2006年之间,三大区域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均为正偏离,且偏离度较大,这说明第一产业都存在很大的劳动力转出压力。在三大区域中,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其次为珠三角地区,最后为长三角地区,表明环渤海区域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要大于其他两个地区。但是,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三大区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出压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5年以来,全国和三大区域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都呈负偏离状态。全国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比较稳定,在20左右小幅度波动,说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平稳。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984-1988年之间变化比较剧烈、数值较大,这说明了第二产业存在向外转出劳动力的压力。而在1988年到2005年之间,数值比较稳定,变动不大。珠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但波动不大。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结构从变化趋势上看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5-1991年,这个时期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出现了大幅、持续升高的趋势。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存在向外转出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个时期1992-2006年,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7.8~21之间小幅波动,没有剧烈的震动。全国以及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都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潜力,但珠三角地区吸纳能力有限。全国以及三大区域第三产业偏离度虽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将会缩小,甚至有可能存在转移出劳动力的压力(见表1)。

运用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模式,计算我国经济总体和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见表2、表3)。可以看出,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在于:第一,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偏高,因此存在进一步转出劳动力的可能;第二,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而且相比国际标准模式,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偏低,说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还未被充分利用,工业部门还有比较大的就业潜力;第三,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低于国际标准模式,说明第三产业存在进一步吸纳就业的潜力,而且吸纳就业的空间较大。这与已有的结论一致。

与国际标准模式和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相比,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际标准模式相差不大,这说明虽然三大区域第一产业均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压力,但压力要低于全国水平,劳动力转出潜力高于国际标准。第二,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有所下降,说明工业化正处于加速阶段,而且相比于国际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低,说明三大区域的工业部门均存在比较大的就业潜力,环渤海区域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最大,其次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第三,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三大区域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均不及全国水平,并且三大区域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与国际标准比较接近,说明吸纳就业的空间不大。就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而言,珠三角地区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会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三大区域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的现象,并不代表该区域第三产业已经成熟,这正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存在进一步调整的空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国民收入提高,人们消费服务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增大。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区域长远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与建议

1.三大区域三次产业就业弹性波动较大。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压力,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第二产业存在一定的就业吸纳空间,但吸纳能力有所差异,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高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同时,依据各区域情况,适度加大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从国际发展经验看,第三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都为正,并且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是三大区域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必须注意二者的相互依赖性。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安置就业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在研究产业政策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就业政策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并且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彻底消除传统体制遗留的劳动力流动壁垒。通过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减少劳动力供求信息“缺位”,降低劳动就业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劳动力流动市场化程度,将促进劳动就业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的平原地区;珠江三角洲通常指以香港、广州、澳门三个顶点为圆心联接的三角形区形,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以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数据来代表长三角地区;用广东省的数据代表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相关数据整理。

③库兹涅茨·西蒙:《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④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⑤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⑥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⑦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载《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

⑧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载《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

⑨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载《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5期。

⑩蒲艳萍、吴永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11)朱象贤、宋建民、李和平:“上海三次产业的发展与就业问题分析”,载《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11期。

(12)刘望保、翁计传、陈永欣:“广东省就业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载《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13)我国自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因此本文从1985年建立基础数据库。

标签:;  ;  ;  ;  ;  ;  ;  ;  

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研究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