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阳朔县枫林小学 黎少宁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阅读习惯。基于此,文中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习惯;养成对策
自古以来,语文都是教育教学中的主科,是一门内涵深厚且历史悠久的学科,掌握好语文知识并非短时间就可完成,而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持续地努力与坚持。小学生正处在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期,语文教学的开展旨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指引与鼓励小学生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是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方式[1]。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有必要,其养成对策如下。
一、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要想令小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去阅读,就必须让他们懂得阅读的关键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首先,老师可通过自身有次序和条理的讲解将阅读的关键意义向学生陈述出来,使他们从思想上意识到阅读是多么地重要,进而开始关注阅读。其次,小学语文老师可事先搜集出能够突出阅读作用的古诗词或优美段落,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诵,并将其摘抄到黑板上供小学生欣赏与感悟,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该种形式不但令小学生懂得了阅读的关键意义,还能够使其学习一些课外拓展的诗词与佳句,有利于扩宽其视野。最后,小学语文老师应为学生们引荐些适宜的读物供其阅读,因小学生在汉字的掌握上是有限的,而且他们多喜欢五颜六色的场景,故老师可选择那些带有插画、彩色的读物,且要适宜该阶段孩子阅读,又可以起到增加孩子知识面与懂得阅读作用的意义,唯有这种书籍才是对小学生有利的。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也会更加规律,他们可通过自己亲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与重要性,对其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氛围,令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意识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科技力量不断进步,先进且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不断削弱着大家对阅读的耐性,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纸质读物的人越来越少,大家似乎更倾向于对新兴传播媒介的喜爱,学生也是如此。家庭里,父母没事就刷手机、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几乎没有为阅读书籍留下时间;学校里,老师在教学中参考的唯有教材和对应的辅导书,而很少去阅读其余有用的资料或书籍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此环境氛围下,小学生很难养成主动阅读的意识与习惯,故家长与老师均应为学生创设氛围,令其意识到要主动阅读。在学校,老师可在教室里专门留下位置作为图书阅览角,主要放置一些适宜学生的课外读物、报刊杂志、寓言漫画、优秀作文选、名著等,该阅览角书籍多样,且难度适宜,便于令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阅读的意识。此外,语文老师自身还应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除了教材与辅导书外,经常找些课外的利于教学的书籍拿来阅读与参考,树立阅读的榜样为班级学生,利于增强其阅读意识。在家庭,父母也应注意到锻炼学生阅读意识的重要性,需从自身做起,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定期和孩子一起探讨所读的内容,为孩子选购适宜他们的书籍,使其在家依然可以更好地阅读。
三、通过有效的活动,令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往往会因年龄的限制,过于好玩、自我约束力不强,主动去阅读的耐性几乎没有,若语文老师严格要求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故通过有效的活动,令学生养成积极的阅读兴趣很有必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学生自己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读书,勇于探索,慢慢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2]。而鉴于小学生的爱好特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利于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语文老师可组织“我阅读 我聪明”的阅读活动,要求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在课外读过的有意义的文章或段落分享给班里其余学生,一周由一位学生到台上展示,通过诵读的形式陈述出来。分享的内容学生自己决定,只要是健康积极,其余学生未曾读过即可。该活动是集体性活动,班里学生均有机会参加,如此不但可拓宽学生的见识,还可通过对文章的诵读更好地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致。
四、依据不同学生的特征,对其提出对应的阅读要求
因小学生自我约束力是非常有限的,要想让他们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仅仅有阅读意识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而内力的存在有时要结合外力的支配才会收获更加理想的效果,故语文老师应依据不同学生的特征,对其提出对应的阅读要求。首先,在阅读的时间上,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要求他们一天读书10min左右;而高年级学生稍微可将时间加长些,但要适度,要在学生可以顺利完成的能力范围内,才会起到最初的效果。其次,在阅读的内容上,可要求低年级学生读一些图画式或带有拼音简单易懂的读物,通过阅读只要懂得其中的主旨即可;高年级学生需读稍微有点难度的文章,且读过后要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等。其实,该种方式下,安排任务并非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真正去读,老师可随时对学生当天的任务完成状况实施检测,督促其更好地完成阅读要求,如此对于其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极为有利。
五、适当引导,令学生养成阅读中独立性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阅读应建立在独立性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读书,不去思考其中的内容[3]。故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适当给予引导,令学生养成阅读中独立性思考的习惯。思考是阅读的根本,思考的根源在于疑惑,有了疑惑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所以说,该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指引学生去提问,勇于提出自己的不解,有了不懂的地方,才会更好地思考,想要去探索其中的答案。例如,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提问,因题目本就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能够对全文形成概况,对题目产生疑惑,带着这些疑惑通读全文,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内容主旨。此外,还可从文章的关键段落或词语提问,逐渐深入研究,也是更好地突破文章的内容等。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可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可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老师和家长应给予高度关注,为学生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营造更好的环境,采取适宜的方式推动其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翟元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6,(03):254.
[2]李慧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5):157-158.
[3]张馥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J].现代交际,2014,(06):141.
论文作者:黎少宁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小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语文老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