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目标,语境与整体认知相结合--高中历史诚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_高中历史论文

设定目标,语境与整体认知相结合--高中历史诚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_高中历史论文

设定目标,梳理脉络,整体认知——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脉络论文,认知论文,策略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整体性教学,关注的是课程目标的系统实现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得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探讨整体性教学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陈善松(以下简称“陈”):在历史课堂上,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教师抓住一课,不及其余,埋头对这一课进行“精耕细作”,生怕漏掉教材中哪怕小小的一个知识点,却忽视了本课所学与其他章节内容的关联。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是零散的、孤立的、碎片化的历史知识,难以构建科学、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科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吴国雄(以下简称“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历史教学应有的高点上看问题,对教学目标缺乏整体设计。

      陈:教学目标是整体性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整体性教学的最终归宿,导引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结果的达成。我们不妨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应该如何从整体性出发,有效设计教学目标,以期历史教学收获整体性的教学效果。

      吴:好的。就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中的地位来看,二战前的近200年间,世界经济一直以欧洲国家为中心。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学习内容而言,这一课与专题“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紧密相连,又是学习“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和经济全球化”专题的基础。可见,这节课的“地位”较为重要,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知识之间的关联出发,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应重点掌握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然性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关贸总协定签署的历史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并能阐述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三个国际经济组织的历史地位。

      陈:我从学生能力培养角度作些分析。这一学习内容属于必修二,根据高中历史课程能力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如果是针对高一学生,只要培养学生“能通过相关条约和组织的历史材料,从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说明,战后美国是如何建立起由它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能力就够了;如果是针对高中文科班学生,还必须训练“在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了解美国是如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的同时,学会用历史事实来总结出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特点”的能力。

      吴:这下我明白了!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设计,不仅要关注所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其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还要在分析所处阶段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陈:不仅如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还要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衔接。比如,初中学过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本节课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地说明和阐述。总之,对于教学目标,我们既要有宏观上的规划,又要有微观上的设计;既要把三年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又要把高中历史学习总目标,按学期、学年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目标,使之具有更强的计划性和阶段性。

      二、“一窗图史任纵横”——整体梳理历史脉络

      陈:有了教学目标,只是完成了教学的第一步。如何引领学生整体梳理历史脉络,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是整体性教学的关键。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并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因素。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足、任务重,我们势必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实现对历史知识脉络的整体把握。

      吴:确实如此。在教学中,我通常以专题为教学单元进行整编。比如,在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时,我就将课本内容合并为两大块:“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前者主要是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阶段特征;后者则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单元知识的重组学习,不仅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有了整体认识,而且懂得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陈:这很切合整体性教学的要求。我想,模块整合也是一种不错的策略。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为例,它是按先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后世界(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写的,若完全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显然不利于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难以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的思路,从而影响整体性教学的效果。对此,我们可以打破现行教材的叙述顺序,将各专题的先后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大致将同一时期的世界和中国的历史放在一起,重构先古代(中国史和世界史)后近现代(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时序。通过调整,其优点显而易见:第一,线索更清晰,更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第二,模块的主题更突出、完整,更能体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第三,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全球史观的形成。第四,逻辑关系更合理,有助于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这一模块主题。

      吴:刚才,你说的是模块内的整合,我们还可以进行跨模块的整合(或称为主题整合),就是用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等史观来串联必修模块之间或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教学内容。这一方法在高三历史总复习教学中尤为实用。比如,在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时,我们可以将三本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有关儒家思想的内容加以整合,分成三个时期——古代、近代和现代进行教学,这大大便利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主题。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整体认知历史要点

      陈:历史整体性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框架,还要求学生学会从整体角度去分析各知识点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外史合编及其专题史体例的特点,加强本国史与外国史的横向联系与比较,加强不同历史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与比较,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多角度、全方位地认知历史。

      吴:如“工业革命”,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从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现代化历程,原发性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产生,英美个别国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传统的田园生活瓦解、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暴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如失业者等)的社会保障。

      陈:我补充一下,还可以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以上是从不同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国内、国际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比如,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我们就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

      吴:要整体认知历史事物,我们不仅要对它们予以全面分析,还要重视不同历史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比较。比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我们“要注意本专题与必修一和必修二有关专题之间的联系,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与同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以理解思想文化与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陈:同样,在学习岳麓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工业革命冲击下的改革”时,我们不妨“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为例,分别从背景、目标、领导阶级、主要措施等方面列表加以比较,从中探寻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思考“为什么在大体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改革却有着如此不同的结果”“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等等。

      吴:实际上,这些内容往往都隐含在专题的“导语”和“学习建议”或者课文的“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中。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对它们加以充分利用,以揭示历史的横向或纵向联系,加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的比较。

      陈:综上所述,要科学、有效地实施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将某一模块或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重视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还要重视对历史脉络的整体梳理和历史要点的整体认知,对教学过程做出整体性的安排,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标签:;  ;  ;  

设定目标,语境与整体认知相结合--高中历史诚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