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分化与异化:网络文学向手机文学的演进_文学论文

补充、分化与异化:网络文学向手机文学的演进_文学论文

补充、分化及异化——从网络文学到手机文学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学论文,手机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9)06-0024-04

2004年,千夫长4200字的《城外》作为“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以18万元的价格被成功拍卖,之后又以同样的价格拍卖了《城内》,一片惊艳之中,手机文学以其独特的阅读方式引起了不仅是文学界、移动运营商、手机生产商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2005年8月中国移动通信联合《天涯》杂志、天涯社区,共同开发建设了基于无线业务的文学创作与传播平台——E拇指文学。文学创作者们错愕:原来文学可以这样创作,它是作家写手们创作作品的新平台;移动运营商们错愕:原来手机文学蕴含着如此巨大的商机,因为《城外》不到两个月时间为运营商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文学图书出版商们错愕:原来文学作品可以这样被商业化运作,它是文学刊物及出版物的新平台,传统的文学出版模式必将得到更新;而对普通文学作品的接受群体来讲,他们又多了另外的阅读方式,阅读即将成为无所不在的新生活方式。手机文学之所以变得如此繁荣,资本的运作在其中起了绝对的作用。

从网络文学到手机文学,我们发现,文学的形式从存在载体、创作媒介、观念形态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补充:网络与手机的对比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方面在于对工具的制造,工具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主观意愿是为了改变自然,从而适应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这种活动是一种主动自觉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设,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P97)每一种工具的创造和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种新工具的产生都可以说是对人类需要的补充,保罗·莱文森说:“无意产生的后果和补偿性技术(如法律)之间的拔河比赛或拉锯战,自始至终贯穿在人类历史和媒介发展的过程之中。”[2](P10)每个人都有行动、交流、思考的需要,行动让我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去适应和改变世界;交流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补充自身的不足;思考则是对自身的内视和对世界的反思,从而修正我们的行动。

人类创造文字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历史,发明书写工具则是为了更好地书写、记录,书写文字需要载体,于是发明了造纸术,但文字又不能承载声音,于是发明了收音机、广播等声音工具,而收音机等又不能满足人们对移动图像的需求,于是发明了电影和电视,而影视广播等媒体又不能满足人们对虚拟世界的需求,于是发明了互联网,但互联网却将我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虚拟空间之内,让我们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性的交流,这样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就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对人们信息交流需要的补充。

就物质化的本身属性来讲,网络和手机都受到电脑和手机机身等物质条件的制约。上网的必要条件是一台电脑,需要调制解调器、网线和网络的畅通,而对于手机来说,通话的基本条件是手机完好和通信网络畅通。从交流的角度来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网络和手机的基本功能之一。文学文本在网络和手机中的传递和阅读无非是网络和手机的辅助功能之一,即网络和手机具有文学的功能都从属于二者信息交流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不能传递信息和通话的网络和手机只能是没有生命的信息承载体,很难想像不能互动传递信息的网络和不能通话的手机,人们还会利用它们来进行文学的阅读和消费。

移动性是手机区别于网络的重要属性之一。网络的使用显然会把我们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尽管你可以采用无线上网的方式,但是你却必须坐下来面对你的电脑。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电话就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电话同时也受到电话线和通话空间的限制,我们离开了电话线和固定的空间就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而手机的出现则突破了电话线和通话空间的限制,让我们从固定的通话空间解放出来,从室内走到了室外,也让我们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和快捷,它把我们从办公室和家庭的空间解放出来,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外在的空间。相对于网络来讲,能够移动,进行更为自由方便的信息交流是手机的巨大优势。但并不是说手机的空间就不受到限制,比如在地铁内,在隧道内,手机的通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手机拓展、补充了我们信息交流的空间,让我们的信息交流更为自由则是不言而喻的。保罗·莱文森说:“手机不仅是交流能力的净增长,而且是对网上传播的改进。……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手机的副手。身体的移动性,再加上与世界的连接性——手机赋予我们的能力——可能会具有更加深远的革命性意义,比互联网在室内带给我们的一切信息的意义更加重大。”[2](P10)

当手机具备基本的通话功能,增加了书写功能后,我们会发现,手机的短信功能原来具有比手机铃声更多的优点:安静,文本无声,传递迅速,交流快捷,不会打搅别人。手机铃声往往会把我们激发到一种比较亢奋的状态,这样,当通话的双方要是因为某种理念发生差异,我们就会感觉到手机带来的烦恼,比如一些推销电话的出现我们就不堪其扰。而短信很不一样,“手机短信的根本属性是:它是用文字写就的,也就是说,它的创造和理解来自于我们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和我们倾听声音形象和注视视觉形象的心态都是不同的”[2](P99)。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分裂了人们的时间,将人们的时间进行了“碎片化处理”,而这必然带来阅读的革命,手机相较网络的优势在于它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手机阅读功能的诞生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阅读短信和通话之间不同的愉悦。短信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使我们在享受通话声音的愉悦之外,还能感受阅读短信带来的内视化的愉悦。

手机与网络相比,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网络拥有无限海量的信息,而手机承载的信息量却是有限的,一方面我们需要突破和脱离互联网的空间局限;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海量无限的信息,于是乎手机与网络的联姻就成为一种必然。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手机用户达到62726.5万户[3]。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1月)》:“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4]这样的统计数据确切地告诉我们,以网络、手机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包括文学)正在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可预知的深刻影响。

手机阅读功能的出现,使得手机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工具之一,同时也使手机文学的出现成为可能。但不应忽视的是,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手机文学,不过是互联网和手机的某种功能之一,即是丰富互联网和手机的信息交流功能,满足人们多重审美需要的一种补充手段。手机文学的出现补充丰富了文学的存在表现方式,但手机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却在于其是否能够应用文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修辞的技法来使人们获得阅读此类文学的审美愉悦。

二、分化:网络文学、手机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博弈

网络文学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文学体制,使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文本和文学的接受出现了分化,而手机文学的出现则加剧了这种分化。

文本的分化。在众多媒介的冲击下,文学的文本正从单一的纸质文本向更广阔的范围扩散,文学文本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网络文学的文本存在于网络上,手机文学的文本存在于手机中,手机通过上网和下载等功能,可以实现网络与手机的双重表达。传统的文学类型在网络与手机中被“按键”重组,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网络和手机屏幕中被模糊,网络时代、手机时代的文学文本将文学的消费性和商业化倾向推向极致。“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介,从存在方式到表意体制,从知识谱系到观念形态,对传统的文学实施全方位‘在线手术’,让正统的文学范式遭遇拆解和置换,导致文学不得不面对‘数字化生存’的严峻现实——创作媒介由语言符号向数字符号转变,文本存在方式由‘硬载体’向‘软载体’转变,文学类型出现分化与重组,文学边界日渐模糊,并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传统文学传播的藩篱,实现文学传播方式的革命。”[5]另外,随着3G手机①的普及,手机突破70字节的限制之后,其功能将变得无比强大,手机将成为文学文本新的表现方式。尤其是以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播客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将进一步把手机文学文本推向一种集合多种功能的“超级文本”,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收看电视、欣赏音乐、阅读报章杂志、浏览小说,这种“超级文本”将进一步瓦解传统的文本观念,并综合网络、影视等媒体的优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无时无地不文学”、“无时无地不阅读”。同时,由于手机本身承载量的限制,手机文学的文本将更会向短小精悍、幽默精炼、“陌生化”的方向发展,而像传统文学文本动辄几十万的长篇巨著在手机文学中将不会有生存的空间,长篇的环境描写也将会在手机文学中消失,因为处于移动中的手机阅读会随时受到外在环境的打扰,这些都会影响到手机文学的创作。

作者的分化。当一个手机文学文本在手机中相互传递的时候,每个收到该作品的人都有权力修改这个作品,每个人既是作者,同时又是读者。手机文学时代的作者群体在无限扩大,突破了精英写作而向大众化写作方向发展,手机文学的写手们可以进行随意化的写作,手机文学的作者们完全平等,嬉笑怒骂,信手涂鸦,游戏人生,尤其是作者主体身份的缺失,作家的良知和写作的使命感就会幻化在一种游戏性的符号化表达方式中,文学的审美性被转化成娱乐化的表达,使命与崇高在拇指的按键中被消解,意义与深刻在“滴滴”的短信提示音中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信念。手机文学对作者群体带来的更大的分化则是手机文学签约作者的出现,比如“E拇指”网站上的签约作者有何立伟、刘齐、周晓枫、李西闽、杨莉、林森等,凭借开放的写作和发表平台,作者无须顾忌出版作品的现实障碍,作品的传播途径亦通过网络和手机获得了空前的扩张。签约作者的出现意味着手机文学的创作主体向市场化、商业化妥协,创作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受到了来自商业化的巨大挑战,向市场低头,向商业妥协成为手机文学自产生之初就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

接受者的分化。在网络时代,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变得相当模糊,网络文学和手机文学最大的优点在于接受者能够及时与作者展开互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对文学文本的评论,在天涯论坛里面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后面却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跟帖对该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手机文学的接受者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随时随地对手机文学作品展开评论。在媒介时代,接受的方式由“读”变为“看”,与传统纸质评论不同,媒介时代的接受者更愿意选取更具个性化的方式来填补“空白”,媒介既是他们的接受方式,又是他们的评论方式。更具个性化的手机文学作品将受到接受者的青睐。与此同时,传统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深度模式、心灵诉求、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将进一步受到挑战。

文学与非文学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化。由于受到传送字数的限制,如何界定手机文学作品与非手机文学作品也将受到进一步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讲,经典的文学作品界定方式将得到更新,文学的观念也会在手机文学的冲击下进一步调整。

三、异化:手机阅读与文学的产业化

阅读的异化。阅,《说文解字》注:“具数于门中也”,段玉裁注:“具者,供置也;数者,计也;计者,会也,筭也。”[6](P590)读,《说文解字》注:“诵书也。”[7](P51)段玉裁注:“抽绎其义,薀至于无穷,是之谓读。”[6](P90)阅读合在一起的解释,就是看(书报)并理解其内容。手机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阅读将变成“移动的”阅读,处于移动中的“阅读”毫无疑问不能使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手机上,在公交车、地铁上的阅读需要注意听到站名,以免错过站点给自己带来麻烦。处于移动中的“阅读”还随时受到来自手机本身的打扰,比如一个电话打来可能就会中断阅读,当接听完电话就不能再进入之前的阅读状态了。同时,受手机显示屏幕的限制,手机的阅读将同传统的文学阅读一样,是一种线性的阅读,但与互联网结合,则可以将线性的阅读改变为非线性的阅读。“移动”是手机的优点,不过却成为深度阅读的缺点。正是手机“移动阅读”的特点,必然会使手机文学在创作上倾向于平面化和短小化,不去追求深度模式和崇高的审美,而代之以娱乐化与平面化。这样,现代人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时间本身被切割为各种各样的碎片,手机文学的阅读也必将成为一种“碎片化”的阅读。

文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从第一部手机文学连载作品诞生开始,手机文学就不可避免地同商业化和市场化连接在一起。千夫长说:“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我再声明:作家就是要为市场写作,作品就要当成商品来炒作。对于文学本身而言,手机文学为文学在突围中寻找市场方向和商业定位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8](PP.120-121)千夫长还说:“我要为它做严格的商业规划,叫一鱼八吃,《城外》这本书至少有八种吃法,出书,马上还有一个影画书,找著名的演员来拍,拍完了之后出这样一本书,就是图片,再拍手机电影,我最后可能还要把它写成传统的钱钟书的《围城》这么厚的小说,还要拍成传统的电影和电视,这么运作到最后就不是一个字100块,真是一字千金了。”[9]从千夫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手机文学自诞生之日就同资本和商业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每次“短信阅读”的背后都隐藏着收发短信所付出的信息资费,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移动对手机文学如此热衷的立场了,但这也同时让手机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散发出浓烈的“铜臭味”。“一鱼八吃”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打造手机文学的产业链条,这个链条的起点在手机文学作品本身,然后向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等方向延展,从而将一部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发掘到极致。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手机文学将进一步把文学推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读者需要为目的将改变文学创作的主体性和自由特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作者的写作空间和文学创作的自由会受到相当程度上的挤压。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手机文学作品将向更为纷繁的媒介转移,将会以更多的“化妆后”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充分利用媒介传递信息的本质将成为手机文学作品宣传的重要方式。

随着3G手机的逐步普及和运用,网络与手机的联姻将进一步强化自身所具备的独特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和存在方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网络文学和手机文学未来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它们的发展不会让传统文学消亡,却也会影响到未来的文学史写作。

[收稿日期]2009-07-06

注释:

①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据酷勤网:http://www.kuqin.com/baike/20070805/20.html,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标签:;  ;  ;  ;  

补充、分化与异化:网络文学向手机文学的演进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