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州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推广论文_郑昌涵

基于广州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推广论文_郑昌涵

郑昌涵

身份证号码:350125198710230038

摘要:本文以推进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突出广州城市的生态湿地公园为目标。通过分析以广州市海珠湖为代表的湿地城市绿化景观的现状特点与作用,旨在推广湿地公园在广州建设。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推广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的城市格局的形成是不尽完善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要数与景观密切有关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城市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问题,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格局造成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削弱了城市景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城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改善城市景观生态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通过案例重点深入分析海珠湿地公园在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维护生态功能是首要任务,应重视地方生态环境,并采取措施加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推广。

1广州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主要类型包括滨海和河口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各类人工湿地,如运河、水库、养殖塘、农田、盐田以及开采过程中遗留的采石坑、取土坑、采矿池等。城市湿地公园为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调节区域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等。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于2005年开始,城市湿地公园在推动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这不仅有效的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美化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与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发展。广州湿地园林在促进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海珠湖便是经典案例,是展示广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亦是人们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的体现。

海珠湖以突显广州岭南文化为特色,独特的园林景观极大地美化了城市的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档次。通过对植物的大量运用与合理搭配,合理利用乡土植物,适当引进外来品种,形成层次错落有致、生态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注重大量运用乡土植物,对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广州城市景观生态状况

广州城市景观生态结构多样,地形、地貌复杂,植被类型丰富。广州市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为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东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以丘陵为主,间或有河谷平原,南部则由台地、平原组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中,植被覆盖度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从化市和增城北部、花都北部地区,市中心城区和番禺地区植被覆盖度比较低。

广州市域地形地貌丰富,具备“山、城、田、海”并存的自然基础与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根据《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未来广州积极构筑生态廊道,保护“云山珠水”,营造“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城市。

3海珠湿地公园建设对广州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作用

3.1海珠湿地公园规划建设

海珠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海珠区东南部,处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被称为广州市的“南肺”和“肾”。海珠湿地公园主要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39条,总用地面积约800公顷,水域面积达380公顷,是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海珠湿地公园积淀了珠江三角洲湿地千年的果基农业文化,富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其中,海珠湿地公园一期示范区始建于2012年6月,是海珠湿地核心区和国家级生态湿地示范区,用地面积约70公顷,水域面积占42%,约为28.3公顷。

根据广州最新规划动态,基于海珠湿地公园的生态条件带来的良好城市环境效应,以“万亩果园”的保护开发和海珠湖规划建设为核心,规划以海珠湿地公园为基础建设海珠生态城(含海珠湿地、小洲古村落、瀛洲生态公园等市内生态要素),定位为国际型综合功能的宜居生态城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态城功能定位分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万亩果林湿地及配套区,集生态湿地、旅游景观、园林文化、历史名村、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都市果林湿地法”;“都市观光区”以文化、旅游观光、外事、商务服务、居住功能为主;“文化行政区”含行政办公、商务商业、居住功能,具有岭南特色行政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滨水商住服务区”以居住、休闲、商业服务功能为主。

3.2 海珠湿地公园的重要作用

(1)湿地修复,实现城市建设与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通过采取“湿地修复、生态绿心”的手法,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采取湿地生态修复、破堤还滩和引鸟漫滩三大措施,构建“湖泊-河流-滩涂-绿地”复合生态系统,打造生态绿心,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通过实施建设后,海珠湿地公园水面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水质达到地表水IV标准、植被种类增至150种以上,其中陆生植物100种以上,湿地植物50种以上,鸟类增至100种以上。通过培育湿地特有的水生、陆生植被资源和鸟类、鱼类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湿地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城市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综合城市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创造了广州城市景观生态的一个重要平台,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

(2)土地只征不转,开创景观生态资源保护新模式

为充分保护好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生态景观资源,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广州市提出对海珠湿地公园的绿色植物核心区——万亩果园采取“只征不转”保护模式。土地只征不转,是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成片用于生态、农业用途的非建设用地依法定权限按原用途征收为国有,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这一模式尚属全国首创,既有利于加强对广州中心城区生态绿地与景观生态资源的保护,又有效破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不足的难题。

(3)打造广州城市“生态、文脉、民心”三大工程

广州市政府积极把海珠湿地公园打造成为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与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海珠湿地公园广州中心城区的“绿心”和“南肺”,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保存岭南水乡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规划建设,目前公园内已形成了“水在脚边流,花在身边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走”的生态美景。同时,海珠湿地公园重点突出生态、岭南、水乡、野趣,打造了亲水花溪、空中栈道、石榴湾湿地等生态湿地特色景观和粤式广府文化景观牌坊、飞阁流丹仿古展厅群等岭南文化特色建筑。更重要的是,广州市政府通过高标准补偿、落实村民社保、按征地面积10%比例落实经济发展留用地、对失地农民采取就业指导和培训,并在保护区内提供优先就业岗位等多种措施,全面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积极消除政府“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有效利用的“双赢”。

4城市湿地公园的对城市的生态作用与推广

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国际上于通常把湿地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而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湿地公约》是全球性政府间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公约,而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责无旁贷地要认真执行该公约的各项规定,履行缔约国的义务。

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城市湿地公园应具备科学文化价值、纳入城市绿地规划范围、达标规模(500亩以上)、天然湿地类型等四大条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城市湿地面积、保护水质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能充分发挥湿地在城市景观生态体系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们有义务加大力度推进湿地的建设与保护,让湿地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与生态修改的较新模式,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城市生态恢复与景观打造的步伐,可有效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平衡。基于岭南水乡与岭南文体特色的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对广州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建设有以下三点经验:湿地公园是满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是首要任务;规划建设要体现公园的岭南特色与文化属性,展现地方文化的内涵;创新景观生态资源的保护模式,注重公园规划建设的生态、文脉、民心三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2010。

[2]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海珠生态城总体规划,2012。

[3]熊文,邱凉,城乡一体化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初探,水利渔业,2006,26(2):63-66。

论文作者:郑昌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  ;  ;  ;  ;  ;  ;  ;  

基于广州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与推广论文_郑昌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