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在寒湿型颈椎病“冬病夏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张晓闻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冬病夏治”风寒湿痹型颈椎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已经确诊的40例风寒湿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推拿、理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外用扶他林软膏或关节止痛膏;治疗组除推拿、理疗外,与夏三伏中外用中药穴位贴敷膏治疗。结果: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总有效率为8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42)。结论: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寒湿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寒湿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327-02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周围的重要组织,如颈神经、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出现的一系列血管、神经、脊髓及软组织受损的全身性综合征。在中医辩证分型中寒湿型颈椎病为其常见的一种证型。临床则表现为初始肩、颈部疼痛或窜痛至上肢,痛无固定,局部肌肉僵硬拘紧。其发病机制为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易为外邪所侵袭。然既病之后,正气不足,邪之所凑,风寒之邪逐渐深入,留连于颈项筋骨血脉,局部静脉气血淤滞不通,经久积累,会导致气血失和,脉胳不通,累及肝肾督脉,则病根深入,缠绵难愈。目前对本病的西医治疗取得的效果有限。我科采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风寒湿痹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9月于我院推拿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X线摄片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生理弧度消失,椎间隙变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关于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以肩颈疼痛初期,局部肌肉拘紧,或窜痛至上肢,痛处无固定;X线检查以颈椎生理屈度变直,生理弧度消失,椎间隙变窄为主。

1.2.2排除标准 排除不能坚持治疗或改用其他治疗的病例;其他证型的颈椎病,或颈椎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血管病及精神病患者,月经期或妊娠、哺乳期妇女不列入观察范围。

1.3 方法

1.3.1治疗方法 按自然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具体为传统中医推拿、针灸、拔罐,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塞来昔布(西乐葆),外用扶他林软膏或关节止痛膏,并配合微波、中频电治疗、激光等仪器理疗。治疗组在完成推拿、针灸、理疗的治疗基础上采用在相应穴位上外贴中药穴位贴敷。贴敷药物主方为细辛200g、麻黄200g、羌活240g、徐长卿240g、丁香200g、肉桂200g、干姜120g、生川乌240g、白芷240g等。将药物粉剂用白凡士林调成干稠膏状,制成直径0.8cm左右药丸,置于5cm×5cm的医用脱敏胶布中心,外贴于相应穴位。敷贴穴位取颈夹脊(取2个)、大椎、肩井、曲峘、秉风、天宗、肾俞。从夏至开始,一周贴敷1次,至末伏止。

1.3.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颈肩痛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颈肩痛症状基本消失,可参加劳动和工作,但劳累后头颈部仍感轻度不适。好转:颈肩痛症状有所缓解,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结果

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0%,明显优于对照组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效果比对,见表。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颈肩痛”、“项筋急”等范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可使颈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疼痛、酸胀、僵硬;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2]。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与颈软组织,如椎间盘、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发,其发病机制多与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刺激等因素有关,其中大多因素是可逆的,这就为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病提供了可行性[3]。中医认为,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而在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颈椎病、腰椎病及其他骨关节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此类疾病在秋、冬两季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损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这也是很多颈椎病患者感觉症状复现或再次加重的原因。冬天治疗颈椎病,无论用药量还是理疗剂量都需加大,但却收效甚微,因为此时机体也处于病理状态中。而夏季正是身体阳气回升的时候,身体机能处于旺盛活跃期,治疗时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寒湿型颈椎病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导致复发,且好发于冬季,故称“冬病”。而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以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缓治其标”的目的,故称“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即在人体体表穴位敷贴药物,通过药物、经络及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药穴位敷贴使用的方剂中,麻黄、细辛可发散风寒,止痛力强,治风湿痹痛,以寒湿者为宜;生川乌、干姜、肉桂、丁香温中散寒,祛寒湿疗痹痛;羌活、白芷、徐长卿祛风化湿,治风湿痹痛,并有消炎抗菌作用。故穴位敷贴对血液循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颈部肌肉痉挛得到有效控制,缓解神经根受到的压迫和刺激,具消炎、解痉、止痛的效果[4]。本观察表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冬病夏治”寒湿型颈椎病的应用中有明显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8-199.

[2]何祖书.针灸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10-11.

[3]周建伟,胡玲香,李宁,等.针刺推拿综合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4):542-543.

[4]张东凤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2):184.

论文作者:张晓闻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  ;  ;  ;  ;  ;  ;  ;  

中药穴位贴敷在寒湿型颈椎病“冬病夏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张晓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