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_城市化水平论文

适度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_城市化水平论文

适度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价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度,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内容:一是由于采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二是随产值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三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形成“聚集效应”。由此可见,工业化与城市化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大大低于同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2.4%上升为17.9%(注:《中国统计年鉴》(1999),以下统计数字除另标明出处外,均引自此书。),提高了5.5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则由17.6 %上升到44.3%,提高了26.7个百分点,后者是前者的1.7 倍。 1982 年到199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同期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后者略快于前者。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0.4%,远低于同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50%—70%的水平。过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此,必须加快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这对于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适度城市化有利于扩大内需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和对城市的福利倾斜政策,造成了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别,而过低的城市化水平又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农村受小生产方式和自给性消费比重过大的双重制约,决定了农村的消费与投资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和低层次循环,扩大内需的政策在农村收效甚微。城市和农村互为消费,不可分割。人们过多地考虑到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低对扩大城市工业品需求有不利影响,较少考虑到来农业商品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城镇,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反过来影响农民收入,加剧了对工业品需求的不足。因此,忽视了农村,从城市本位来谈消费不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低下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农业生产率不高则是农民收入不高的根源。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无非有二条:一是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发展高效农业。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建立高效农业的前提。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村自给性组织制度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才能有效扩大内需。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实证分析。

我国非农民居民和农民的消费水平比值,1978年为2.93,1985年下降为2.31,1990年上升为2.95,到1995年继续上升到3.39,1998年略降为3.27,大部分时间在3倍左右。1998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6182元,农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895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2972元,如果按照目前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45%的标准,在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将是3824元,比现有水平提高28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增加消费额852元,按全国人口12.48亿计算将增加1 万亿元以上的居民消费支出。1998年我国GDP为79395亿元,居民消费总额为36921亿元, 居民消费乘数为2.15,由此拉动的GDP增长额将在2万亿元以上。实际上,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可以普遍提高,GDP可能增长的幅度会高于静态计算的结果。

二、适度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就业机会

首先,适度的城市化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城市由于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活条件、雄厚的文化积淀,发达的教育科技和显著的聚集经济效益等优势,一方面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因此,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人才中心。总体而,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大高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增加全社会的人才数量,而人才数量的增加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发挥人才的带动和波及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其次,适度的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目前我国过低的城市化水平,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狭窄,曾经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巨大贡献的乡镇企业,由于先天不足,近年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998年比1996年减少971万人, 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被迫滞留于农业部门和农村。过低的城市化水平也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劳动者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可能担心会增加城市就业压力,造成城市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这种状况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曾经出现过,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城市化的超前发展,在于其城市化进度超过了工业化的进度,因此我们强调我国的城市化是适度的城市化,而不是高度的和快速的城市化。我们认为,适度的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不会加剧城市就业矛盾。理由在于:(1 )我国的适度城市化是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客观上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二、三产业的理想发展环境在城市,随着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城市就业岗位。同时,随着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要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相应提高,为进一步的工业化提供条件,这就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讲适度城市化就是要尊重城市化的自然过程,任何人为地拔高或限制城市化进程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2 )城市化使人口集中,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将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3 )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是相当可观的。因此适当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增加全社会的就业岗位,也可以增加城市就业岗位。1978—199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0.4%,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0.74倍,城镇从业人员增长1.17倍,乡村从业人员增长0.6倍, 城镇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比乡村从业人员增长速度高出近一倍。这也说明我国城市增加就业的空间还是有的。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存在3%的失业率属于正常现象,至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有资料显示,现在我国有650 万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同时也有1100万个社区岗位空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主要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克服依赖思想,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三、适度城市化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实质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间实现了优化配置,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大工业生产与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以工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城市收入水平大大高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农村收入水平,形成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别。同时,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差异,城市消费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远远高于农村。生产和消费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弱小的消费能力之间的冲突,这就是近年来我国产业供给相对过剩和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之所以说是相对过剩,是因为以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为代表的主流家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还很低,还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而需求的不足具有绝对性,前面所说的城市人不要和农村人不买,都具有一定的刚性。要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的进程,就必须改变工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别,按照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问题,解决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走就地非农化的道路;二是实行农业剩余人口城市化,走异地非农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和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就地非农化的做法,尽管是在城乡隔离制度下的无奈选择,到1998年,我国的乡镇企业仍然吸收了1.2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客观地讲,二、三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还是在城市,城市具有农村无法比拟的环境条件,虽然日益便利的交通、通讯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位不利,但仍然不能改变乡镇企业先天不足的劣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加入WTO的挑战,乡镇企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这一点从以下对比可以看出:1998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减少971万人,下降7.2%,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减少841万人,乡村企业利税总额减少328亿元,下降9.4%。因此, 今后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主要依靠走城市化道路。1998 年, 我国GDP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8.4%、48.7%和32.9%,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9.8%、23.5%和26.7%,如果我们能在2010年使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市人口达到6.3 亿(注:李善同:《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前景瞻望》,《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 日。),乡村人口为7.7亿。则按照目前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56 %计算的201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7.85亿人,按目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人口40%,可以推算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3.12亿人,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8%,比目前下降1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致在28%和32%左右,这样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之间的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工业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提供空间。如果按照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8%,依据同样的方法可以推算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又可以下降10个百分点,在30%左右。到那时,可以说我国基本完成了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二元结构矛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基本得以消除,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也才能最终完成。

标签:;  ;  ;  ;  ;  

适度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