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素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_王嘉

融合多元素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_王嘉

王嘉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50008

【摘 要】建设设计并不一项单一的设计工作,其需要设计人员懂得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整个国家所要传承的民族文化等,将其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其所涉及的建筑作品,将会成为经典。本文主要从民族文化元素以及地域文化元素两方面来对建筑设计需要融合的多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对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多元素;建筑设计;研究

当地的建筑设计似乎进入到了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建筑设计原理,随心所欲的进行设计,这对贯彻落实设计人员的理念十分重要,而就消极意义来说,建筑设计人员因为没有过多的限制,反而使得建筑设计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建筑造型千篇一律,设计人员更注重其功能性,因此在多元素向融合的建筑设计时代,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一、建筑设计与民族元素

建筑设计需要融合多元素,否则千篇一律,只会使人感到审美疲劳,而且也失去了建筑设计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因此建筑设计融合各种各样的元素很有必要,针对建筑设计本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人们审美管发展的需求。其中有一种建筑设计元素,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抛弃,即民族元素。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元素如果能够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必然会成为时代的经典,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民族元素主要以现在建筑造型方面,从建筑民族造型上,人们能够感受到民族精神,从中能够形成一种民族自豪感。建筑设计中融合民族元素,可以传达本民族的审美精神,即经过漫长的生产实践,该民族所形成的特有的道德观念以及心理倾向等。建筑设计中的民族审美精神正是该民族建筑得以区别于其他世界各国建筑的根源。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亲和力既是民族文化的融入的功劳。

现代建筑设计虽然随着时代的推陈出新早已有所概念,但是无论如何改变都无法改变其本质,即民族性,完全失去民族性的建筑设计,只会失去其独特的魅力。但是这不是出建筑设计中的民族元素一成不变或者不允许推陈出新,设计人员如果能够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融合其他元素,也值得提倡。我国某省市的某建筑设计,设计人员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园林艺术文化都融入其中,而且依照当地的地理环境,整个建筑显示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具有现代艺术感。另一省市的建筑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该建筑平面采用对称形式,其整体的感觉类似于中国的古塔,而整个造型给人一种节奏感特别强的感觉,因此其建筑造型透露出传统文化气息,既精致又秀美。

二、建筑设计与对地域元素

1、建筑设计与地域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域元素也是一种民族的体现,尤其是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可以传承的传统文化,但是之于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元素更能显示出建筑设计的特点。因为建筑设计在融合多种设计元素的同时,地域文化元素是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元素。地域文化与大方向的民族文化相比,更显具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设计人员在进行建设设计时,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应该从以下方向入手:

首先,当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缓进对建设设计的影响,尤其是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硬性条件,如果违背当地的地域环境而进行设计,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而且违背自然规律,生活其中的人们也未必会感到舒适。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将自己所设计的建筑放入当地的大环境中,使之成为当地环境中的一员。

其次,恰当的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既体现了节约,因为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因为当地原材料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能够将其与建设设计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当地的建筑原材料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我国亚热带地区以及热带地区,因为适合竹子生长,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利用竹子来设计出优良的建筑。

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2、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体现

2.1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2.2 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

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建筑设计融合多元素十分必要,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毫无章法的融合,尤其是传统的民族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时,既要体现出该民族特殊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现代的科技元素,两者相融合,才能既能达到传承民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达到促进现代建筑设计技术发展的目的。只是多元素的融合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由此设计人员应该加紧培训。

参考文献:

[1]于茜.西安以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千年帝都“不朽之城”耀亮地名华彩[J].中国地名.2012(05)

[2]王佳.浅析唐、宋、辽三代建筑风格[J].兰台世界.2011(20)

[3]白少华.泾川大云寺博物馆舍利塔工程仿唐建筑结构施工技术[J].甘肃科技.2010(02)

[4]张阿玲,张大伟.对西安市仿唐建筑形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7)

[5]刘怡涵.中国传统建筑及其现代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08(44)

论文作者:王嘉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融合多元素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_王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