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担忧虑、解决困难促进就业--当前就业形势与工会扶助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实践_中国工会论文

分担忧虑、解决困难促进就业--当前就业形势与工会扶助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实践_中国工会论文

分忧解难促就业——当前就业形势与工会协助党政促进就业工作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政论文,就业形势论文,工会论文,促进就业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问题是当前国际性的难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0年在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 人口中,失业人口是1.6亿人,还有7.5亿至9亿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这两项加起来 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的25%至30%。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90年代初以来,在经历 了近10年的经济增长,失业率曾一度降至4%以下,但是自去年以来,失业率逐步攀升, 2001年12月,达到5.8%,这是近来的最高水平。日本的失业率也在5%以上,达到了日本 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欧洲失业率更高,有的国家达到1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职工队伍迅速壮大。但由于我国经济 基础相对薄弱,人口众多,又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国民经济发 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好,不仅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而且与劳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就业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全社 会的重视。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9 %和36%。在未来5至10年内,每年需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 动力,也就是说,在10年时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将达1.5亿到2亿人。 市场导向下的竞争就业已经成为“十五”期间就业岗位配置的基本原则,城乡户口壁垒 已经明显松动,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正在被加快清理。一方面城市劳动力正在不断降 低选择就业岗位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正在努力提高就业技能,提高自 己对就业岗位的竞争能力。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直接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2001年末,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量为730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23940万人。 城镇从业人员中,职工人数为13005万人,比2000年减少462.5万人,全年也呈逐步减少 的趋势。20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681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86万人;城镇登记 失业率为3.6%,比2000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2001年初,全国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 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657.3万人,当年新增下岗职工234.3万人、减少376.2万人 ,增减相抵,2001年末实有下岗职工515.4万人。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 业的人数为226.8万人,比2000年减少133.7万人,再就业率为30.6%,比2000年下降4.8 个百分点。自1998年开始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以来,下岗职工实现 再就业的人数和再就业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再就业率走低反映了城镇就业压力在进 一步加大。2002年,人世因素可能导致城镇增加200万的失业人口,导致失业率增加1个 百分点。另外,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的推进,从2001年下半 年开始,下岗职工出中心的高峰期已经到来。2001年,大约有100万下岗职工协议到期 而未出中心,需要在2002年出中心;预计2002年当年还有170万下岗职工协议到期需要 出中心。由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持续走低,这些人员中的大部分难以实现再就业,不可 避免会加入失业大军的队伍。综合起来,2002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将达到1500万人 。另外,由于我国农产品价高、质低,入世对农业将会产生较大冲击,据专家估计,20 02年,随着部分农产品的进口替代,由此可能减少农村就业机会1000万个以上,农村剩 余劳动力流动到城镇就业的规模会因此而扩大,从而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的压力。

2002年及此后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的一个新特点是,中国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呈 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就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 的重新配置。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在于中国参与对世界范围内 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 远赶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就业岗位正在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二、有利的工作环境

一个下岗职工背后就是一个家庭,闲置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良 影响。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问题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扩大 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从1998年至2000年3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2000万 人,15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01年,我国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600多万。党中 央、国务院充分认识到,积极扩大就业,改善群众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重要体现,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江泽民同志从政治的高度要求抓紧抓好就业工作,他要求搞好一个结合,处理好三个 关系,即:要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关系, 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从去年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到年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工作会 议,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就业工作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面对就业压力, 各地党委政府深入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大局,勇于破解难题,把积极扩大就业作为一项 长期战略任务摆到突出位置来抓。辽宁作为我国典型的重工业基地,曾创造过辉煌的成 就,但从80年代起,渐渐成为全国国企脱困的主战场。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全国第一, 下岗职工人数也是全国第一,沈阳、大连、抚顺、鞍山等工业大城市再就业形势十分严 峻。为解决这个问题,辽宁省决定把就业作为全省的头号工程来抓,今后5年内争取创 造30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上海市积极开展就业援助行动,近 期举办了“4050”项目大型招标咨询活动。“4050”是指年过40的女性和年过50的男性 下岗职工,“4050”项目就是提供给这一群体的创业项目。去年至今,上海已实施了80 0个“4050”项目,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机会。今年,上海继续征集开发“4050”项目, 力争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首批推出的98个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就业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也要看到各级党政组织的努力,看到就业 岗位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政策,为扩 大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社区服务、 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国有企业通过主辅 分离、发展多种经营,破产企业通过带资安置、盘活闲置资产,可以安置部分富余职工 ;政府投资兴办公益性事业,也可以优先安排有困难的下岗职工。以服务业为例,目前 全国社区服务就有1500万个岗位“虚位以待”。从近年各地就业情况看,大力发展劳动 密集型的服务业是今后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国务院近日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 展服务业作为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十五”时期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要在4% 以上,新增从业人员争取达到4500万人。各地在近年来的就业工作中积累起了许多行之 有效的经验,国家又制定了今年力争新增就业800万人的目标。各级工会也在促进就业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下岗失业人员解难。这些,都为进一步做 好扩大就业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工会的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面对就业结构、就业机制的重大变化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 各级工会在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协助党和政府 实施再就业工程,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工会兴办职工培训机构6000个,开办 职业介绍机构4000所;1992年至2001年,工会培训机构累计培训下岗职工达300多万人 次,工会职业介绍机构累计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达200多万人次;至今,工会兴办 职工消费合作社、住宅合作社、互助合作保险机构、解困贸易市场和生产自救基地等职 工劳动福利事业近4万个,吸纳65万人就业;各级工会还积极实施“送温暖”工程,借 助社会各界力量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在协助党和政府促进就业方面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加强对工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作为帮扶特困职工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工会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 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必须解决其就业问题,如果能帮助一个困难职工就业或自谋职 业,就能解决其全家的温饱问题。为此,各级工会普遍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再就业提上首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努力抓出实效。四川省总 工会成立了以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甘道明为组长的解困再就业领导小组(其主要任 务是,统筹直辖市工会促进就业工作、调查研究、源头参与、信息反馈、建立数据库、 加强服务指导),各市(地、州)、县(区、市)及基层企业也相应成立了解困再就业领导 小组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全省形成了四级组织网络。同时,还结合四川 省的实际相继成立了“四川省总工会下岗职工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四川省总工会下 岗职工农业开发指导服务站”,部分市、州、产业工会相应建立了社区就业服务、农业 开发服务的二级组织,形成了以市级站为龙头,以县级站为枢纽,企业和社区相结合的 立体服务网络体系。上海市总工会则成立了以市总工会主席为组长、分管副主席为副组 长的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工会促进再就业的工作。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几年来,市总工会提出了全市各级工会每年直接帮助2万名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目标,并将工作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局(产业)、基层工会,进 行目标考核,形成了工会上下齐心协力抓再就业的良好氛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 近年来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具体措施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二)重视源头参与,监督促进就业政策的落实

积极参与有关就业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检查,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营造宽松环境。 在对涉及下岗职工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级工会积极向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 映情况,提出对策和政策建议。全国总工会每年都开展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情况 的专题调查,并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报送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 施、建议,使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全总每年都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联 手对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各地、各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也都积极进行了调研和源头参与工作。辽宁省总工 会在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关于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存在问题及建 议》、《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调查》、《下岗职工出“中心”情况调查》 等调查报告,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反映下岗职工的情况和呼声,提出工会的意见、建议 ,同时还参与了《辽宁省促进就业政策》的制定。青海省各级工会积极参与再就业政策 、法规的制定,并注重监督和规范职工下岗程序,使企业下岗分流工作有序进行,保障 了职工的就业权利。各级铁路工会主动参与企业有关职工下岗待遇的制定,督促企业按 照国家有关政策制订下岗分流方案,坚持分流方案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并监督企业落 实有关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几年来,各级工会还通过多种方式及途径,为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在湖北省各级工会的大力推动下,该省已有近60个市(县、区)政府部门出台了特困职 工优惠证制度,持证职工达6万多人。持证职工在就业培训、房租水电、粮油供应、看 病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费用减免优惠,从事个体经营时,在办证、场地、治安、 卫生、纳税等方面享受税费减免待遇。各级工会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对下岗劳动模范予 以了特别关注,积极为他们争取优惠政策。如武汉市总工会争取政府建立了劳模创业基 金,举办劳模再就业推介会,去年以来,共扶持150多名下岗劳模实现了再就业。

(三)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搞好“一条龙”服务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为下岗、失业职工实现转岗和再就业创造条件。各级工会充 分利用自己所属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学校、再就业培训基地等阵地,以劳动力 市场需求和职工需要为导向,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教育结构,充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的 内容,加大再就业培训的比重。山东省各级工会充分利用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学校等 工会宣教阵地的作用,创办各类培训基地652个,逐步形成了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结 业发证、推荐上岗的“一条龙”培训就业服务体系。1998年以来,全省各级工会每年培 训职工都在12万人以上,先后帮助26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各级职工技 协组织为下岗的困难职工举办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免费培训班,仅广东省1999年就免费 培训了2.5万人,其中5300人实现了再就业。成都市总工会根据全市约有65.29%的家庭 需要各类家政服务的市场调查结果,成立了家庭服务员培训站,对1369名下岗、失业人 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经培训多数学员获得了市劳动局颁发的培训合格证,学员就业率达 95.2%,该培训站在社会上享有很好的声誉,现已与十多个居民社区建立了固定的供求 关系。

建立就业咨询和职介机构。利用工会组织网络健全、信息丰富的优势,各地工会积极 兴办职业介绍机构和开展各种就业咨询活动,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沟通信息,主动为下岗 、失业人员求职当“红娘”,成为政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的重要补充。目前,许多省市 已经在区、工业局以及一些街道、大型企业建立了工会系统的三级职业介绍网络。1998 年,四川省总工会出资100多万元帮助各市、州工会建立职业介绍所,目前,该省工会 系统有职介机构53个,几年来,各级工会职介所在开展日常的职介活动的同时,还通过 再就业招聘求职会等形式为用工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双向选择牵线搭桥。去年,仅成 都市总工会就组织现场招聘会近50场,进场用人单位6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进场求职者达万余人次,实现再就业1400余人。北京市总工会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与公 益性就业组织、劳务派遣组织、社区就业实体、家政服务公司相结合,使10万多下岗职 工有了二次创业的机会。近年来,重庆市各级工会举办下岗职工招聘大会30多场,使上 万名下岗职工找到了新的岗位。湖北省各级工会创办职介机构212个,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帮助2.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其中武汉市总职介所每年都举办2~3次大规 模“再就业赶集会”,已介绍7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广大工会干部为下岗职 工再就业四处奔波,全国劳模、全国模范工会干部潘兰英是黄石市某停产企业的一名“ 留守工会主席”,她不计报酬,5年来记下了700多个求助求职电话,走访了解情况44户 职工家庭,跑了100多家用人单位,帮助17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上海建材(集团) 总公司工会副主席赵春萍兼任建材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后,尽心竭力为下岗职工再就业 铺路架桥,在她的领导下,近3年来,该中心与10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关系,累 计托管下岗职工16707人,除三家市属在外省的企业,公司下岗职工全部得到了分流和 安置。

(四)开辟多种渠道和途径,直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许多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难需要帮助,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竞争力弱, 需要培训,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想生产自救需要扶持,为此,各级工会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给予支持,将下岗职工“扶上马,送一程”。上海市总工会设立了再就 业救助基金200万元,目前上海市各级工会筹集的“再就业创业基金”已超过2000余万 元,以贴息的形式对300多家生产自救组织予以资助,直接扶助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 ;全市由工会扶持创办的生产自救再就业组织达1500家,吸纳下岗职工1.7万人。自199 5年以来,上海市各级工会先后帮助25万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河南 省总工会在实施送温暖工程中,实行重点帮扶推动就业,1999年初制定下发了《河南省 工会小额借款实施办法》,规定了小额借款募集、使用及借、还款要求等,明确提出了 3年实施小额借款帮扶困难职工的目标。继而全省各级工会采取小额借款的形式进行了 “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型送温暖为谋就业送温暖”的有益尝试。以2001年为例, 省总投入50万元,带动全省各级工会实现帮困资金累计达到1800万元,帮扶下岗困难职 工7500人。目前,河南全省累计借出资金2600万元,帮扶职工16500多人,使70%的下岗 特困职工基本摆脱困境,有的还成为当地脱困致富的带头人。辽宁省各级工会为安置下 岗职工创建扶贫市场579个,为下岗职工提供摊位7081个,安置下岗职工1.6万人,凡是 进入创业市场经营的下岗职工均享受减免税费等优惠待遇。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工会积 极兴办各种经济实体134个,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及困难职工家属4000多人,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此外,各地工会、各产业工会还依靠科技兴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各 级工会大力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 少职工下岗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工会职工技协通过对亏困企业进行技术帮扶,使一些 企业扭亏为盈,稳定了这些企业职工的工作岗位。一些地方的职工技协发挥自身优势, 创办了一批高新技术实体,直接安排和吸纳了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五)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河北省总工会于1999年初开始在全省县以上工会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再 就业培训中心、一个职业介绍所、一个生产自救基地。全省各级工会积极争取党政领导 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3年来,全省县以上工会和地方财政共计投入4766.33万元用于 “三个一工程”建设。至去年底,全省县以上工会已建成职业介绍所162个,累计介绍 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78231名;建成再就业培训中心144个,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失 业人员11.6万余名;建成生产自救基地179个,累计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34657名。 陕西省总工会开展的与困难职工交朋友活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这一活 动扩展为全省科级以上干部普遍参加的“交友帮扶”活动。铜川市王益区工商局73名干 部对口帮扶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为他们出点子,指路子,解 决实际困难。帮扶活动开展一年来,全省共帮助15627人生产自救,帮助8018人实现再 就业。黑龙江省总工会开展的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 支持,全省共筹集扶贫解困资金1.2亿元,截至2001年6月末,全省参加扶贫工作的干部 达80149人,结帮扶对子78169人,投入帮扶资金4211万元,已帮助特困职工上生产项目 33.9万多项,这些项目体现了投资少、见效快、可持续发展、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起到 了“输血”与“造血”相辅相成的作用,把送“温暖”与送“岗位”结合了起来,目前 部分下岗职工已通过就业实现了脱贫。

(六)联合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就业

2000年,四川省总工会与省工商联共同审定、命名了100家民营企业为“再就业基地” ;与省教委联合命名了91家学校为“再就业培训基地”;与省农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 厅、省农业厅联合命名了“下岗职工农业开发示范围”45个;命名“下岗职工社区服务 示范点”18个;与有关部门联合召开项目洽谈会,帮助下岗职工从事农业开发。通过这 些形式和途径,广泛联合和借助社会力量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湖北省各 级工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联办、协办了职工解困贸易市场162个, 安排了17874名下岗职工进场经营;省总和省委组织部每年分别从会费和党费中各拿出1 00万元,联合实施“帮扶下岗职工和党员计划”,3年来开辟帮扶项目近200个,安置下 岗职工1500多人。沈阳市总工会与市工商局联手开展连心桥活动,由工商局提供就业岗 位,工会负责推荐下岗职工。目前,已在各类市场、私营企业中建立安置基地44个,在 私营企业、较大的个体户中建立再就业安置点434个,组织个体户与下岗职工结成帮扶 对子11912个,帮助41523名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上海市总工会注意树立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的优秀企业家典型,宣传国有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成功经验,先后推出了菊花公司、仪电电子仪表分公司等 一大批以国企自身发展有效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先进典型,推出了电缆厂、汽车工 业总公司等一大批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抵御市场就业风险能力的先进典型,推 出了以电表二厂、十钢公司等一大批提倡“多一份订单,多一个岗位”、“多元经营、 开发岗位”的先进典型,为职工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地工会为下岗、失业职 工再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帮助下岗、失业职工。江苏、甘肃 、四川、上海等省市工会,分别与新闻单位联合开办了“再就业之窗”、“一技之长” 、“一证在手”、“再就业热线”、“就业指南”等栏目。苏州市职工技协与《苏州日 报·大市场》周刊及苏州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热线”联系,凡 职工技协举办的大型招聘、培训、宣传活动,均由《苏州日报》发布就业指南预告消息 ,电视台也在当晚播出新闻消息,广播电台次日作采访跟踪报导,形成广播、电视、报 纸等多种媒体一起上,吸引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形成整个社会都 来关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八)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重新就业

为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各地工会、各产业工会采取形势报告会、再就业座谈会等 多种方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调整心态,了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认清改革形势,转变 就业观念,克服自卑、埋怨心理,树立竞争择业意识,增强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坚 定再就业、再创业的信心。其中最生动也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先行致富的下岗职工“现身 说法”。武汉市选树的再就业明星佳萍原是武汉国棉三厂的一名女工,她从街头擦皮鞋 开始创业,已发展成了武汉翰皇一圆擦鞋有限公司,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发展了513 家连锁分店,安置下岗职工3000多人。这个鲜活的再就业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带动了大批下岗职工改变了择业观念,走上了再就业之路。辽宁省总工会几年来 大力宣传、选树、表彰再就业先进典型,与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配合录制了反映下 岗职工艰苦创业先进事迹的专题录像片,这些下岗职工二次创业的感人经历有效地振奋 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创业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树立起新 的就业观念。

四、继续努力的方向

面对入世、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全力协助党和政府促进就 业,努力保障广大职工的就业权益,已成为各级工会组织的当务之急。总结多年来工会 在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推动就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促进就业工作,各 级工会应做出新的努力。

第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的工作态度,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责任重于泰 山。工会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其首要的内容就是维护职工劳动就 业的权益,因为职工只有正常就业,才能保证基本生活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几年 来各地工会促进就业的实践表明,工会组织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职工深厚的感情,把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 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为这项工作取 得实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坚实的经济支持。同时,广大工会干部还应以积极进取的 工作态度和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就业工作,使有限的“投入”能够得到更丰 厚的“产出”,进而“多、快、好、省”地促进就业。

第二,加强源头参与,疏通渠道,为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行积极的就业 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主动协助党和政府完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 门路,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是工会应尽的义务。在新的形势下,强化 工会在维护职工劳动权益方面的源头参与力度,既有法律、政策依据,也是党和政府对 工会组织的要求,更是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实践经验也有力地证明,加强工会的源头 参与和与有关行政部门的沟通,是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劳动权利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 工会协助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为此,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 等问题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学习和熟悉国际劳工公约有关就 业方面的规定,研究和掌握有关就业的理论和法律、政策,不断提高源头参与的能力和 水平。

第三,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优势,采取各种途径广开就业门路。广泛借助社会各 界的力量,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联手促进就业,是几年来各级工会摸索出 的一条成功的经验。众人拾柴火焰高。促进职工就业,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 持。工会要发扬广泛联系、善于借力的特长,继续加强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协作, 在工商、税收、场地等方面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争取更为有力的条件,在社 会文化、舆论宣传等方面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营造更为宽松、良好的环境。

第四,提高职工素质,转变择业观念,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创造条件。经济结构 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许多职工单一的、落后的工作技能已不能适应产业 升级后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了缓解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性之间的矛盾 ,扭转高技术岗位人员总量供应不足、就业结构失衡、有些岗位人满为患而有些岗位没 人能干的局面,各级工会一定要把提高职工素质、转变职工就业观念作为第一要务。要 继续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变择业观念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增强培训的针 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强化对职工进行创业、新兴产业和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以解 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职工转变在就业方面“等、靠、要”的依赖思 想,“花钱买岗位,不如花钱转观念”,要下功夫帮助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自主择 业观念,在关心、帮助的同时,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走竞争择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之路。

第五,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减少下岗、失业奠定基础。经济发展是 拉动就业的根本力量。广大职工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工会要通过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等 各项维权机制,保障职工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通过履行自身的各项职能,保 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通过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等途径 ,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促进企业发展上来,从而为保障就业创造必要条 件。

第六,发挥工会优势,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牵线搭桥与创造就业机会并重。发挥工会 的作用促进就业,既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有益经验,也是我国工会的光荣传统。问题是 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手段,进一步完善工会的就业服务体系。各级 工会要不断夯实政策参与、源头维护的基础,健全职业咨询、职业介绍和服务的网络, 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的质量,办好和发展工会各项职工劳福事业,完善帮扶、救助下 岗职工、失业人员和保障其生活的措施,进而充分发挥出工会在协助党和政府促进就业 中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分担忧虑、解决困难促进就业--当前就业形势与工会扶助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实践_中国工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