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矛盾系统的发展与结构_社会矛盾论文

论社会矛盾系统的发展与结构_社会矛盾论文

论社会矛盾体系的发展和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矛盾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矛盾,都是矛盾体;人类社会是一个包括许多社会要素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特别巨大的有机的矛盾系统。在这个矛盾系统中,社会要素都是一些矛盾体,社会结构是复杂的矛盾体,即矛盾之间又构成矛盾。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矛盾的运动就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总之,社会的一切都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社会。对社会矛盾系统进行全面周密的研究,是探索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对社会矛盾的系统研究。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矛盾的科学方法论,唯物史观主要是说明了阶级社会的矛盾,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其他社会的矛盾的重要思想,但是还没有系统地阐述整个人类社会矛盾的状况及其发展。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理论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一、社会矛盾体系及其发展

社会矛盾系统是一个超巨型的复杂的有机矛盾体系。在这里,我们先概略地阐述一下社会矛盾体系及其发展,再较为详细地分析社会矛盾结构。

为了能够较为明确地阐述社会矛盾体系及其发展,有必要先说明一下“社会”和“社会形态”这两个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全面把握这两个范畴,是研究社会矛盾系统的必要前提。可惜的是,多年来,人们对这两个范畴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总的说来,人们的理解都太狭窄了一些。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矛盾系统,有必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对这两个范畴作一简略的阐述。

在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中,社会有从广到狭的、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其最广泛的含义,是表征人类社会或社会历史的范畴。“人类社会”是对“动物社会”而言的。恩格斯指出:“动物社会”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生活资料,而“人类社会”则生产生活资料。[1] (P372)“社会历史”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唯物史观就是要全面地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有机整体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样看的社会,包括人和自然界的所有关系,人和人的所有关系,这两种关系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次,社会比较狭窄一点的含义,是表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这层含义的“社会”,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一定阶段。这个层次上的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整体,被称做“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人类社会的一定状态,只有在上层建筑产生以后才能形成。上层建筑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是人类社会的阶级社会阶段的产物。所以,确切地说,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体的社会形态,只是社会有机整体的阶级社会阶段的表征。可惜,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再次,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还有更狭窄一些的含义,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的这层含义只包括列宁所说的社会的骨骼。列宁曾经把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比喻为人的骨骼和血肉。他在谈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研究的时候指出:“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他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2] (P9)这时,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范畴,就只包括社会的骨骼,而不包括社会的血肉。

全面考察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阐述,社会形态有两种含义。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是一个既表征社会结构,又表征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范畴。社会形态的两种含义,概括地说,就是大社会形态和小社会形态;大社会形态即社会发展的大阶段,小社会形态即社会发展的小阶段,就是大社会形态阶段的阶段。

大社会形态所表征的是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大阶段,小社会形态所表征的是社会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和社会发展的小阶段。

社会矛盾体系的复杂性表现在,不但社会形态是一个矛盾体,而且社会的所有要素、层次—子系统、系统都是矛盾体。首先,社会要素,包括社会基本要素都是矛盾。比如社会的人,就是一个多重的矛盾体,其中有物质和精神的矛盾,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矛盾,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矛盾,等等。进入社会的自然界即自然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其他社会要素比如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矛盾,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矛盾,等等。其次,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和系统不但是矛盾,而且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小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自身生产是人本身遗传和变异、存在和发展的矛盾,等等。而整个社会系统更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

社会矛盾体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运动之中。发展和运动是一切矛盾的共性。社会矛盾体系的发展和运动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生成和分化。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机体,它的矛盾不是各种社会要素机械地结合起来的,而是从社会内部自发地“生成”起来的,并且辩证地分化和发展着。恩格斯指出,有了人也就有了社会。古猿向人的转变,标志着自然界进化的最高形态——社会的产生。与人从正在生成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社会也有一个从正在生成的社会到完全形成的社会的发展过程。在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完全是自然之物,它内部的矛盾都是自然物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出现之后,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环境,和人一起成为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人和自然界的矛盾也就生成了,并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在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的基础上,社会矛盾开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物质生产过程。而物质生产在开始的时候就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劳动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又构成了两种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说,从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中生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人类社会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是社会基本矛盾,是不科学的。大体说来,人类自身生产是遗传和变异、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也包含了人类个体的进化和社会影响的矛盾。在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即在人从正在生成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和人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就是两种矛盾,它们又构成了另一个社会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之外,还产生了一些非基本的矛盾,如氏族与氏族的矛盾,氏族与部落的矛盾,部落之间的矛盾,等等。就是说,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社会矛盾的分化与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的大阶段上,即大社会形态中,社会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些旧的矛盾消失了,新的矛盾产生了,有的矛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有的矛盾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当人类社会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旧的社会形式之间的矛盾如氏族与氏族、氏族与部落、部落之间的矛盾消失了,而新的社会形式如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人类的体力和智力的进化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变成了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和质的变化。随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容的根本性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像原来那么重要了,从而它的地位也就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社会基本矛盾降到了非基本矛盾。而随着上层建筑的出现,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产生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

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社会矛盾体系又会发生新的质变。例如,生产方式的矛盾,因为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和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解决而作用和形式都将会发生变化,从而其地位也就跟着发生变化;阶级消灭了,从而阶级矛盾也就消失了;随着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消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作为它们的矛盾体的社会形态也将改变其存在形式,等等。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

社会矛盾体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主要的表现在,人和自然界这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由原始社会的原发状态,经过阶级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又显现了其社会最基本矛盾的地位;人的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生产劳动,由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的形式和进化的动力,在阶级社会异化了,变成了统治和压迫人的力量,到共产主义社会又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成为人的自主自由自觉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构

社会矛盾体系着重从纵的方面即从社会历史过程方面,分析了社会矛盾的发展运动情况。在社会矛盾的结构中,我们再着重从横的方面即社会矛盾的构架方面,分析一下社会矛盾的展开情况。

当我们把社会当作社会形态看的时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没有指明的前提,那就是,这里所说的社会是一个地区或国家。这样,社会矛盾就分作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种区分不是人为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社会组织形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发展的结果。这种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依次是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阶级社会的国家、民族,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等等。这里所说的社会内部矛盾,是指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民族、自由人联合体内部的矛盾,同人民内部矛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构,大体说来,是在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的基础上,社会基本矛盾生成、发展起来,并不断变化;大量的非社会基本矛盾又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变化着,形成了一个社会内部矛盾的有机系统。

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构以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为起点。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由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和自然界所构成的矛盾体。一方面,这一矛盾作为基础,渗透在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另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又体现着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在原始社会阶段,当社会完全形成之后,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先后渗透在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之中,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在原始社会的这两个基本矛盾中,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着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此消彼长,生产方式的矛盾是生产劳动过程中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或者直接的、或者通过简单的生产资料的结合。

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个大社会形态内,这种发展变化主要是非基本矛盾的变化,而两种社会基本矛盾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原始社会的中期,随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组织形式由氏族扩大为部落。在其后期,部落又扩大为部落联盟,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内部的矛盾也就由氏族内部的矛盾扩大为部落的内部氏族之间和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部落的矛盾;而随着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氏族则由母系氏族变成了父系氏族。两种社会基本矛盾的地位的变化,是在较早的阶段上,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后来生产方式的矛盾取代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不同的大社会形态内,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主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在阶级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虽然仍然存在,但矛盾的内容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人和人的关系由平等变成压迫剥削关系;而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由社会基本矛盾变成了非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则作为基本矛盾产生了。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内部矛盾结构的子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是既互相渗透,又互相交叉。在原始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互相渗透的,这主要表现在,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发展的结果——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是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又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就发展成为明显的互相交叉了。这主要表现在,作为生产方式的矛盾变成了新的矛盾的一个方面,成了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大量的非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地产生、发展又消灭,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在原始社会,不但从原始群中产生出了氏族,氏族又形成了部落和部落联盟,使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地成长起来,而且随着氏族组织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演变,父权制家庭也逐渐地从社会中产生出来,使社会形态初现雏形。这些社会共同体,都是矛盾体。氏族既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共同体,在开始的时候又是人类自身生产即男女两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父权制家庭出现以后,除去是两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随着奴隶的产生,又成了主人和奴隶的矛盾体。

社会内部矛盾结构的成熟,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情。在原始社会的后期,阶级和阶级矛盾就产生了;但人类社会真正进入阶级社会形态,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产生以后。当这一矛盾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种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氏族、部落这些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矛盾消失了,相应地建立起了完整的阶级社会组织形式,架构起了包括阶级矛盾、家庭矛盾、体脑矛盾、城乡矛盾以及各种不同的集团矛盾的有机的矛盾系统。从矛盾的范围看,这个矛盾系统又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从矛盾的性质看,这个矛盾系统又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国家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消亡了,阶级消灭了,经济、政治、文化都改变了其存在方式,社会内部矛盾结构也肯定要改变其形式。

非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内部矛盾结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一定的非社会基本矛盾只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但是它们的存在却表征了某种社会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的质的特殊性,表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多样性和间断性。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区别于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成了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断裂时期。在阶级社会,最突出的是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阶级社会最直接的基础;阶级矛盾的存在,是阶级社会区别于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其他矛盾。如城乡矛盾、体脑矛盾,也是阶级社会区别于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非社会基本矛盾还有另一种类型,即小社会形态或它的某一个时期所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社会条件而产生的,又随着这些条件的消失而消失。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至唐代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印度社会种姓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和垄断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社会内部矛盾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候甚至成为某一个国家某一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例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社会内部矛盾结构既有其有机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在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生产的矛盾和生产方式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在其整个大社会形态中都是起作用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这些社会组织形式也不会改变和消灭;所改变和消灭的只是一些具体的个别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社会形态的矛盾,阶级矛盾和国家内部的矛盾,也不会消失和消灭。我们在研究社会内部矛盾结构的时候,不能只强调问题的一面,而否定问题的另一面。只有从社会内部矛盾结构的相互联系、变化发展和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统一中,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规律,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近些年来,不少人看到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认为经济全球一体化进而政治、文化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很快就会到来。这种观点,就是不懂社会内部矛盾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典型表现。在阶级社会,阶级没有消灭之前,国家作为社会组织的形式和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不会消亡的。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国家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社会发展的这个历史阶段上,随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各国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某些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可能的;但是完全打破国界的一体化,则是不可能的。

三、社会外部矛盾的结构及其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社会外部矛盾的结构,主要是指小社会形态的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关系。大体说来,在原始社会,是氏族之间、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是国家之间的矛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了,实现了全世界的天下大同,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在这层含义之外,社会外部矛盾结构还指人类社会和未进入社会之内的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这主要包括地球和太阳系在内的自然界。如果真有外星人的话,那就拓展了社会外部矛盾结构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外部矛盾结构仍然存在。

社会外部矛盾的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社会外部矛盾也是在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的初期,不同的原始群之间经常为了争夺地盘、争夺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而发生争斗,这就是社会外部矛盾的雏形。后来随着人类自身生产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形式发展为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社会外部矛盾的结构也发展起来。首先,社会外部矛盾的规模逐渐扩大了。一般地说,一个原始群只有几十个人,他们活动的范围也很小;出现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以后,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就达到了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其次,社会外部矛盾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起来,从原始群之间简单的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发展到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包括原始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对抗和联系。总之,在原始社会,社会外部矛盾的结构虽然发展起来,但仍然带有原始的性质,在各方面都不成熟。

在阶级社会,社会外部矛盾结构继续发展并成熟起来。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社会组织形式方面,出现了专门负责对外关系的机构——国家。国家对内是阶级压迫和社会管理的工具,对外是进行外部交往的工具。专门的对外关系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外部矛盾结构成熟的主要标志。第二,社会外部矛盾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全面地发展起来。社会外部矛盾的这些方面,既相互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一般地说,经济方面的矛盾是基础,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矛盾是在经济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为解决经济方面的矛盾服务。例如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帝国主义时代,各国的统治阶级之间所进行的战争,大都是为了争夺地盘即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但是社会外部矛盾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大量的是单独的展开;国与国之间的许多的政治斗争,很难找到它的直接的经济上的原因。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了,社会组织形式方面的外部矛盾消失了,从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社会外部矛盾也就随之而消失。但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别,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仍然会存在。不过那就是社会内部矛盾,而不是外部矛盾了。

社会外部矛盾和社会内部矛盾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矛盾结构,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能够相互转化。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3] (P115-116)这里说的就是这两类矛盾密切联系的情况。

社会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之间的联系,首先表现在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一是外部矛盾总是对内部矛盾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促使或缓和内部矛盾的激化。这种情况,在社会革命时期特别明显,如外部矛盾能够加速或延缓一个国家革命危机的发展。二是一个或几个世界强国的内部矛盾影响世界的发展。这种情况从奴隶社会起就存在,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更突出起来,以至几个帝国主义列强的内部矛盾发展成了影响世界发展的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类矛盾的转化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外部矛盾和社会内部矛盾本身相互转化,即社会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社会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另一种情况是社会外部矛盾和社会内部矛盾地位的转化。一般地说,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社会内部矛盾是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外部矛盾也会转变为决定因素。概而言之,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道路,是被密切联系着的社会内部矛盾和社会外部矛盾所共同规定的,而不是被其中的一类矛盾所规定的。

综上所述,社会矛盾系统是社会内部矛盾和社会外部矛盾的统一体。在我们研究社会矛盾系统问题的时候,只有注意到了社会矛盾的这两个方面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的联系,才能比较客观全面地把握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矛盾系统的发展与结构_社会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