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朝鲜民族主义分析_极端民族主义论文

当代朝鲜民族主义分析_极端民族主义论文

试析当代韩国民族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韩国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韩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凸显,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奉行“身土不二”的保护主义,文化上渲染“韩民族优越论”,政治上掀起民族“造史运动”,表达方式上呈现“过激的刚烈”行为。韩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社会文化渊源以及现实基础,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韩国的国际形象及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也越来越成为中韩关系发展中带有负面的、潜在的威胁因素。两国政府和人民应该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以化解民间冲突,促进中韩关系健康发展。

一、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韩国是近现代典型的民族主义国家,其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反抗性特征,通常表现为一种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随着民族主义影响力近年来在韩国社会的不断扩大,韩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导致中韩民间误解增多,与前些年的“韩流汹涌”、“汉风劲吹”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韩国民族主义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民族经济保护主义严重。韩国一直奉行所谓“身土不二”的民族经济保护主义政策。所谓“身土不二”,其原意是,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在这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身土不二”犹如韩国的“商标”一样随处可见,就连在街头零售蔬菜、水果的农民也在车上写着“身土不二”。韩国的市场里,进口的农产品价格一般比韩国本地产品的价格低,但韩国人还是买本地货,以吃本国的粮食、疏菜、水果等食品为荣。韩国经济崛起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韩国政府更利用“身土不二”的传统观念,大力提倡、引导国民用国货。韩国产的汽车虽然与德系车、日系车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尚有一定差距,但为了支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韩国民众首选国产车,购买并使用外国车的人甚至被指责为“不爱国”。首尔是集中了韩国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心都市,差不多每4.6人就有一辆新车,①但满街映入眼帘的尽是现代起亚、通用大宇、雷诺三星、双龙汽车等韩国国产车,外国车极少见,就连大学教授也差不多全开清一色的韩国车。韩国人对本国企业更是钟爱有加,大街上的广告几乎被“HUNYDAI(现代)、SAMSUNG(三星)、LG(乐喜金星)、KB(大韩银行)、KT(韩国电信)”等民族企业品牌所垄断。食堂、商店自不必说,就连在公共厕所里都贴有“身土不二”的标语,宣传要买韩国产的香烟,不买“万宝路”、“希尔顿”、“七星”等外国香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市民团体还发起了“韩民族购买韩国货(BUYKOREAN)运动”,呼吁韩侨向韩国投资,购买韩国产品。②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充分领略到韩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端倪。

第二,歪曲历史,大搞民族“造史运动”。其主要表现有四:一是韩国民间学者和专家不断推出一个个惊世骇俗的所谓“历史研究成果”,混淆是非。例如,林均泽著的《韩国史》标记的地图不顾历史事实,竟然用三种颜色把中国分为百济、新罗和唐朝三个国家,其中公元1世纪后在朝鲜半岛一带形成的百济和新罗二个古国除统治整个朝鲜半岛外,还分别统治中国华北、西藏,和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在内的中国长江以南区域。中国(唐朝)仅只包括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在叙述中国宋朝时期的东亚历史时,高丽成为当时东亚版图最大的国家,北起今天的俄罗斯远东部分,南至中国云南。当时的宋朝则被描述成为只统治两广、福建、湖南等几个省的小国,统治中国北方的契丹(辽)的位置却被作者放在了大西北。二是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例如,2006年5月在韩国热播的古装剧《朱蒙》,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剧中将韩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朱蒙”塑造成古高句丽的创始者、开国国君。三是教科书“造史”。韩国2007年版新教科书将韩半岛青铜器时代提前1000年,新教科书还修改了高中国史教科书关于古朝鲜的内容,改为“据《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记载,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③中韩因高句丽问题出现争议后,韩《朝鲜日报》2004年2月5日起发表系列文章“追溯韩民族的北方古历史”,称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组成的满洲,现在虽然是中国的领土,但以前一直是韩民族的舞台。韩国忠南大学考古学教授朴洋震在该专栏还发表了“满洲和韩半岛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文章,根据两个据他说是在满洲和韩半岛出土的青铜器的比较,就得出“满洲和韩半岛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满洲历史上是韩民族的舞台”这样一个荒谬的结论。四是韩国出版界、影视剧界大量推出混淆历史真相的各类作品,误导韩国民众对历史的认识,如《渊盖苏文》、《大祚荣》、《太王四神记》等。中国与朝鲜的陆地疆界基本上是确定的,近年来在“造史”运动的误导下,韩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对中国延边地区提出领土要求的潜流。从1978年起,韩国国内不断有人提出“间岛”④是韩国领土的谬论。1983年韩国有54名议员联名向韩国国会提出了“关于确认白头山所有权的议案”,未能在议会讨论;2004年9月59名韩国国会议员联名提交“《间岛协约》无效决议案”,但成了废案。2009年又有50名议员联名提交类似法案,这些人煞费苦心寻找证据,甚至从世界各地找来不少洋人画的古地图来证明“间岛”是韩国领土。⑤这无疑是“造史”运动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第三,过度渲染“韩民族优越论”。为了树立韩民族的“伟大”形象,韩国迫切寻求民族文化的整饬以及民族心理的重塑,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韩民族优越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以自我的角度,修改及解释韩民族的历史、语言、思想与文化,并声称韩文化及韩民族是世上最优秀的古老文明。这是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珊湖著、韩国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大朝鲜帝国史》。此书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在公元前7000年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称韩国的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近年来,“韩民族优越论”思想在韩国广为蔓延,并借助“韩流之风”越吹越盛。在过分渲染“韩民族优越论”的狂热下,韩国国内出现了片面强调韩民族文化的正统性,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对韩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摆脱汉文化影响的浪潮。2005年1月19日韩国宣布,首都汉城中文名称改为“首尔”。以此为例,更有人主张要改“汉江”为“韩江”、“汉医”为“韩医”,一时间“去汉化”之风盛行。为树立韩民族的“伟大”形象,有人还不惜借用中国历史名人对其历史文化及著名人物进行夸大描述,为其增光添彩:不仅有人说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甚至还有一些学者以通过所谓的“考证”说明,孔子也具有韩国血统。⑥近年来,韩国学者还多次声称中医、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来源于韩国,并提出将江陵的“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近又提出中国神话大多源自韩国,甚至还要提出对“汉字申遗”、“祭孔申遗”,在文化领域挑起遗产之争。

第四,表现形式极为强烈。韩国人的性格比较“刚烈”,就像小铝锅一样,遇事不善于“忍耐”,往往表现为“过激”的情绪化宣泄。韩国人的暴力示威已举世闻名,2003年韩国农业经营者联合会会长李庆海在墨西哥反对世贸谈判自杀身亡。韩国人近年来在因日本为过去的殖民侵略辩护、修改教科书、宣示“独岛”主权等行为而举行的示威中,削发、绝食、自残、自焚,毫无顾忌地使用竹枪、火焰瓶,还投石、放火;韩国2008年5月爆发的席卷全国的针对进口美国牛肉的烛光示威运动,最后演变成一场政治风暴。韩国多数示威活动都充满暴力,其激烈性常让人惨不忍睹,轻者如三步一拜、集体削发、断指,重者如手持棍棒占领重要场所,同警方冲突,焚烧警车等等,将韩国人的刚烈和火暴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当代韩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韩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近年来的高涨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社会文化渊源以及现实基础。对于韩国人来说,朝鲜半岛的历史是笼罩在周边强国阴影下的一部漫长的充满屈辱的历史。封建时代的朝鲜王朝一直以小国自居,秉持“事大主义”,成为“华夷秩序”下的藩属国。20世纪初,日本伊藤博文政府采用军事威胁和强制手段,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日朝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后,由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因素朝鲜发生了惨烈的内战,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分治,韩国处在美军的占领管制之下。韩国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地理位置特殊,韩民族可以说“就像鲸鱼群中的小虾一样”在“夹缝中求生存”,根深蒂固的“忧患意识”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悲情主义,也激发了其充满斗志的“民族自立”精神。对外来势力天生有一种戒备心理,具有强烈的排外性。从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时代起,韩国在“民族自立”精神的鼓舞下一直奉行“经济第一、经济兴国主义”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后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创造了“汉江奇迹”,实现了经济崛起。90年代后的“全球化”浪潮,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带来了巨大创伤。IMF对韩国经济的过分管理干预,又伤害了韩国民众的自尊心,激起了韩国民族主义。韩国人在危机面前空前团结,“主动捐金”助政府还债,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为国耻。政府引导国民购买和使用国货,保护了国内市场与弱势产业。政府一声令下,刺激内需,老百姓就纷纷上街购物,用信用卡到银行贷款消费。⑦可以说在韩国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凸显了以支持国货为表现的民族主义排他性。⑧由此不难看出,历史形成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立”精神如引导不当极易产生极端民族主义,这是近年来韩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历史原因。

进行“韩国国家观”的极端民族主义教育是近年来韩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又一原因。韩国在战后未能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青一代,却厉行“韩国国家观”的极端民族主义教育,片面强调韩民族内在发展史观、民族的正统意识和朝鲜半岛的独立性,淡化外来影响。历史教科书紧紧围绕高丽民族诞生、发展和朝鲜半岛政治版图的变迁这一主题,向学生反复灌输“韩国国家观”;关于古代朝鲜的发源,坚持檀君建立古代朝鲜是正统,否定箕子建立朝鲜的说法。2009年韩国又拟定了新历史教科书编纂基准方案,在2011年将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强调韩国正统性的内容。例如“6·25”韩国战争历史部分,增加了“朝鲜挑起这场战争”、“1948年8月15日成立的韩国政府是继承大韩帝国及韩国临时政府的正统性国家”、“通过根据联合国决议的选举成立了韩国,联合国也承认韩国政府是合法政府”等内容。⑨教科书尽量淡化中国对古代朝鲜的影响,以突出韩国历史发展的独立性,还有意识地强化古代朝鲜的国际地位,否认曾是中国的藩属,坚持古代朝鲜在东亚的强国地位,称“5世纪末,高句丽占有了包括韩半岛和辽东在内的满洲土地,作为东亚强国而名扬天下”⑩,“宋朝、契丹、高丽成为各地域强大的统一王朝,主导了东亚世界,形成了多元的国际秩序”(11)。这些教科书为了进行“爱国”教育,强调本民族的民族性,还不惜曲解史实,诸如“我们民族最初的国家古朝鲜的势力范围曾以满洲和韩半岛北部为中心”(12)、“在满洲地域产生了夫余和高丽”、“渤海国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统一的新罗和渤海分治的南北两国的形势”(13),等等。这种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做法对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起了很消极的作用。

韩国媒体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过分渲染,也对近年来韩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大大增添了民族主义的扩张力和能量。例如,2006年7月31日韩国《东亚日报》刊出该报记者赵梨荣题为“中国已将白头山据为己有?”的耸人听闻的报道(韩国认为长白山——韩国称白头山——是韩国的圣山,是韩民族的发祥地);8月14日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中国正在白头山(中国称长白山)西侧山脚下的原始森林建设机场,“韩民族的圣山——白头山正从一角开始倒塌,但北韩(朝鲜)无能为力,韩国又鞭长莫及。”在媒体的误导下,韩国短道速滑选手在长春冬亚会领奖台上突然打出“白头山是我们的”的标语,引起了中国政府抗议和民间的反感。2008年围绕北京奥运圣火在首尔传递出现的“风波”,韩媒体也大肆炒作、放大,从而演变成了“民族主义的激烈冲撞”。韩国媒体以“让人不寒而栗的中国年轻人”、“在首尔市中心挥舞凶器的中国人”、“国家主权受到侵害的国耻现场”、“傲慢的中华主义让人联想到纳粹捣乱”(14)等耸人听闻的报道,恶意炒作,激起韩民众的“反中”民族主义情绪,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2009年8月29日和9月5日,韩国国家电视台KBS在晚间黄金时段播放了共两个小时的历史特别节目《满洲大探查》,节目称“韩民族的祖先大部分时间都在满洲活动”,“满洲历史不是中国的历史”,古朝鲜、扶余、高句丽、渤海、金王朝、清朝延续下来的满洲历史与韩民族有着很深的关联性。(15)这些混淆史实的宣传对韩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凸显起了很坏的作用。

当代韩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还有现实原因。伴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韩国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大国”心理。然而韩国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国际政治领域,韩国政治家们认为太平洋的安全秩序正在分化成美日澳三国的海洋势力和中俄两国为主的大陆势力,韩国显得比以前更加弱小;在经济领域,韩国某些优势已经“昔日不再”,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韩国担忧会不会陷入“日本式的十年低迷状态”;最近,韩国民众越来越担忧韩国经济重新陷入“赶不上日本,又被中国追赶”的“夹心三明治”窘境。(16)面对日本追求“正常国家”的诉求和在历史问题上的僵化态度以及在领土问题上的强硬立场,韩国担心历史重演;面对中国崛起,韩国的心态更是矛盾而复杂:一方面认为中国崛起是“机会”,可发挥韩国和中国在地缘和文化上的优势,搭便车;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崛起是“威胁”,深感忧虑和担心,与华太近怕被同化,失去自我,太远则怕惹恼了中国,既躲不开中国的影响,又无法借助中国的力量。偏见和误解导致韩国人对中国的飞速发展充满疑虑和不安,他们担心中国崛起后会恢复朝贡体系、寻求亚洲大陆的霸权,韩民族再次失去其独立性和安全感。(17)“韩国自古以来处在大国之间,受害者意识很强。虽然韩国现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但是受害者意识并未减弱,仍然认为美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邻国都没安好心,韩国必须为此做好准备。”(18)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压力使得韩国人对周边大国的一举一动都显得极为敏感,在看待任何一个邻国时都充满着爱恨情仇。在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下,悲情诉求极易引发国内民族主义。

三、对中韩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随着民族主义影响力在韩国社会的不断扩大,韩国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近年来日益高涨,导致中韩民间不谐之音增多和“反中”、“厌韩”情绪的扩散,这与中韩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极不和谐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现阶段中韩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引起中韩两国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中韩两国首脑会谈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友好合作仍然是中韩关系发展的主流因素,其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但绝不能忽视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给中韩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中韩两国的民族主义冲突一旦从民间蔓延到政府层面,就会影响两国友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为了防止当代韩国极端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点应对策略。第一,增加政府层面、非政府层面以及民间层次的立体交流,增信释疑,消除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误解和疑虑。扩大民间交流、增进两国国民之间的深度了解与尊重是最上之策。由于冷战,两国人民之间曾经“四十余载,互不往来”。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交往增多,很多韩国人来中国旅游、观光,但还远远不够。中韩之间应该增加政府层面、非政府层面以及民间层次的立体交流项目,实现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以及民众团体各个级别的代表团互访活动。一位韩国朋友说得好:“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不断关心、认识外面的世界,才能使我们在世界舞台中赢得尊重,不被人蔑视。当我们把对本国的热爱延伸到对其他国家及其文化的尊重时,就会重新激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种良性循环。”(19)

第二,正确认识历史,确立“学术”与“政治”分开、“历史”与“现实”分开的原则,共同营建和谐、稳定的两国关系。不能因为历史问题而影响当前的合作大局。对于历史认识问题,两国学者特别是历史学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历史研究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原则,发挥历史学的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得更深、更远。历史学者需要关注社会大众的感情,但是又必须注意不能被褊狭的感情因素左右。有一位历史学者说得好:“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不同观点,应该说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将历史问题现实化,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例如,将历史上的国界与当前的国界联系起来,或者把某种学术观点当作谋求改变目前国界的一种政治图谋,或者根据历史上的国界试图改变目前国界,都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不能指望时间倒流。”(20)正如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中韩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史,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中韩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对于民族、疆域变迁史的研究,应该本着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21)对于中国学者来讲,也应该对韩国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诸如韩国人具有怎样的历史观?韩国对国民进行怎样的历史教育?高句丽问题为什么会引起韩国人的强烈反应?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究竟有什么区别?等等。要与韩国学者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为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作贡献。

第三,加强两国媒体的互动与合作,以公正的舆论引导国民,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媒体如今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加强不同国家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报道时,要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并坚持正确的评论立场以引导舆论,绝不挑逗和操弄民族主义情绪。媒体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多发掘一些能够增进两国友好关系的素材。两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净化网络环境,防止网络民族主义泛滥。加强媒体互访与合作,共同营建一个和谐的舆情氛围。

第四,两国政府应该重视对“知中派”和“知韩派”的培养。中韩建交以来,截至2005年5月韩国学者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已经有600余人,在韩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也有百余名,获得硕士、学士的更多。他们是中韩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财富,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桥梁作用,让他们在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中担当领头羊。

第五,重视文化发展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中国应更加弘扬“合、和”的传统民族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强大的融合力,以宽广的胸襟对待韩国民族主义;韩国则应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他民族之长,完善民族性格,推动民族主义的国际化。正确引导人民的爱国情绪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是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从历史角度去审视还是从世界范围内来考察,极端民族主义都是没有出路的。

注释:

①“韩国首尔街头让人‘审美疲劳’看车有点闷”,《广州日报》,2007年4月17日。

②“韩民族购买韩国货运动即将启幕”,[韩]韩联社,2009年3月18日电。

③“新教科书将韩半岛青铜器时代提前1000年”,[韩]《朝鲜日报》,2007年2月24日。

④所谓“间岛”,原名垦岛(因大批朝鲜移民越界垦荒而得名),位于图们江北岸,最初是指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自古属中国领土。目前韩国一些团体认为“间岛”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在历史上,满洲国曾在这一地区设立间岛省。1909年9月4日,日本与中国签署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

⑤詹德斌:“警惕韩国对华‘领土要求’”,《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8月31日。

⑥韩国人论证孔子是韩国人还有这样的论据:朝鲜半岛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商朝贵族箕子。箕子是商朝纣王的亲戚。西周武王伐纣,箕子不愿意接受西周统治,于是率领5000名商朝人逃跑到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而商朝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国,分布在西周封建的宋卫等多个国家。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箕子的亲戚——微子。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当然也就是朝鲜箕子的后代了。参见“‘韩国人发明汉字’引发文化激辩”,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61024/001446.htm;“韩国人发明汉字”,金羊网—新快报,2006年10月24日。

⑦冯金岭:“韩国民族文化特性与韩国现代化进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⑧李建明:“论韩国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中韩关系”,《学理论》,2008年第9期,第26页。

⑨“新版历史教科书强调韩国的正统性”,[韩]韩联社,2009年8月3日电。

⑩[韩]韩国初中《国史》,韩国教育人才资源部,2002年,第49页。

(11)[韩]韩国初中《国史》,2002年,第97页。

(12)[韩]韩国初中《国史》,2002年,第23页。

(13)[韩]韩国初中《国史》,2002年,第73页。

(14)詹德斌:“刚烈背后:特殊的韩国”,《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6月23日。

(15)“韩电视台与中国争抢‘满洲历史’”,《环球时报》,2009年9月8日。

(16)“韩国经济被中日经济挤压恐再当‘夹心三明治’”,[韩]《朝鲜日报》,2007年2月24日。

(17)王义桅:“韩国人对中国崛起为何不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2月28日。

(18)詹德斌:“刚烈背后:特殊的韩国”,《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6月23日。

(19)王生:“中韩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迹和平共处的典范”,《东北亚论坛》,2007年4期,第87页.

(20)朴昌根:“中韩关系”,《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27日。

(21)温家宝:“中韩无领土争端历史研究要讲两分原则”,搜狐网,2007年4月6日,http://news.sohu.com/20070406/n249234137.shtml.

标签:;  ;  ;  ;  ;  ;  

当代朝鲜民族主义分析_极端民族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