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论文

【伦理与道德 】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 *

陈 绪 新

摘 要 :综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族性和共通性,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理论剖析—问题澄清的逻辑,可以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传统”“美德”“活的”三义,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之范畴类型、层级结构及基本内涵,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和精神内核,阐明中华传统美德的普遍民族性、鲜明时代性和生动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澄清“传承什么意义上的中华传统美德”问题,进而整体性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并从国内、国际两个价值向度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范畴;生生之理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与意义辩解

“美德”是指人所具有的美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传统道德中那些比较好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本质要求的优秀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品质等的总和。”界定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辨析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即从文化传统的转型和现代辨别的视角出发,辨析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之义;从道德哲学以及道德与美德概念厘析的视角出发,辨析中华传统美德的“美德”之义;从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民族性与共通性一体的视角出发,辨析中华传统美德的“活的传统”之义。

1.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之义

从文化传统的转型和现代辨别的视角出发,把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传统道德的精华,是过去发生的、民族的“传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现代性过程中、尚未完全进入现代性的传统国家来说,该如何反思过去?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我们是不是也像西方人杀死上帝那样无情地割断与祖先紧密相连的脐脉?我们是不是也正在失去坚守几千年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是不是有畸变的可能?西方人现代性的功成名就是否会连同现代性之隐忧一股脑地被移植贩卖到神州大地?“简单的模仿会导致机械化的结果,使文明失去活力,社会产生分裂。”从传统的精神家园中走来,我们获得了现代性,也正是从传统中走来,我们的现代性过程才别具特色。而且缘于西方的后现代性思潮在思想主题(由以对外在自然的追寻为中心变为更加注重人之内在生命意义的安顿)、价值取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言说形式(教化哲学、拟文学哲学)等方面又确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亲缘性和类同性。

从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的生存链条或历史逻辑来看,现代性价值不仅取代了传统价值,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似乎超越传统价值的思考视角,导致了文化或道德层面的价值阙如或意义丧失,以至于传统被贴上了“老土”的标签,或者被染上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等观念色彩。时间效率、瞬间的满足、生产与消费的最大化、机械关系以及通过商业电视、商场、摇滚乐、电子游戏机、电话和长途旅行、沉溺于“伊甸园式”的网络空间等,传递给我们的“文化”——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碎片”——不能为关于自我、世界和上帝等问题提供一致的、有深度的答案。置身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有不少只是满足于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富足,而精神上却处于饥饿与无家可归的状态。不过,“人们一旦与过去切断联系,就绝难摆脱从将来本身产生出来的最终空虚感。信仰不再成为可能。艺术、自然或冲动在酒神行为的醉狂中只能暂时地抹煞自我。醉狂终究要过去,接着便是凄冷的清晨,它随着黎明无情地降临大地。这种在劫难逃的焦虑必然导致人人处于末世的感觉——此乃贯穿着现代主义思想的一根黑线”

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认清形势,明确发展任务,集中力量推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8]。基于我国高校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特提出如下发展对策与建议。

2.中华传统美德的“美德”之义

从道德哲学以及道德与美德概念厘析的视角出发,揭示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位次,确定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中具有普遍民族性内涵和时代性精神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精神,或者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中华传统美德不是全部传统道德品质和精神,而是其中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美德就是美之德,离开美就不是美德。一般说来,对于美德的伦理学规定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履行其社会角色的品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朝实现人所特有的目的运动的品质,无论这一目的是自然的抑或是超自然的;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德是一种有利于获得尘世或天国的成功的品质。而笔者认为,既然美德与人格密不可分,那么与人格的三重架构相对应,我们也应该可以对美德做三个层次的意义解读,并由此揭示美德实践与建构人格同一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特质。

一种道德何以被人们称为美德?至少要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即两个评判标准:一是这种道德必须能够使践行它的人的品质趋于完善与完美,同时也能够使社会道德风气臻于完善与完美,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美德。这是从美德的功能的角度来评判的。美德的功能是指美德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美德主要有调控、教育、激励等功能。作为美德,它必须具备这些功能,否则就不可能使人与社会得到完善与完美。二是人们践行或拥有这种德性,能够被别人和社会所认可与赞美。这是从美德有利于个人的价值得到实现这个层面上来评判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价值、有意义,就必须得到其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赞美。根据这两个评判标准,我们可以把美德定义为:美德是指能够使个人和社会都臻于完善与完美并且被普遍认同、期望和赞美的品德或德性。由是可见,美德更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纽带。

针对每座水库大坝特点,准备一份应急检查预案是提高检查效率的重要手段,检查预案应包括检查人员、内容、路线、方法、记录与报告。为规范检查行为,提高检查信息量和为建立震损水库信息数据库提供基础,针对上述“应急检查”的内容,制定详细统一的检查表格,准确详细记录震损险情及相关信息(笔记、照片或视频可以用来帮助描述震损的特征和程度)。建立应急检查信息数据库对实现信息共享,为类似应急检查与处置、水库震损机理探讨提供技术支撑。

3.中华传统美德的“活的传统”之义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包括个体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国家美德、生态美德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历史传统是活着的,它以改变了的形式被浓缩在现实之中,成为现实的有机因子,是现实的生存土壤,是川流不息的空气。所谓活的传统,就是把过去和现在视为互相关联的统一体。传统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生活的主要成分,所以不是非我的、异己的东西,我们看传统不是认识主体去看外在的客体,因为认识主体本身就是在这一文化传统中生成的。这样一来,历史的意义与我们当下的理解就发生了某种密切的关系,于是,历史不再是被客观化的死的对象,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就负有了一种责任,就具有一种道德的意义了。视传统为活的文化,就要把传统区别于纯粹的过去,把文化中的一切腐朽的成分剔除掉,以保持其活力与生机。而跨越文化界限来认识我们的传统,为不同文化或不同传统间的沟通与对话进而形成竞相生长的文明生态提供了最佳的途径。这同样也为我们正视、理解和接纳异域的传统或文化提供了最佳的途径,从而使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在平等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健康的整合。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的“仁者自爱”,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均是从“仁爱”精神出发,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人际关系上,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民族关系上,主张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对外关系上,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范畴与精神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经过五千年文化积累而形成的高尚道德品质、伟大民族精神以及礼仪规范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和宝贵财富。圭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范畴,阐明中华传统美德内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旨在回答“传承发展什么意义上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基本问题。

1.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范畴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范畴可以从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范畴、德目类型和德目结构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第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范畴。深研古典经学、史传文献,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范畴可以梳理出商代的“知、仁、圣、义、忠、和”六德;孔子的“仁、义、礼、智、孝、勇、忠、信、恭、宽、敏、惠”等诸德;管子的“礼、义、廉、耻”四维;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宋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检阅近现代的撰述,可以梳理出张岱年先生所倡扬的传统美德之“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等九德范畴;罗国杰先生所昌明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等十八德范畴。

第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类型。横向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范畴,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类型出发,可以得出五种主要德目类型。一是“诚、仁、耻、智、毅、信”等人与自身关系之德目;二是“孝、慈、谦、敬、让、勤、俭、友、恭、贞、温”等人与家庭关系之德目;三是“义、礼、宽、敏、惠、恕、直、中、和、庄、健、质、刚”等人与社会关系之德目;四是“忠、廉、公、正、洁、庄、节、笃、厚、实、恒、明”等人与国家关系之德目;五是“顺、道、合”等人与自然关系之德目。

第三,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结构。纵向剖析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范畴间的层级结构,可以得出以“仁、智、勇”为代表的、内蕴于中华传统美德之精神的、融“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层级结构。一是包含“仁、孝、慈、谦、敬、让、友、恭、贞、温、礼、宽、敏、恕”等德目,以“仁”为根本内核的道德情感层面;二是包含“诚、义、耻、智、惠、中、和、庄、廉、公、正、洁、庄、节、恒、明”等德目,以“智”为基础的道德理性层面;三是包含“毅、信、直、健、质、刚、笃、厚、实、恒”等德目,以“勇”为根本的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能力层面。

知识归纳: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和叶绿素、场所是叶绿体的事实性知识。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从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民族性与共通性一体的视角出发,审视中华传统美德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的价值意义,界定中华传统美德是过去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当下仍能适应和影响现实社会和文化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审视和辨析当代值得我们传承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何以称之为“美德”、究竟“美在何处”等问题。“中华传统美德指从中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时代影响的,可继承传播的,有利于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于下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每个传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有其自身的解释系统和话语系统,这是不可公度的。既然如此,那么,不同道德传统间尤其是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间相互对话与学习的共同体语境、共同纽带何以形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作为全国知名的麻醉医师气道管理培训中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发现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气道管理培训的效果。

第一,“仁爱忠信、见利思义”的个体美德。从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向度出发,考察“仁者,爱人”“吾欲仁,斯仁至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人也”和“言忠信,行笃敬”“忠信所以进德也”等表述,体会中华传统美德之“仁爱忠信”的个体美德;梳理“君子喻于义”“先义而后利”“正义谋利”“义在利中”等语句,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见利思义”的个体美德。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内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

第三,“勇毅力行、中正乐群”的社会美德。从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向度出发,从“性勇毅,习武事”“勇毅冠三军”“食肉者勇毅而捍”和“力行近乎仁”“深玩而力行”“精察而力行”等表述,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勇毅力行”的社会美德;从“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行必中正”和“三年视敬业乐群”“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原而乐之”“将逊志以乐群,在毁方而和众”等语句,体悟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正乐群”的社会美德。

第四,“刚直持节、廉洁奉公”的国家美德。从处理人与国家关系的向度出发,考察“有刚直之德,群小人不能伤害也”“性刚直,不阿强贵”和“持节秉义,九死不衰”“持节秉义,不为谀说”等语句,领会中华传统美德之“刚直持节”的国家美德;整理“清以廉洁兮”“贵廉洁,贱贪污”“廉洁奉公,肃清风教”和“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天下大公”等表述,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廉洁奉公”的国家美德。

第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德。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度出发,梳理“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斧斤以时入山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等表述,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德。

3.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品质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品质,因为学科领域、研究视角以及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而莫衷一是,虽众说纷纭,但基本立场几近相同或一致。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上,中华传统美德及其精神品质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达致“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华传统美德内蕴的精神品质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如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品质可概观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贵和尚中”的和合精神。

第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人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进而造成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从先秦儒家所强调的孔颜之乐,到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就是这种追求在人生价值观中的体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第二,“孝悌友恭、谦敬勤俭”的家庭美德。从处理人与家庭关系的向度出发,从“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和“兄弟天伦,当相友恭”“昆弟相感而后有友恭之应”等表述,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孝悌友恭”的家庭美德;从“存谦敬,序殷勤”“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和“克俭于家”“勤俭生理,家颇富足”等语句,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谦敬勤俭”的家庭美德。

上面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品质的四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侧重于个人道德修养之道德情操,第三种观点和第四种观点侧重于家国天下之责任担当,从“修身齐家”的“内圣”推至“治国平天下”的“外王”。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品格与当代价值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具体来说,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道德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道德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

1.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品格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因为,“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更重要的是激励”。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精神性格。

第一,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的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无不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职务发明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肖尤丹 徐 慧 08.62

第三,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尚书·舜典》提出“五教”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影响深远的“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无常之根本;宋明理学家提出“忠、孝、节、义”四大德目,等等,不断强化人伦关系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1 构建社区家庭病床上门静脉输液安全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上门家庭静脉输液与在医院中输液比较,无论从输液环境到输液对象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社区家庭病床上门输液护士还是主要沿用综合性医院输液的规范要求,没有与社区上门输液相匹配的规范要求来规范上门输液护理人员的操作。因此,社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家庭输液风险防范的措施,签署上门输液知情同意书,强化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对上门输液质量实施专业化的干预和管理,规范管理制度、标准、流程,有效的组织专业培训[18-20]。不仅可以提高上门输液护士的专业能力水平,更能提高上门输液的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的精神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愚公移山的梦想精神、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治疗组在治疗之前JOA评分,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治疗之后,治疗组的JOA评分要好于对照组,P<0.05,说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第五,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确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能够转化成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更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宋明道学家们在修养的“功夫”上更加用力,强调“自省”“存养”“克治”“知耻”“慎独”和“躬行”的重要。

2.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对于中华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持守一种具有长远目光的乐观态度,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基本向度出发,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它,诠释它的当代之义,圭臬它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和精神的中华传统美德来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含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当下中国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实现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健康整合。

第一,从国内向度看,中华传统美德及其基本精神能够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只有深根入魂,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深入人心,见于行动。深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从国家命运共同体层面出发,探究和阐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思想渊源;从社会命运共同体层面出发,探究和阐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华传统美德之价值渊源;从个体生命共同体层面出发,探究和阐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之道德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源头活水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烙上了浓郁的精神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智慧力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底气。

第二,从国际向度看,中华传统美德及其基本精神能够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引领着中华民族对理想世界(天下观念)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虽表述各异,但同归而一;虽形式分殊,但其理不二。中华传统美德中可与之或结合、或启迪、或注解、或映衬的天下观层面的美德内涵有:一是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伦理要求,启迪全球化时代主权国家间之伦理道德建设。二是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此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分国家、种族、贵贱、贫富之差别的人类共同体生活,由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注入中华传统美德之天下观伦理的价值要求。三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此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达致“天地万物,各类人之间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没有亲疏、上下之别,四海之内皆兄弟”,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等、公正、正义的平台。不仅如此,中华传统美德及其基本精神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体现还包括:中国传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对“互联互通的全球经济发展”的启示作用;中国传统儒家的“义利之辨”对“全球正义”的指引作用;“以大事小”“谦让”“守诚”“内省”诸德目对“新型外交关系”的生成作用;中国传统道家所提倡的“素朴”“顺应自然”,儒家的“节制”“克己”对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积极调节作用。

辽西地区由于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生态机能较差。植被类型为半干旱阔叶落叶林带,属华北植物区系向北过渡为半干旱草原类型,有较多的蒙古区系植物侵入。南部植被条件较好,有华北植物区系特点,北部由于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生态机能较差,内蒙干旱草原类型较多。主要气候特点为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温差大,积温高,日照长,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可以看到上述第1点,其实是站在专利权人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上述第2点及第3点,是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而 “保护商品流通”和 “保护有形财产权”之间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北方地区要注意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促进玉米、大豆、一季稻等作物的产量形成;土壤过湿地区注意利用晴好天气及时散墒,促进作物正常灌浆。棉区注意雨后及时打顶整枝、根据苗情追施花铃肥,促进结桃。华北、黄淮等地要注意防范强降水及风雹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农田渍涝和作物倒伏。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第28—29页。②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③[美]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第16页。④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⑤[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97页。⑥许建良:《析论中华传统美德的本质》,《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6期。⑦陈绪新:《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困惑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65页。⑧戴圣鹏:《美德及其养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3期。⑨巨浪:《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今传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序言。⑩陈绪新:《资本主义文化悖论的后现代走向与回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1页。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黄云明:《论道德的本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诗经》。《尚书》。《治安策》。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97—100页。陈绪新:《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困惑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序言。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朱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道德责任”学术研讨会暨湘苏粤鲁2017年伦理学年会综述》,《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4期。

The Endless Tru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hen Xuxin

Abstract :Integrat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history and reality, nationality and comm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oncept definition-theory analysis- issue clarification, from three levels, five aspects, we can grasp the three face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traditional" "virtue" and "living", elucidating the main category typ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basic connotation, examining the intrinsic elements and spiritual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present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al nationality, distinctness of times and vivid practica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larifying the issue of " in what sense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 and then exploring the endless tru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in a holistic form.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alue dimensi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an be interpreted properl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onnotation category; the endless truth

收稿日期: 2019-01-3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伦理精神研究”(17AKS006)。

作者简介: 陈绪新,男,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南大学)特聘研究员,哲学博士(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9)03-0087-06

责任编辑:思 齐

标签:;  ;  ;  ;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