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科技论文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科技论文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市论文,科技创新论文,体系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各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提高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初各地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

改革开放20年来,宁波市抓住机遇发展外向型临港工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今后20年的发展则面临着科技基础薄弱的瓶颈制约,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有基础

宁波市原有科技基础薄弱,近年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但相当于科技发展目标及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仍然需要大力推进。

1)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宁波市原有科技基础薄弱,全市独立科研院所仅19家,其中17家是市属科研院所,2家是部属院所的分所。绝大部分市属科研院所规模小、研究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据1999年统计资料,14所市属科研院所的全部职工人数仅606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仅179人。全市本科以上高校,在1999年仅宁波大学一家,而宁波大学在1999年才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1999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1.2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400人,低于大连、杭州的447人、408人的水平。1998年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宁波只有深圳的70%、苏州的68%;高级职称人数,宁波只有深圳的32%、苏州的48%。另有数据表明,全市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为4.4%,远低于大连、青岛的8.7%和7.7%的水平。

为了切实提高宁波市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1999年开始实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具体实施了"5521"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和"1111"人才引进工程、"4321"人才培养工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局良好。

到2000年,共建设了19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宁波市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4家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启动了29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其中“宁波海天工程技术中心”等8家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了13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10家科技服务机构。

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推进高层次科研和科技服务的开展,为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新技发展潜力作出了贡献。具体表现为:①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科研人员,起到了筑巢引凤的效果。如第一批建设的8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从成立时的86人,发展到目前的1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从1人增加到4人、硕士从4人增加到11人。②改善了科研条件,推进了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如第一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共投入资金2405万元,增添了先进的实验仪器设施和一流的测试手段,实验室面积从原有的1812平方米增加到5401平方米,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正在逐渐形成。③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信息交流,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④技术辐射能力增强,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初步展开,包括重点实验室独立开展的技术服务活动和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联网系统开展的服务活动。如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科技人员解决了推广牡蛎筏式养殖的苗种关键技术,并到基层指导泥蚶育苗;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多弧离子镀膜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膜分离重点实验室和戒毒中心开发产品检测和社会服务工作。

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集聚了一批科技人员,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具体表现为:①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增加了企业的科技投入。1998~1999年间,宁波市科委共投入无偿经费643万元,企业投入6700万元,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比为1:10,即借助于政府的引导资金投入,大幅增加了企业的科技投入。②集聚了一批科技人员,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了产品开展。如依托天安集团的宁波市输变电设备工程技术中心,聚集近百名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近3年来有3个减速器获得专利证书,有4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项获国家火炬计划奖。

通过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开拓了技术引进与转化渠道,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具体表现为:①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建设卓有成效,尤其是在网站建设和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方面,成绩显著。生产力促进网和科技情报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信息和技术情报信息,为科技成果的引进提供了一条不受时空限制的渠道。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科技项目评估中心。②技术服务建设也有较大进展。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建设了市畜牧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等行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

开展了以“两院一校”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引进了兵科院宁波分院、江西农科院等,共建了浙大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推进了科研机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开始了市属科研院所改制,有7家市属科研院所进入企业,2家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家转为科技型企业,1家进入宁波大学,4家合并为宁波市农业科学院,成为实行一院两制的公益性科研院所。

开展了共建科研机构、委托研究、合作研究等产学研活动,创新网络及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建设初步展开。

引进高素质人才工作卓有成效,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后的两年,共引进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近4985人,其中,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491人。宁波大学硕士点建设迅速推进,正在向科学与科研并重型高校发展。万里学院、宁波高专及浙大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建设迅速推进。

2)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近两年,虽然在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推动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推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①创新机构建设迅速推进,但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建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引进的科研院所中,前两年的工作突出表现为建立机构、引进人才、购置科研设备,在科研工作的开展,如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方面;在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的继续引进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在创新机构内部的管理、运作及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都有待改正。

②创新机构建设与产业系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系统之间的结合和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如已建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与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传统优势产业的对应性有待加强。引进的科研院所与区域产业系统的联系需要建立,否则引进的科研院所由于不能与当地的产业系统结合而无法发挥科研优势,将影响其长远的发展。随着社会对高校的重视,高校作为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功能有较大的增强,但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仍然薄弱,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系正在建立之中。

③以科技合作为载体,引进科技成果,开展委托研究、合作研究等产学研活动,实现创新主体的互动,是前两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关键是要从前两年的启动阶段的政府为主体的科技合作活动推进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由于现有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技术创新活动以购买技术、引进成果、合作开发等形式为主,走得是一条“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自身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为主,学、研机构以市外高校、科研机构为主,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仍然很强,如何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大课题。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以推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为目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技术市场交易不旺、科技成果评估等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加速推进。

2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发展设想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为主体,以开放性为特征,以提高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及创新能力,为经济提供科技支撑为目标,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发展潜力、加强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为重点。

1)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宁波市经济发达、市场机制相对领先,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强烈,但原有科技基础薄弱,缺乏科学研究系统的强有力支撑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依靠自身的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作为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处在开放的系统之中的,可以通过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借用区外的科技资源满足为本区域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正如深圳一样,可以在一无著名大学、二无国家级科研院所、三无院士的情况下,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们认为宁波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及创新能力,缩小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差距,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指导思想应是建设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面向产业系统建设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科研体系;建设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把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放在突出地位,切实加强科技合作,重视建设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即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以科技合作为特征。

下一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5521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初步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需要的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体系,以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联合为主的科研开发体系和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

2)建设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机制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两大方面。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载体。要继续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一是继续完成5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50个企业技术中心的示范工程建设,尤其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新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二是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三是鼓励中小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依托。四是鼓励企业到海内外设立技术开发机构,与海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

企业具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要条件。要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是加快创新人才在企业的集聚,加强产学研结合。针对目前宁波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在强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自身吸纳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特别强调通过共建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委托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活动,增强创新能力。要把提升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创新能力放在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科技项目等的支持,力争在建设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方面取得突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是企业开展技术的前提或制度性保障。要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企业内部创新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使企业具备创新的自主决策权,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责任,并全额获取技术创新的收益,从而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千方百计吸纳科技人才,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利益分配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改善企业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重点是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核心是建立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试行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措施,从而把技术创新业绩与企业产权相结合,以激励机制提供强大的内部创新动力,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3)建设面向产业系统的研发体系,增强科技发展潜力。从区域创新体系对其科学系统要求看,科学系统应具备的职能包括:①与技术创新系统相融合,支持技术创新系统,即其发展方向与当地的产业系统相对应,其组织机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密切联系,融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中,同时,还应承担公共研究开发和科技支撑体系的功能。②强化知识创新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担负积累知识与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职能。③承担知识扩散和增强人力资源的功能,与优化创新空间环境相互作用。

宁波市以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为主的科学系统,承担知识扩散和增强人力资源的功能较强,增强也较为容易,目前尚不具备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的能力,突出的矛盾是科技资源的严重滞后,而要增强应用基础研究能力,难度较大,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同时,技术创新需求十分强烈,企业和政府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以支撑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宁波市科学系统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首要的是知识扩散和增强人才资源,其次是面向产业系统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即面向产业系统建设研发体系。

近期的重点,一是强化以重点实验室为载体的与技术创新系统相融合的研发能力,以支撑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二是强化知识创新系统的知识扩散和培育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功能,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为技术创新系统创造优良的外部人力资源条件。同时,要着力在几个重点领域培育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增强技术储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要继续完成20个重点实验室示范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近期工作的重点,一是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周期完成以后,要按《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进行评估,对成绩好的要继续给予扶持,对建设效果不明显,运转有困难的,应通过合并、重组、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优化和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二是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应从建设经费资助向核心项目资助转移,通过政府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引导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企业科技攻关和产品创新相结合,建立区域内的产学研机制,提高重点实验室获取企业项目的能力,形成其自我发展机制;三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经费资助向学科带头人倾斜,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调度、主控能力,以吸引、召集和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共同攻关,以组建一个合理的学科梯队。

要加快已引进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大高层次科研机构的引进与共建力度,建设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建设好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软件所宁波软件开发中心等高层次科研机构。同时,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争取建立中科院宁波工程研究院,拓展科技合作广度,继续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到宁波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外的跨国公司,尤其是在宁波市投资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以实现借助区外科技资源,迅速增强宁波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继续推进市属科研院所改革,支持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以后,增强技术开发能力;支持公益型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后,增强技术服务能力。

4)建设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引进。重点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深化科技合作,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外互动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要继续深化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在继续推进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科技合作的同时,要拓展科技合作的广度,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要在继续办好与重点科技合作对象的一年一度科技合作洽谈会的基础上,办好东钱湖国际论坛,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鼓励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共建机构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合作力度。

要高起点、加速度建设好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服务中心,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一流的创业服务,以吸引国内外科技价值规律和科技成果来宁波市转化。

要切实加强宁波市科技信息网、生产力促进网的建设,提供信息服务。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建立网络技术市场,提供技术市场运转的物质载体,以保证交易渠道畅通,交易公平、安全可靠,为技术市场交易创造物质条件。要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秩序,调处技术市场交易纠纷,保护知识产权和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打击虚假技术成果欺诈交易活动等。加强技术市场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加强对专利的申报、利用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

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发展一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水平、增强其服务功能。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工作,形成对技术中介机构资质等级认定、动态考核、公平披露、授权授信的制度。

要加快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继续支持已建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尤其是继续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要结合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再建一批行业性、区域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尤其是要引导各县(市)、区结合本区域产业特色和科技园建设,发展区域性科技服务机构。

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创新环境。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着力培育企业,科研机构等新的创新主体来替代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创新活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是一种为创新主体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的过程。

政府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方面的主要职能包括3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规划等行为,引导、配置科技资源;二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构筑创新制度体系;三是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发展条件。

首先,根据区域经济与科技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研究、制定本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措施,研究、制定本区域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指南,以引导区域科技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其次,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构筑创新制度体系。除了已受各地重视的各类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建设,鼓励吸引科技人才,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外,重点还有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机构、规范各类创新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规建设。要针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探索建立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

第三,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发展条件。包括:增强知识创新系统的知识扩散功能,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条件的建设,强化吸纳科技人才的载体和开展知识、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公共图书馆、科技情报网络等区域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研环境。

标签:;  ;  ;  ;  ;  ;  ;  

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