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省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推导_经济增长论文

论经济增长与省域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基于浙江的实证考察和理论推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浙江论文,协调发展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明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与经济高速增长相呼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也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并有可能在国家的统一指导规划下,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浙江同样受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深刻影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虽然没有剧烈扩大,但原有差距也没有因经济发展而有所缩小。因此,加快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步伐,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对于浙江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十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

经济增长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人民收入不能较快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不能丰沛,社会保障资源也会匮乏;同样,在社会进步中,没有相关制度安排的及时跟进,人民的收入和生活差距会因市场竞争而趋向两极分化,反过来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持续增长。

(一)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平衡和局部不平衡

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矿产资源、人力资本、人文秉性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种要素集聚分布不均,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性较为明显,但浙江省与全国相比呈现不同的特征。

1.全国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浙江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同步

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简称东部)与西部地区九省一市(简称西部)①经济发展为例,19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由1982年的36.3%②增加到2008年的40.8%,增加4.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始终徘徊在14%左右,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比例由1982年的2.47∶1,扩大到2008年的2.83∶1。人均生产总值、东西部相差近2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西部只有东部的67%左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西部只有东部的53%左右。③现实的经济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西部相对滞后,尤其是在1997年以后,东西部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浙江与全国区域间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是:1980-2008年,浙东北与浙西南地区④人均GDP增速基本保持了同步,两地的经济总量比例始终保持在1.9∶1左右,其中1995-2002年间的比例略有缩小,约1.75∶1左右。⑤表明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总体平衡性要好于全国,但原有地区经济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浙东北发展较快地市与浙西南发展较慢地市的差距略有拉大。

2.市域区位优势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区位优势(地理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在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日益成为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这一因素对浙江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明显。如地处沿海地区的宁波市发展较快,地处内陆地区的丽水市则发展较慢。1980-2008年间,宁波市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4.5%,丽水市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0.8%,宁波年均经济增长率比丽水高3.7个百分点,导致两地差距由1980年的1.66∶1发展到3.17∶1。⑥所以说,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内部由于各种原因,其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二)全国城乡差距扩大明显,浙江省地市内部相对较小,地市之间有所扩大

由于中国二元社会制度安排以及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居民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增加相对不多,同时,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居民却需要由自己来保障,这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日益显著化。

1.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相比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绝对数上都分别持续增加,但相对差距却进一步拉大。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54元增加到15781元,年均增长16.96%,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则由2210元增加到4761元,年均增长11.54%,二者相差5.4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999年的3644元,扩大到2008年的11020元,收入比例由1999年的2.65∶1扩大到3.315∶1。

浙江地处沿海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但也存在着相对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浙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28元增加到22727元,年均增长16.97%,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3948元增加到9258元,年均增长13.45%,二者发展速度相差3.5个百分点;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999年的4480元,扩大到2008年的13469元,收入比例由1999年的2.13∶1扩大到2.45∶1。尤其是2004-200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收入只有增长7.5%。⑦但与全国相比,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差距相对较小,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都小于全国平均数。

2.经济发展速度越低,城乡差距越大

经济增长速度对城乡差距影响十分明显。如贵州作为全国最贫困地区,无论人均GDP,还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是全国最低的,但城乡差距却是最大的。1979年贵州人均国民收入为174元,全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46元,是全国的50.29%,到2008年,贵州人均GDP为8824元,全国人均GDP为22698元,是全国的38.87%,30年间下降了11.42%。1979年,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62∶1,而到2008年扩大到4.2∶1,个别年份农村居民的支出超过了收入。⑧这种速度越低,城乡差距越大情况就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也是存在的。1979年全省人均GDP为471元,丽水市为362元,二者的比例是1.3∶1,2008年全省人均GDP为42214元,丽水市为22053元,二者的比例是1.91∶1;同期丽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2.1∶1上升到3.51∶1。同样是农村居民,因市域不同其收入也不同。宁波市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22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50元,增加51.58倍;同期丽水市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由194元增加到5050元,增加26.03倍;二者增幅相差近一倍。⑨

上述分析表明,浙江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较小,实现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经济增长速度对省域社会保障一体化影响的理论推演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要达到省域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是不可能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1978-2008年宁波和丽水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为面板数据,进行了简单的计量回归分析。发现宁波市人均财政收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1.0082,丽水市人均财政收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1.0362,大于1,表明人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可增长1个多百分点;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0.8511,丽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0.9191,小于1,表明人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分别增长0.8511个和0.9191个百分点;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0.7595,丽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人均GDP的弹性为0.7203,小于1,表明人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两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0.7595个和0.7203个百分点。

(一)假设1

我们对在不同增长率情境下的宁波和丽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理论推演。

增长速度假设如下:(1)如果宁波和丽水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各自继续保持1978-200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10年2015年,2020年各自的经济情况怎样?(2)从2009年起,两地经济都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2010年、2015年、2020年两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3)如果2009-2020年丽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高于宁波2个百分点(即宁波9%。丽水11%),两地的差距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以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为例进行了测算。(见表1)

根据表1的经济增长速度,其“辉煌的成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实现了这一速度。当然,随着经济基数的不断增大,经济增长率会不断降低,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也许我国能超常规增长,这有待以后检验。但我们必须看到,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如果继续保持前30年的发展格局,区域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情境1)。如果以同等速度增长,原有差距将继续不变(情境2)。只有当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现在的发达地区,其差距才会缩小(情境3)。一般来说,“情境2”尤其“情境3”不可能自然地发生,(特殊情况除外,如当前的经济危机影响等)落后地区要做到同等增长和超速增长,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安排、产业支持和财政补贴。

(二)假设2

“假设2”同样以宁波和丽水经济发展为例进行研究,并对“假设1”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适当降低和修正,以便与可能的发展速度更相符合。其原因如下:一是随着经济总量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会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二是国家会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三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宁波市人口因大量外来农民工加入当地户籍而增加。

“假设2”以2008年宁波和丽水的GDP总量、人口数量、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为基数,两地的增长率分别设定如下。GDP年均增长率:2009-2010年,宁波8.5%,(由于宁波对外依存度较高,受金融危机影响比丽水严重)丽水为10%,2011-2015年,两地都为10%,2016-2020年,两地都为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2009-2010年为宁波为7.8%,丽水为9%,2011-2015年,两地都年均增长9%,2016-2020年,两地都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2009-2010年,宁波为7.0%,丽水为8%,2011-2015年,两地都为8.3%,2016-2020年,两地都为7.5%;2009-2020年两地的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都为11%。丽水人口数量根据表1的设定,宁波人口数量考虑到一部分农民工可能转入城镇户籍,因而,宁波人口在2010年是2008年的1.015倍,2015年是2008年的1.05倍,2020年是2008年的1.10倍。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的数据,虽然两者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一样,但到2020年宁波与丽水的四项指标的绝对值差距更加显著。如果按国际通行的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标准,以现行汇率(6.83∶1)计算,2020宁波人均GDP达到25512美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8645美元,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732美元,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而丽水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两者相差一个档次。

(三)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的社会保障差距预测分析

在经济增长收入(工资)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假如所有公民都参加社保,现职人员按工资总额的40%(企业28%,个人12%)上交社保费,总体社保水平将会随之增长。经济增长也会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现有分税制不变)政府有能力增加社保的投入,如从现在的占财政收入的3%,增加到6%,甚至更高,进而导致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其社会保障支出占同期的GDP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处在2.08%-3.83%区间,社会保障平均水平仅为3.02%,比全国社会保障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而且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却呈现低水平倒退迹象。⑩这说明区域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步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根据我们对浙江省一些农村社会保险水平的实际观察,2008年,宁波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水平约为3000元/年,替代率是26.2%,丽水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水平约为1500元/年,替代率是29.7%,并以表2中的农村居民收入为依据,预测了2010-2020年宁波和丽水社会保障所可能达到的水平(见表3)

2015年两地的农村居民人均养老保险水平分别达到5952元/年和2726元/年,若要使两者的保险水平一致,丽水需要人均补贴3226元/年,2020年两地分别达到8667元/年和4080元/年,丽水需要人均补贴4587元/年。根据上面的人口增长速度假定,(不考虑城镇化进程因素)2008年丽水的农业人口是210.89万人,(11)2015年为217.22万人,2020年为221.43万人;2008年丽水的老年抚养比14.4%,(12)假定2015年为15%,2020年为15.5%;如果丽水农村要达到宁波农村的养老保险水平,2015年需要增加养老保险补贴10.5亿元,2020年增加15.7亿元。显然,如果没有省级财政补助,以丽水一个市的财政收入恐怕难以负担。总之,一个地区经济不发展,社会保障待遇要同等化是不可能的,即使在2049年实现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时,区域的差别化也不可避免。

浙江的经济社会数据表明,保证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社会保障的根本举措,但区域经济差异不可能在我们能够预见的时间内消失,因而,在建设城乡一体社会保障的背景下,省政府如何做大做强省级财政、平衡地市关系和城乡关系,如何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则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三、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省域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以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为基本职责。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具体项目设计要根据经济增长态势,既能根据当前社会现实进行分配,又能逐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动态地调整,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实现和对公民的信用承诺。第二,社会保障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社会矛盾,市场经济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也必然产生贫富差距与社会弱势群体,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贯彻社会公平原则,通过不断调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体制变革中的利益受损者进行适当经济补偿,以缓解社会矛盾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第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基金必须以国民收入的产出总量为基础,以经济承载力为支出限度,综合平衡基金的存量、增量及历史负债问题,详细考量政府、企业、个人对社会保障资源供给的能力,前瞻性地分析社会保障资源的增值功能及对未来社保支出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保障基金对国民经济运行具有“稳定器”作用,即对国民收入在积累投资与消费基金方面进行调节分配,以保证国民经济正常地平稳运行。当经济不景气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时,通过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不因经济危机而陷入停滞或瘫痪。社会保障程度的不断提高会减少居民的延时消费倾向,扩大居民即时生活消费支出,增加国内市场需求。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还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一部分资金,按国家规定进行产业投资,一方面支撑经济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获取较好收益。

一般来说,企业利润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会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提升。从宁波和丽水过去30年来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加速,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也会加速,两者呈现较为密切的正向关系。一方面,在人均收入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所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增多,总体社会保障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如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由700元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1200元。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有更多的财政收入,蛋糕大了,自然可以用来保障民生的那部分资源也就相应增加。如1980-2008年,宁波人均财政收入增长了117倍,丽水增长了83倍,政府完全有能力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与就业的财政支出虽然年均增长超过20%,如果没有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快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二)省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策略

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3)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一体化。就省域来说,在地区平衡上,必须加快浙西南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全省要加强对浙西南内陆部地区的产业支持和科技支持。在城乡关系上,城市要加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教、科、文、卫支持,政府要增加农村财政投入。在方法上,既要正视差别的存在,又要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别,在经济增长中协调地区关系和城乡关系。

1.扶持相对落后地区,注重省域内的经济平衡发展

从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来说,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浙江东部地区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外向型经济为主转变到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在保持制造业、港口工业、重化工业、物流业平稳发展的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浙西南内陆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快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兴办一批能充分吸收农民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高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省政府要加大对浙西部地区产业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浙西南内陆地区的交通通讯落后状况,对一些能使贫穷山区农民脱贫的项目给予产业优惠(土地出让、税收等),使之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既是收入增长的源泉,又是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库兹涅茨曲线”(倒U字曲线)表明,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初始阶段,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会扩大,但当收入差距达到顶点之后,经济的持续增长便会带来收入差距的缩小。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键是提高普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由人们的财产、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的,在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条件下,较快地提高收入水平是不现实的,但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低收入者给予补偿则是应该的和必须的。第一,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正确处理国家税收、企业利润与劳动力工资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二,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就业困难,劳动力的价格会低于实际付出(体力和智力支出),导致劳动者的应有收入不足,因此,国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弥补劳动者因市场规律决定而失去的部分。第三,政府增加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是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较好形式,这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解除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之忧。

当前,浙江已进入了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新阶段,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势所必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日益成为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生活差距的重要手段。省级政府要制定具体政策,鼓励部分发达地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取优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3.统筹发展,加快省域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09年5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14)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并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这一系列政策为省域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制度构建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浙江省加快城乡一体、全民覆盖、有差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基础,而且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也与党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步骤一致。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浙江省虽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政收入完全有能力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但那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不仅农民自身收入低,而且集体经济不强,政府财政收入也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在现有利益固化的制度框架下,发达地区政府肯定不愿意无偿地帮助落后地区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这就可能导致省域社会保险碎片化现象继续存在,成为新的不公平来源。因此,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水平,是实现省域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必然之路。

第一,建立省域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制度建设的优先目标。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方针,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地提高保障水平。当然,省级统筹也需要保持养老金标准的差异化,在制定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各地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也要考虑对收入较高地区居民劳动积极性的激励。也就是说,在当前浙江省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不强求省内社会保险水平的一致,但要统一省域社会保险的最低标准和转移接续标准,既能保证大致公平,又能体现效率和贡献。

第二,发挥省级政府的区域协调功能,促进社会保障的共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建立的时间不长,各种制度往往以试点开始,缺乏全局的统筹规划,相互间不能衔接和协调。主要表现在就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社保制度目前还是以县级统筹为主,不能实现区域衔接转移;同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权益的省、地市、县区的分割和固化,使地区利益调整困难。省域社会保障统筹是全国统筹的重要环节,如果连省级统筹都不能实现,全国统筹又从何谈起。因此,在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过程中,省级政府要综合区域平衡,进行利益协调,使相对落后地区居民也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三,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功能,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保障的区域公平。省级财政负有调节地市差异的政府职能,对地方社会保障的财政补贴也一样。浙江虽然经济发达,但由于分税制,浙江省级财政能力还不及一个宁波市。2008年浙江省财政收入是205.98亿元,(15)而宁波市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就达到390.39亿元,(16)2008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资金有141.52亿元,(17)宁波市有33.5亿元,(18)而省级财政仅支出2亿多元。十分明显,在省级财政功能弱化的情况下,要发挥省级政府的协调功能是相当困难的,实现省域社会保障一体化只是纸上谈兵。因而,省政府除了进行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还需要增强省级财政的实力,以便对省域内相对不发达地市给予财政支持。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增长指数、人均收入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予合理的财政补贴,以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的“多层次”和“有差别”是相对的,尤其是“有差别”的社会保障待遇需要在社会经济增长中不断给予缩小,要以最终建成全民共享的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在基础性社会保障项目方面,如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要做到全民覆盖,体现整体公平。在保障层次较高的项目上,如养老保险、健康医疗保险等可以差异化,体现个体公平。另外,由于我国现有城乡社会保障的参加办法和计算方法复杂,农民和农民工往往难以理解,参保率很低。因此,建议采用社会保障基金税方式征收,如生产领域企业按照增加值的3%,流动领域企业按营业税的1%交纳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部分按中央30%,省级30%,地市40%分成;个人按工资收入的10%左右交纳,最高不利超过20%,最低不低于5%,按交纳比例享受不同的待遇,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补贴,从而解决社保转移接续中的基金转移问题。

注释:

①华东地区是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山东六省一市;西部地区是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九省一市。

②1982年数据为工农业总产值;1990、1991年数据为国民生产总值。

③上述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整理得出。

④浙东北地区是指: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浙西南地区是指: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

⑤上述数据《浙江统计年鉴(2009)》整理得出。

⑥根据历年《宁波统计年鉴》和《丽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

⑦浙江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⑧参见历年《贵州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⑨参见历年《宁波统计年鉴》、《丽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⑩参见王晓琴、杨翠迎、米红:《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

(11)(12)《浙江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第32、37页。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14)胡锦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5月23日,第1版。

(15)浙江省财政厅:《关于2008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浙江省财政厅网站,2009年2月4日;http://www.zjczt.gov.cn/zwgk/czzl/czysbg/7186.htm。

(16)(17)(18)《2009年宁波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09年,第106、431、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经济增长与省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推导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