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湾钢铁工业的发展_中钢集团论文

浅谈台湾钢铁工业的发展_中钢集团论文

台湾钢铁业发展概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略论文,台湾论文,钢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推动海峡两岸钢铁工业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本文试图对台湾方面钢铁企业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供有关部门、企业和读者参考。

一、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

台湾缺乏天然资源,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1977年以前,仅有一些小规模企业,钢铁产量才100多万吨。

1974年至今,世界正处于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换时期。台湾抓住这一时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交通、港口、核能发电、钢铁、造船、石化等基础设施等重化工业。从1974年1月到1979年建成台湾中国钢铁公司(以下简称中钢),总投资52.82亿美元。中钢是台湾钢铁工业的最大生产商,世界20大钢铁公司之一,台湾的铁、钢、钢材70%是由中钢生产的,其钢铁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台湾已有钢铁企业378家。台湾的粗钢产量从1979年的300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198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其中转炉钢和电炉钢平均增长率均为11%左右,钢产量排在世界第15位,连铸比已达98.5%。

二、根据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台湾在进行产业结构转换的同时,狠抓产品结构的调整。早期台湾钢材品种多以线材、型材为主,直到中钢的板材厂、冷轧厂相继投入生产后,板材的比率才大幅度提高,从1979年的16%左右提高到1993年的43%。现在台湾板材产品有冷、热、轧板卷、带、镀锌钢板、镀锡板等;型材有钢轨、钢筋、棒材、线材、角钢、钢管、电阻焊管、方形管等;还有不锈钢产品。

三、发展钢铁,推动相关行业

中钢的产品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内销产品用于造船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线材加工及手工工具等行业,这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产量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钢不断调整内外销的比重,由1980年钢材外销总量占总销售量的19.9%下降到1992年的15.85%。

钢铁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的加工业。如世界99%的阳伞伞杆产自台湾,吊扇、小马达和自行车等也名列世界前茅。

钢铁业的发展推动了进出口贸易。台湾钢铁净进口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台湾钢铁业除具有钢铁工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建厂周期长、相关产业影响大,以及结构性世界不景气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如环保、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原材料、能源、公共设施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台湾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

1.结合钢铁业的生活、科技、公共设施、专用码头与培训机构,解决环保治理、土地供给、交通运输、科研等资金使用的策略。

2.制定整体国土和专业区规划的土地策略。

3.采取相关企业联合采购,进行原材料存货进货的控制,以稳定料源的策略。

4.针对限水限电影响钢铁生产,修改电业法,解决能源使用的策略。

5.朝着附加值高的产品调整产品结构的策略。台湾轨道车辆工业、能源工业、钢铁与设备制造业、环保工业及航天工业等重点发展产业,所需关键零部件自给率的计划目标将要在5年内达到50%,10年内达到80%,其中特殊钢制品将占50%以上。

6.中钢为适应海内外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经营策略。(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2)发展相关产业,生产各种工业材料(不仅仅是钢材),向多角化经营迈进。(3)寻找海外投资合作机会,进行国际化经营。(4)为了提高海外竞争力,中钢制定为了期5年的“标杆计划”,在钢材质量及生产管理上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5)中钢在体制上也将推行国营企业民营化的政策。

四、加快步伐,攀登新台阶

随着台湾经济发展,钢铁生产与需求均快速增长,但供给仍嫌不足。1994年到2001年的8年时间里,台湾打算投入超过110亿美元的资金,提高普通钢和特殊钢的产量。中钢已于1993年9月动工,约花费25.55亿美元建设年产粗钢240万吨、容积340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还有配套炼钢转炉和热轧机,预定1997年完工,到那时中钢的粗钢产量将从目前的565万吨增至800万吨,热轧产品年产能力将增加213.8万吨。东和、建顺、中钢结构14家钢铁厂商已决定,在5年内投资12亿美元生产型钢、不锈钢、粉末冶金、镀锌钢线等10余项钢铁产品。高雄的烨隆集团是台湾最大的私营钢铁公司,规模仅次于中钢,年销售额约10.2亿美元。现已提出申请,利用民间资本45.7亿美元,建年产粗钢750万吨的综合钢厂,建3座容积3500~3600立方米的高炉。安锋钢铁集团也计划建设年产500万吨的钢铁厂。其他企业的改造,如电炉、薄板连铸、热轧、冷轧等计划也都在进行中。

如果上述计划能够实施,90年代末台湾钢铁业设备能力将大幅度提高,粗钢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钢铁自给率可达70%,将缓和钢铁的需求。

近年来,台湾部分钢铁加工工业在产业外移及海峡两岸经贸的开放潮流下,赴东南亚及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投资。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大陆投资设厂已初具规模的产业有:钢管、钢材裁剪、集装箱、自行车、制伞、焊材、手工具、螺丝螺帽、拔丝、电工器材、家具五金等。中钢董事会不久前已批准和有关厂商投资1000万美元在中南美洲的巴拉圭建立合营的合金厂。中钢也和印尼卡拉卡多钢铁厂签订草约,将协助对方改善生产流程及产品管理制度。

总之,台湾钢铁工业发展条件尚好:1.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规模。中钢人均年产钢720吨,仅次于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和日本神户钢铁公司,名列世界第三。2.台湾资金雄厚,有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有高达35%左右的储蓄率,并实现了股票上市。3.有较高而普及的教育水准和良好的技术基础,在拆船业、电子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占有一定的优势。4.有较完备的基本设备。近年来,台从国外引进多套先进轧机设备。5.在进出口中具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

目前,台湾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虽保持着一定势头,但速度较前缓慢,波动次数更趋频繁,一些结构性失调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日益高涨,以出口为导向、以美日为主要市场的台湾经济不能不首当其冲。二是竞争对手。现在不仅韩国与台湾强烈竞争,而且南美、东南亚等许多后进国家或地区发展与台湾类似的加工出口工业,对台湾构成了潜在威胁。三是大陆。外国资金及技术强烈吸引着大陆市场,从而对台湾不利。四是来自台湾岛内。现资源有限,投资不足,技术薄弱,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加入关贸总协定之后的市场开放等问题,也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

标签:;  ;  

浅谈台湾钢铁工业的发展_中钢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