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创辉煌--“当代电影”记者对当前国内电影发展趋势的回答_电影市场论文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创辉煌--“当代电影”记者对当前国内电影发展趋势的回答_电影市场论文

开拓创新 乘势而发 迎接挑战 再创辉煌——就当前国产电影的发展态势答《当代电影》记者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者问论文,态势论文,开拓创新论文,当代论文,辉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采访提纲:

一、“长沙会议”以来,国产电影的创作和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九五五○”工程已经启动,“精品”意识也越来越成为广大电影人的共识,这些变化无疑对今后国产电影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深刻的影响。但是,国产电影创作依然存在令人忧虑的情况和问题。您作为广电部电影局负责影片生产管理的领导,请概要谈谈对近两年来的国产电影发展态势的基本评估。

二、对近几年国产电影形势的基本认识和评价,可以简单地用“爬坡”或“滑坡”来概括。无论是“爬坡”还是“滑坡”,都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所处的艰难境地。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在90年代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与五六十年代完全不同,即使跟80年代相比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前国产电影面临的客观困难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三、90年代以后,尤其“长沙会议”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一个从观念到机制的重大转型时期。一般来说,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特点就是“调整磨合”状态。近两年来影片产量的下降是否也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阶段性”的必然现象?这种状态和现象是否还会持续一段时期,预计有多长?

四、从近两年来生产的影片来看,国产电影的整体创作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其主要标志有那些方面?

五、当前,全国都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一个深化改革的新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电影管理部门对于电影改革是否有些大的构想或阶段性的具体措施?其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是什么?

六、请展望一下今后两年国产电影的发展趋势。是否可以期望,中国电影在本世纪最后两年即国庆50周年前后出现一个新的创作高潮?

七、是否可以用“调整磨合,蓄势待发,迎接挑战,再创辉煌”这16个字来概括当前国产电影的发展态势?

答:

“长沙会议”以来,电影创作生产工作以抓精品为龙头,为主要突破口,已经见到一定的成效。抓精品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了主要矛盾,其它的矛盾就会一点一点地迎刃而解。你有千条万条理由,不出好作品你就没理由。只有生产出优秀的作品,我们才有发言权,才有谈论问题的基础和可能性。所以,在1996年的工作中这个关键点是抓住了。经过这一年多的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实践,抓精品越来越成为整个电影界的共识,同时通过抓精品也使得电影人找回了自我,应该说这是“长沙会议”以后电影界的最大变化。在这种意识的导引之下,1996年的电影形势有了喜人的进步,出现了《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一棵树》、《喜莲》、《我也有爸爸》等一大批好作品,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开始展现,粗制滥造的电影制作风气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一些国产电影的城市票房名列前茅,农村电影市场也出现转机。不管你对1996年的电影生产持什么态度,电影创作生产取得进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1997年的电影生产形势比1996年又有前进和发展。它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描写普通百姓,回归创作传统。

“长沙会议”以后,局里要求各厂调整并上报选题,以便对全国的整体电影生产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各厂也通过选题,对全年的生产有个主动明确的规划,改变那种跟着感觉、走哪算哪的盲目状况,以及赶时应景、没有储备的被动状况。但是把报上来的选题一汇总,我们发现,有些厂对精品的理解有误差,主要是对“主旋律”的理解过于狭窄,所以选择的题材过于集中,不是领袖就是英雄,选题集中在一个方面,太狭窄了,太单调了,如果照此实施,怎么能体现多样化呢?而且我们也多次强调,不是所有的英模都适合拍电影,也没有要求把所有的英模都拍成电影。题材单一的电影生产,既满足不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欣赏需求,也不是我们管理电影生产的出发点。

况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袖题材、英模题材是一种宝贵资源,是大家的财富,不是任何人想抓就可以据为己有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跑马占地,然后凭借着它到处拉投资的。必须对此严格把关调控,所以中央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原则。我们对这方面题材的剧本往往是反复推敲,慎之又慎的。今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本子讨论了七八个,经反复研究只上了一个,就是《伟大的朋友——周恩来的故事》。上这一个,也是考虑到明年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需要。

既然对领袖英模题材电影的投拍持精选态度,那么国产电影的主流生产怎么搞呢?我们高兴地看到,1997年的电影创作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那就是重笔刻画普通人,细腻描写凡人小事,贴近百姓生活。如《安居》、《黑眼睛》、《灯塔世家》、《爱情麻辣烫》、《朗朗的星空》、《海之魂》、《金色草原》、《下辈子做母子》、《幸福大街》、《非常爱情》、《好人合算》、《生命如歌》,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现实题材,写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写他们的柴米油盐中蕴含着的生活真谛,写现实生活中折射出的时代变化。这些实实在在而又精致细腻的作品,让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非常丰富、精彩,往往感动得你热泪盈眶。我是个不太容易动情的人,看这些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可是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地被打动了。

回顾中国电影史,贴近现实生活,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优良传统。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林家铺子》、《李双双》、《邻居》,一直到《秋菊打官司》,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普通人的生活与广大观众息息相关。银幕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最能感动广大观众,最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和呼应。中国银幕因为表现了普通人,所以与中国观众心心相印。前几代电影艺术家在描写和表现普通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和文化特色。所以说,1997年的中国电影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也是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己失去的东西,回归了传统。这是一种把握非常准确的创作基调,也是我们国产电影赢得观众和市场的出路。

从已有的影片看,我们的编导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生活的时候,没有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不是站在人物一边的旁观者,而是带着情感深入生活,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们的作品渗透着自己对生活的真情,洋溢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就是这些作品打动人的原因。看了这些影片,我们可以充满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国产影片瞎编乱造的少了,真情实感多了,离广大的观众更近了。

二、整体质量提高,艺术创作进步。

过去有一种观点,看影片生产形势只习惯看电影生产的数量规模,但忽视了精制滥造、格调低俗影片的滥竽充数的现象。说起来生产了多少多少部,但真正能被各方面认可的、能从市场收回投资赢得利润的并不很多。所以,今后生产数量不应是衡量当前中国电影生产的唯一标准。盲目地追求数量,有时候也是对生产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综观1997年的电影生产,虽然生产数量少了一点,但是电影作品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一个整体层次上的提高,有数量无质量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严重粗制滥造格调低俗的影片基本上没有了。这不是说我们的电影完美无缺,而是说我们今年的影片没有“硬伤”,所以审查通过时比过去容易得多了。我认为对1997年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可以这样描述:整体生产数量少了,但是成色好、上档次的电影数量多了。

由于“长沙会议”以来,出精品成为大家的共同呼声,因而质量上要求严一点、审查时认真一点是必要的,目的是促使精益求精、出精品的观念成为电影界的一种共识和共同追求。形成严谨努力的风气,在创作和生产过程中不断地鞭策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努力是取得了成效的。从影片审查角度看,今年影片的情况就比较理想。今年送审的新片普遍质量较高,人物立得住,故事经得起推敲,主题开掘比较深入,视觉语言比较流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审查不通过的影片。只是对有的影片提出了修改意见。如我们对个别影片提出了修改意见,是因为它拍得太粗糙,让编导者修改,不是不予通过,因为没有原则问题。有的导演原来担心根据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题材敏感,可能通不过,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通过了。我们没有搞题材决定论,没有认为白先勇的小说就不能拍,没有说广西人在台北的生活就不能反映。我们与许多创作者交换意见,取得了共识。正因为我们与创作者、与电影厂有着这样一种“避免粗制滥造,努力多出精品”的共识,所以好的和较好的电影不断涌现。不少片子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后质量明显提高,导演来电话说:局里指导有方。这当然是开玩笑了,但这个玩笑说明了我们和创作者之间的沟通。沟通很重要,要求明确了之后,大家取得了共识,电影就会拍得顺利。所以,已经送审的这批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让人看得十分舒服。有些影片已广受好评,引人注目。例如,《安居》非常生动地表现了90年代市场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的情感和生活,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那种人文关怀,描绘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现实生活图景,这部电影名字《安居》也起得意味深长。《黑眼睛》细腻地刻画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真挚含蓄的情感,它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手法新颖。其它如《灯塔世家》、《幸福大街》、《朗朗的星空》、《生命如歌》等,在编排故事、营造气氛、把握节奏等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匠心和考虑。象《朗朗的星空》、《生命如歌》这些电影,不煽情,不造势,编导用那种淡淡的处理和冷静的叙述,让你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打动,流下泪来。这种电影很有味道,让人回味。

国产电影整体质量的提高,说明我们电影创作人员的心态中浮躁的东西少了,开始走向平实、趋于成熟。这也恰恰证明,通过抓精品,使我们的创作队伍明确了目标,心中的底气足了,情绪自然就平和踏实了。

我已经预感到今年的“华表奖”不好评,那么多好片子挤在一起难以判断高下。有的厂长出了好片来报喜,我对他说:“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今年各厂都有好片子!”在整体质量较好的情况下,谁要是想出类拔萃,赢得奖项,他就得下上一番大功夫了。

当然,我们讲电影创作质量的提高,并非回避产量问题。应该说,今年在投拍慎重、少而精的原则下,电影生产数量依然达到了相当规模,全年产量在90部上下。

三、题材风格多样,创作队伍齐整。

1997年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各种花色品种都有。1996年我们推举了轻喜剧电影《夫唱妻和》,这样做不是说这部电影本身有多么好,没有缺点,我们推荐它主要是为了鼓励轻喜剧这种形式,提倡形式的多样、题材的多样、风格的多样。去年有了这种提倡,果然有了效果,今年就生产出《甲方乙方》、《爱情麻辣烫》、《惹是生非》等许多部轻喜剧电影。这种形式和题材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这届“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奖是牛犇,观众“百花奖”的评选和政府“华表奖”的评选出奇的一致,这说明政府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大家想到一块去了。

从题材上看,我们有《安居》这样的老人题材影片,有《黑眼睛》这样的残疾人题材影片,有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和民族题材影片,有《爱情麻辣烫》这样的爱情题材影片,有农村题材,有城市题材……不仅题材是多样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也是多样的。象《甲方乙方》,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假定性的情境和现实情境交叉在一起,很有新意;象《黑眼睛》在刻画人的精神世界时手法新颖;象《生命如歌》的富有诗意,《朗朗的星空》的善于抒情,等等。说明我们电影的视野更加开阔,色彩更加绚丽多彩。

最近有一种说法,由于审查太严,现在电影导演对电影失去了信心,他们都不拍电影了,去拍电视剧了。这种说法与事实不完全符合。是有一些导演去拍电视剧,但还有一些导演拍完电视剧后又回来拍电影了,一个导演时而拍电影,时而拍电视剧,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应拿它来做别的文章。如拍电视剧出身的冯小刚,今年转过来拍贺岁电影《甲方乙方》,引起各方瞩目,这足以说明:导演并没有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由于“长沙会议”以来,我们抓精品从抓导演队伍建设入手,从重视人才、团结广大电影艺术家入手,因此今年电影创作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大牌导演纷纷上戏。国内有名的导演大都在拍摄第一线。这一不约而同群体性的行为无声地证明着广大电影艺术家对中国电影的信心。我们让事实说话:

第三代大导演谢晋拍了《鸦片战争》后,又开始着手准备拍摄新片;谢铁骊也在准备拍新片。

第四代优秀导演中,胡柄榴八年不拍戏,今年拍了《安居》,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为中国电影赢得荣誉。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黄建中、鲍之芳、李前宽、肖桂云、黄蜀芹、史蜀君、谢飞正在或准备拍摄电影。孙沙准备拍摄一个温馨的残疾人的故事。

再看第五代导演,李少红拍完电视剧《雷雨》又转过来拍电影《幸福大街》,夏刚拍完了《生命如歌》又准备开拍新片,赛夫、麦丽丝刚拍了成吉思汗的影片,正在筹拍新片。张艺谋、陈凯歌、张建亚、王冀邢、萧锋、周晓文、黄建新等都在准备拍摄新片。

年轻一代的许多电影导演如刘冰鉴、萧风等也在拍片。

这么多的导演都正在拍摄或准备拍摄新片,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国产电影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当然,当前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拍一部好电影必须有一个好剧本,可是我们缺剧本,更缺好剧本,如果剧本的创作抓不上去,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电影剧本的供应,中国电影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

第二,我们缺人才。我们虽然有不少优秀人才,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有数亿电影观众,面对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及其广大的市场,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和其他电影艺术家显然不够,优秀的电影人才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还达不到我们所说的人才济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不注意培养人才,不注意发现人才,不注意给好苗子提供条件,不注意给有才能的人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我们的电影创作队伍就不可能扩大,我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萎缩。

第三,我们的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也还缺乏竞争能力。在当前国际上电影制作业如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诸多方面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电影争相利用电影的高科技制造影象奇观以争夺观众的情况下,我们的国产电影在科技装备及其运用方面应该急起直追。

第四,我们的拍摄资金依然短缺,向电影投资的社会力量也仍然不足。这里面的主要问题还在于市场回报不合理,以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

第五,我们的体制仍然不顺。有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业,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影当前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的内部机制,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发行机制、制片机制、市场机制都有待进一步调整。

我们的电影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无序和杂乱,条块分割、块块垄断,没有竞争,市场分配不公,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润回流过少。去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制作行业回报太差,70%的影片制作方是亏损的。去年“华表奖”的前十名中,多数在市场上是卖了钱的,但只有《离开雷锋的日子》和《红河谷》的制片方没有亏损,其它影片的制片方都是亏损的。可是相当多的电影的票房是赚的。票房赚了,发行方赚了,而制片方却亏了,这就很不合理。中间环节太多,截流太多,制片方得到的太少,这说明我们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不健全,影响了制片一方的积极性。例如,珠影公司想在广东发行他们新拍的《我正年轻》,这部片子的投资为400万元,可广东省公司只给它5万元就想买断在广东的发行权,这怎么行啊,被逼无奈,只好自己发行,在广东走了10多个市县,发行收入60万元。这个例子说明市场分配机制的不合理。这个例子还说明,我们的电影不是没有市场,市场的潜力很大,关键看你是不是去挖掘了。发行方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地区市场过度垄断,这种机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珠影厂自己发行了《我正年轻》后,反被发行公司说是扰乱市场,如果珠影厂再让发行公司发行别的片子,发行公司就不接手了。所以今年象《安居》这样好的获奖片,广东还没有发行。珠影厂拍了《5000万港币大劫案》,是个不错的娱乐片,根据发行公司的标准应是个好片子,发行公司要跟他分帐,分帐是个好方向,但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很麻烦,发行人挣了多少钱,制片人根本不知道,也没有办法把握。这部片子也是个商业片,操作好了不至于亏本,可让某省公司发行后,不但没有给珠影厂一分钱反而还要珠影厂倒付1000元宣传费。如果让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制片厂就没有积极性。地区性的发行垄断如果不打破,中国的电影制作业就会萎缩。

我们所有制片厂的体制改革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过去有些厂的合拍片名曰合拍,实际上是外方单方面拍的,对这种现象我们当然要控制。如很多写香港的妓女、警探等的片子,这种题材怎么可能都是你拍的?对这种假合拍、假国产的影片,当然要管。如果是真的合拍,我们还能有一些劳务收入,还能出租一些机器设备,起码可以对提高人员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有好处。可如果把一些现成的影片拿过来算作合拍片,我们的电影制片厂就只是卖厂标了,一个厂标卖15万元,就是一年批给你10个厂标让你卖,也才150万元,连工资都不够发,你依然不能生存。 所以卖厂标根本就不是出路。卖厂标的另一个不良效应就是让外来片挤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其它影片也会被排挤,这就会给国产片带来很大的损失。至于把进口片变成合拍片给国家税收方面造成的损失,就更大了。而且从社会效益来考虑,如果它们放映出来的东西没有真善美,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长期出现假合拍片,对我们从业人员的利益也会造成影响。为什么各国都在保护自己的劳务市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求合拍片保证使用我们自己的创作和制作人员。咱们试想一想,如果美国制片商整天用欧洲的演员,美国的创作人员干不干?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保护我们从业人员的利益,保护我们的市场,保护我们制片业的发展,市场都让境外的影片占了,劳务都被境外的人员挣了,我们还有什么可干?我们还有什么利益可以得到?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中国电影的长期繁荣。如果中国电影想要保持一个持续发展的态势,我们就还得抓这几个问题。哪一个放松了都不行。当然这些问题都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这就是多出精品。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来部署。有利于繁荣、有利于多出精品的事我们就多做,而且还要加快去做。对不利于这个中心的事我们就不做。

关于前景的展望,我是持乐观态度的。我们也有理由乐观。如果大家说中国电影这几年是在滑坡,那么滑坡已经到底了。1996年应该是一个起步年,开始爬坡了。爬坡才会觉得艰难,也才会发现更多问题,才知道往哪儿使劲,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1997年应该是一个调整年、巩固年,调整是一种必然,在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不可避免。但这个阶段不会太长,不会永远调整。1998年应该是一个发展年。1996年有了精品意识,1997年有了多出精品的势头和踏实积极的创作心态,还有了一定的剧本储备(现在1998年及1999年的一半选题已经有剧本了,还有一批选题也在创作之中)和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机制,有了这个基础,1998年可能就是一个发展年,电影生产数量会远远超过1997年。1999年应该会产生一批好的影片,我们已经在准备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选题,有的已经有了剧本,我想应该会有一个创作的高潮,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对这一点我是有信心的。

对发展有信心,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好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有“长沙会议”定下的发展目标,有十五大的精神指导,有中央给的政策支持,有党和政府对电影的重视,有电影界对出精品的共同愿望,有广大电影人的敬业精神,有十五大以后整个国家进入一个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为背景,所以我们有信心。十五大对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整个国家进入改革的新阶段,上上下下都有了改革的新观念,改革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这种改革深入的总形势对我们是个鞭策。我们电影业的改革步子将会迈得更大,我们的路子也将越走越宽。

当前,我们要想获得一个持续发展的态势,最大的出路是改革,最大的动力还是改革。关于电影改革,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是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改革。这一改革思路我们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要将它落到实处,向前推进。有了制、发、放一条龙经济体系后,条块划分的行政管理都应退出来。整个电影系统的企业(包括发行公司和电影院)都应作为独立的法人而存在,各企业之间都是一种经济联系,淡化上下的行政关系。影片制作出来后要找发行回收利润,发行要找影片才有米下锅,影院要有影片才能招徕观众,各家在利益上相互需要,才能形成共同的机制。

制、发、放一体化应该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已经有了一个具体措施,准备将局直属在京的制、发、放企业组建成一个完整配套的电影集团。这也象其它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联合一样,是一种企业集团公司。就是从行业内部的相互需要和有机联系出发,对现有的企业进行资产的重组,这样可以对资源给以优化的配置。设想一下,这个集团一旦形成,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力。如果北影加上儿影、青影的制作力量,再加上中影公司和电影频道的资金优势,这个龙头制片企业就起来了。如果这个中国电影企业集团明年生产30多部电影,两三年后再每年生产50部电影,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不就坐稳了吗?如果上海的永乐公司、东方公司也联合到一起,一年出20部影片,再加上长影、珠影等,电影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明年和后年,电影制片业就会获得充足的后劲。我们的电影实际上是需要产业化和大工业生产的。在美国,电影业实际上就是非常产业化的,主体是高科技的八大企业,这些企业具有集团优势,是制片业的大户,同时又覆盖市场网络,此外还有众多的独立制片公司拾遗补缺。美国电影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影视合流的路子也要走下去,电影和电视要更加地融合,融为一体,使电影和电视的优势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不仅影视一体,还要逐渐探讨影、视、录一体化,开发好后电影产品。

第二,除了组建国家级制、发、放一体化集团以外,还要鼓励制片厂建立自己的发行院线。上海已经在这样做了,广东也在这样做,然后西南的成都重庆也这样做,其它省也有这种打算,对此不强求一律,如果在地方区域范围内形成第二院线,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竞争格局,这种竞争对制片业是有好处的,会激发出大家的生产活力,对此应给以支持和扶持。

第三,更进一步利用社会资金拍片,让有创作力量的单位都能参与制片。明年这个政策要出台,省以上的电视台、发行公司、电视剧制作中心,包括一些城市的电视台和一些实力较强的影视制作企业都可以拍片子,只要有好本子,资金能落实,都给它单片的出品权。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制片业的积极性。

组建集团公司,逐步放开发行院线和制片权,这个思路就是抓大放小,与十五大的精神是一致的。

改革成功的一条标志应是逐步减少政府的保护和干预。政府不给企业保铁饭碗,小政府大社会就应是这个意思。政府什么都管,是很累的。行政改革其目的是让政府机构更宏观一些,更超脱一些,政企分开。现在从全国的电影的市场来观察,各地的行政管理实际上形成了条块分割,这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管理体制,已很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条块分割实际上已经阻碍了电影的发展。例如,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的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北京可以发600万, 可是在其它地方分帐发行就不行。在许多省市只能卖两三万,可见区域垄断和市场分割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这种分割是因行政分割造成的,以后最好的方向应逐渐从行政划分向行业划分过渡,当然这种改革是很难的,因为这其中有利益问题。

改革电影体制,也可以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而科学的管理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拿过来为我所用。美国电影的发行为什么这样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花了大量的宣传费,而出宣传费的公司都是制片方,由于制片方有自己的发行院线,制、发、放一条龙,所以发行所花的宣传费都是制片成本。而我们这里制片是制片,发行是发行,所以拿不出钱来做宣传。在发行和影院一方,它们不愿意为制片厂多投宣传费,也不做宣传。国际上连最有名的品牌象可口可乐、索尼都在天天做广告,可我们的电影什么宣传都不做,这样下去,怎么可能吸引观众,再好的国产片也会完蛋。据说《侏罗纪公园》的宣传费与制作费相等,与此相比,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宣传方面的差距有多大。只有把市场做活了,制片才能慢慢好起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好后电影开发(中影公司的VCD 车间已经开工),还要做好电影知识产权保护,这几方面都做好了,国产电影就会获得血液的补充。这样,我们的电影制片业会一步步好起来,不会再原地踏步,更不会下滑。

同意用16个字来概括当前国产电影的态势,但前面两句应该改为“开拓创新,乘势而发”。“长沙会议”后我们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既是一种调整和巩固,也是一种开拓和创新,是在开创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长沙会议”确定的目标,十五大的胜利召开,给我们电影的发展繁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是乘十五大的东风而发,这种机遇是十分难得的。“开拓创新,乘势而发,迎接挑战,再创辉煌”,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当前我国电影的发展态势。

以上意见仅是工作中的非常个人的部分思考,既非定论也不全面,有感而发。随着时间的发展,都肯定会有所改变,同意贵刊摘发仅是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标签:;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创辉煌--“当代电影”记者对当前国内电影发展趋势的回答_电影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