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论文_张玲华,张敏,邓云珍

小儿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论文_张玲华,张敏,邓云珍

张玲华 张敏 邓云珍

云南河口县人民医院儿科 云南河口 661300

【摘 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该组患者主要采用抗病毒及药物治疗,观察该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该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如下:痊愈21例,占58.33%,有效15例,占41.67%,总有效达100%,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包括脑膜炎及心肌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同时需加强小儿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提升其免疫力。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41-01

小儿手足口病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主要是由A16型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可引起包括手、足、口等多个部位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疱疹及丘疹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心、脑、肺等多种重要器官,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但目前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治疗,本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3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所取的咽试纸和肛试纸均送往红河州疾控中心确诊,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精神萎靡、厌食等,且在足部及臀部出现疱疹或斑丘疹等,且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该组患儿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在1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0.2)岁,病程在5至26天之间,平均病程为(16.7±3.5)天。

1.2实验室检查

对全部患儿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X线片、心肌酶谱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常规检查,其中8例患儿的血白细胞数水平正常,10例患儿的血白细胞数水平偏低,7例患儿的血白细胞数水平升高。

1.3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给予住院治疗,并对其进行消毒及隔离处理,同时嘱患儿多注意休息,并嘱患儿多饮水多进食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在患儿发病早期为其行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和炎虎宁注射液治疗,对于伴有发热的患儿给予清热泻火药物如清开灵等药物治疗,同时为患儿补充维生素B及维生素C[2]。对于伴有细菌感染的患儿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而对于心肌酶谱检查结果异常的患儿应同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治疗对于口腔内疱疹较多的患儿则需给予生理盐水和康复新液做口腔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疗效评价标准

将患儿经过治疗48h后体温及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且未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评为痊愈;将患者经过治疗72h后体温基本恢复症状,疱疹及溃疡等病变仍少量存在于患儿体表评为有效;将患者经过治疗4日后体温及生命体征仍未恢复正常,且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疱疹及溃疡等病变仍存在于患儿体表,以口腔内最为多见,表现为病情恶化评为无效,以痊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

2结果

全部患儿经过治疗3日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包括体表疱疹、丘疹及溃疡等,发热患儿于治疗后2日后恢复至正常,同时有食欲明显好转迹象,在治疗4至日后患儿的体表丘疹及水疱症状基本消失且未留有色素疤痕,在治疗7至10日后患儿的口腔溃疡症状明显减退。该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如下:痊愈21例,占58.33%,有效15例,占41.67%,总有效达100%,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包括脑膜炎及心肌炎等并发症。

3讨论

据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集中在1至6岁之间,此时期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其身体各组织器官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外界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且极度受到感染性疾病的影响[3]。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由于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作为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在人群中传播速度角度,且具有多条传染途径[4]。一旦小儿被传染则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内出现疱疹、溃疡,同时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患儿的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导致其死亡。因此,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及时的隔离与治疗,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由于小儿手足口病集中发病于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度较大的区域,且以5岁以下的患儿作为主要诱发人群,对于此类疾病的预防需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主要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与控制:⑴保持小儿所处环境通风正常,干净整洁,并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⑵家长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洗手;⑶避免或减少小儿频繁进入到人群较为密集的区域,同时给予保证小儿饮食营养均衡,提升自身免疫力;⑷当小儿出现发热、精神萎靡、体表疱疹或溃疡等症状时,需及时来院检查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愈措施。

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药物作为首选,研究结果显示,全部患儿经过治疗3日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包括体表疱疹、丘疹及溃疡等,发热患儿于治疗后2日后恢复至正常,同时有食欲明显好转迹象,在治疗4至日后患儿的体表丘疹及水疱症状基本消失且未留有色素疤痕,在治疗7至10日后患儿的口腔溃疡症状明显减退。该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达100%,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包括脑膜炎及心肌炎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且该病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威胁较大,这就需要临床工作者对于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早期的临床诊治,同时在治疗期间对患儿病情变化情况给予密切的观察,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口病患儿的治愈率,降低该病的致死率。

参考文献:

[1]周莉.小儿手足口病 300 例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1325-1326.

[2]]第雪琴.小儿手足口病 128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1114-1115.

[3]龚慧欣.554 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1):1105-1106.

[4]楼文姬.手足口病 278 例临床诊治分析[J].医护论坛,2010,17(26):1539-1540.

论文作者:张玲华,张敏,邓云珍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6

标签:;  ;  ;  ;  ;  ;  ;  ;  

小儿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论文_张玲华,张敏,邓云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