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底线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方向_三重底论文

三重底线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方向_三重底论文

三重底线报告——政府财务报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方向论文,底线论文,财务报告论文,未来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重底线最早由John Elkington于1995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框架。从狭义的角度看其核心含义是组织在考虑其可持续发展时不能仅考虑经济底线,必须考虑到其活动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将社会、环境和财务业绩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并对其实行公开报告。由于三重底线报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三重底线报告框架是成功的关键。

(一) 建立和完善相关、可靠的三重底线报告指标体系。三重底线报告对社会和环境业绩实施战略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增强这些指标的可视性,而具体的指标体系应基于了解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定。首先确定边界;其次识别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再次是确定和选取指标,过多的指标体系将会导致信息超载,过少的指标体系又会影响信息含量;最后是分析政府的政策、程序和项目预期带来的各种影响。指标体系应以定量化指标为主,定性化指标为辅,以增强横向及纵向的可比性。

(二) 建立三重底线报告强制性披露机制。必须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中提供相应的指南,帮助编制者编制三重底线报告,同时在国家法律法规中增加对三重底线披露的相关条款,通过强制性同构,在政府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披露经济、社会和环境信息,避免政府在信息披露内容上的过多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

(三) 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最早由Kaplan和Nortan于1992年提出,主要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评价主体。通过平衡计分卡可以将政府战略与政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强调环境—战略—组织之间的适应性,从而使战略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从而促使政府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问题。

(四) 权衡三重底线报告的成本效益。政府信息的披露程度,取决于披露的成本和收益。这里的成本包括政府在收集、整理、披露信息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信息的制度成本、处理成本、审计成本以及不可计量成本等。政府财务信息供应的收益或披露的收益,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政府本身的正面影响和积极效应。政府目标选择的多元性决定了采取三重底线报告需要政府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披露三重底线报告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五) 完善政府报告的附注。由于政府受托责任的多重性和梯度性,决定了传统的报告体系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需要通过报表附注加以说明。此外由于三重底线很多指标难以通过直接的价值量化指标去量化,有些指标甚至难以量化,只能通过定性化的指标去描述。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政府报告信息的附注,使政府的信息易于被利益相关者所理解和运用。

(六) 建立三重底线报告的签证制度。要真正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建立三重底线报告的签证制度,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对三重底线报告实行签证,确保政府披露信息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树立社会公众对三重底线报告的信心。由于三重底线报告在政府领域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可以采取由易而难,分步实施的方式,在开始试行初期,可暂缓进行签证,当整体框架成熟到一定时期,再进行签证。

(七) 建立三重底线报告与政府战略和目标之间的联系。三重底线报告是驱动政府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三重底线报告和政府预算之间建立起一种清晰关系,将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整合到政府的目标和日常活动中。在政府预算安排时就必须考虑所需要达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指标,同时三重底线报告又是对政府预算决策和政策选择的基础,通过预算资源配置和三重底线报告,使政府的资源使用更为有效和透明,同时根据三重底线反映的结果,对政府的战略目标和政府治理进行修正。

标签:;  ;  ;  

三重底线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方向_三重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