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论文_李艳琼

李艳琼

云南省肿瘤医院

【摘 要】目的 探讨贫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8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对照组(n=40)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40)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高于观察组5.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用于贫血患者中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关键词】贫血;护理体会;针对性护理

贫血即人体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不断降低,逐渐比正常标准低的症状[1],为临床常见疾病。贫血类型较多,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受到诸多因素比如物理、化学及不明原因等致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发作为慢性,临床主要有骨髓造血功能衰退、组织减少、贫血为进行性加重、易感染及反复出血等[2];缺铁性贫血为血液中铁离子含量较少;溶血性贫血为红细胞有更快的破坏速度,而骨髓造血功能难以代偿的贫血现象。对贫血患者不仅要积极治疗,还需做好护理工作,以减少并发症,改善病情。为探讨贫血患者的护理体会,现将患者8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12~2015.12收治的贫血患者8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对照组(n=40)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40)采用针对性护理。对照组中1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为15~74岁,平均(41.7±6.5)岁;19例为缺铁性贫血,13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为溶血性贫血。观察组中17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为16~72岁,平均(40.4±6.1)岁;18例为缺铁性贫血,14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为溶血性贫血。两组在年龄、性别及贫血类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即预防出血或感染,常规用药等。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基础护理 对患者贫血表现予以观察,对活动耐受力予以评估,结合贫血速度及程度将活动计划制定出来,促使耐受力提升。若贫血为轻中度或发生缓慢,活动应以轻微疲劳且症状不会加重为宜。对医护操作时间予以合理安排,使患者多休息。若贫血严重且缺氧症状明显需保持卧床休息,将心脏负荷减少,可将床头抬高,促进肺扩张以交换肺泡气体;营造温暖舒适住院环境,防寒保暖,避免寒冷收缩血管对血红蛋白氧向组织释放产生阻碍或加重缺氧。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遵医嘱输注浓缩红细胞或血液,缓解缺氧症状。控制输注速度,避免过快,防止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若为溶血性患者需对神志及生命体征予以观察,查看黄疸及贫血是否加重、尿色尿量有无变化等,及时化验并查看结果。

1.2.2 心理护理 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药物相关知识,比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雄性激素药物效果好,但起效时间长约为2个多月;对药物不良反应予以介绍,比如会导致毛发增加、乳房变小、面部痤疮、性欲望提升、声音粗或闭经等[3],使其了解药物剂量逐渐减少后不良反应也会消失。增强患者自我照护能力,鼓励适当活动。

1.2.3 药物指导 ①缺铁性贫血:此类患者需口服铁制剂,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或恶心呕吐等,可指导餐中或饭后服用以缓解反应,若难以耐受则先口服小剂量。避免同时饮用牛奶、咖啡或茶等,因茶叶中含有鞣酸,结合于铁后导致难以吸收;牛奶富含磷,对铁吸收产生影响,此外需避免服用H2受体拮抗剂或抗酸剂,以免对铁吸收产生抑制。②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给予丙酸睾酮,此为油剂,难以吸收,易无菌性坏死或形成硬块,为此需在深部分层肌注,对注射部位予以轮换,检查有无局部硬结并及时处理。叮嘱患者洗脸时用温水,长痤疮后不可用手抓挠以免感染。达那唑等药物会损伤肝脏,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③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需严防感染,环磷酰胺应用期间需多补水,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环孢素会损伤肝肾功能,需定期检查。

1.2.4 输血护理 静脉输液将血液稀释,快速排出血红蛋白碎片或破坏红细胞,防止肾衰竭、血液循环障碍或组织坏死等。若严重贫血需输血,避免血液加温或放置过久再输入,因血温在37℃以上会破坏红细胞会导致变形进而诱发溶血[4]。输血后对不良反应予以观察,若出现血型不合反应即刻抢救。

1.2.5 感染护理 定期消毒病区空气及物品表明,限制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对患者感染征象予以严格观察,询问有无尿急、咽痛或咳嗽等,检查白细胞数量及尿常规,及时处理感染者。

1.2.6 出血护理 贫血患者皮肤、鼻腔、牙周及颅脑均易出血,为此需保持全身清洁,定期翻身拍背按摩,加快血液循环;将指甲剪短,避免抓挠导致出血。做好外阴及肛周清洁,大便后需坐浴以避免感染;每日用石蜡油滴鼻,避免黏膜干裂出血,若严重出血需纱条填塞止血。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用力刷牙,餐后漱口,若牙龈出血需用针尖蘸碘酚止血或棉签碘酚止血。若口腔血泡需预防颅内出血,密切监测血小板。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贫血病程长且后果严重,需多次治疗,但难愈彻底治愈,为此患者易消极抑郁,丧失治疗信心。为此护士需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培养正确认知,且积极处理并发症,严格控制感染、出血等,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提升患者舒适感;指导合理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提升患者自我照护能力。由此改善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纪素粉,贾系群,许杏普等.医源性失血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及护理[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1):71-73

[2]孙贤竺.贫血患者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4,(1):320-321

[3]薛云丽.认知行为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慢性贫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88-89

[4]崔振珠,冯妍妍,张带带等.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123-2125

论文作者:李艳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研究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论文_李艳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