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血流感染的可行性分析论文_傅海军

傅海军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内蒙古 突泉 137500)

【摘要】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血流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血流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存在感染现象,但经过血液培养后显示为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收集100例。给两组感染患者,都实施血培养,并进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观察两组感染患者的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流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阳性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感染患者(P<0.05)。结论:使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血流感染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临床上有非常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流感染;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52-02

在临床上,血流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1]。有关资料显示,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研究当中,使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血流感染的患者,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血流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收集100例。另选择同期存在感染现象,但经过血液培养后显示为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收集100例。两组感染的患者均属于常见的致病细菌感染,已排除含有真菌感染的患者。

两组感染患者及其家属均属于神志清醒、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明确、自愿接受本组研究、所有患者都能够做到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占52例、女性患者占48例,年龄范围在1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59.76±10.16)岁。

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占53例、女性患者占47例,年龄范围在1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59.46±10.83)岁。

对两组感染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1.2.1 对感染患者实施血培养

给两组感染患者,都实施血培养[2],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在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的体温状况;第二,当患者的体温达到或超过38.50摄氏度时,在间隔5min之内,抽取患者两次血液样本,实施两份血培养,其中包括一瓶使用需氧瓶培养,一瓶使用厌氧瓶培养。

1.2.2 对感染患者进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3]

对两组感染患者实施降钙素原检测,当其浓度超过0.50ng/mL时,则判定其为阳性患者;对其实施C反应蛋白检测,当其浓度超过10.00mg/L时,则判定其为阳性患者。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的感染患者,均实施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观察两组感染患者的检测情况,包括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浓度,以及检测的阳性结果,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检测诊断感染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感染患者之间,在经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后,对比检测诊断的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流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阳性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感染患者。由此可以得出,两组感染患者之间,在经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后,对比检测诊断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感染患者的检测诊断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由于血流感染的患者缺乏临床表现的特异性,且病原检出时间较长,从而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此,近年来临床上针对血流感染的患者,致力寻求一种能够对其进行早期检测诊断的方式。

有关资料显示,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和血流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其在检测诊断血流感染患者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4]。在常规情况下,当患者发生急性过敏反应或受到病毒感染时,其降钙素原并不会明显的升高,而当患者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时,例如血流感染,其降钙素原水平会显著升高。与此同时,在对血流感染患者实施降钙素原检测诊断中,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率[5]。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感染患者均实施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后,观察组血流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阳性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感染患者。由此可见,两组感染患者对比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的结果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血流感染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临床上有非常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马靓,张立元,许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85-88.

[2]冯玉玲,徐伟,于海洪等.8例化疗间歇期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94-295.

[3]韩婷婷,黄晓军,刘开彦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血流感染的单中心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8):654-658.

[4]陈柳勤,孙诚,陈晓丽等.2007-2011年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169-4171.

[5]陈军军,吴丹,田永明等.中心静脉置管前Checklist对预防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4):67-68.

论文作者:傅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  ;  ;  ;  ;  ;  ;  ;  

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血流感染的可行性分析论文_傅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