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融合性、愉悦性原则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必要性论文_刘东,应红雨

参与性、融合性、愉悦性原则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必要性论文_刘东,应红雨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萍乡 337000

摘要:自郭声健老师于其著作《艺术教育论》提出中小学艺术教学艺术融和、艺术参与、艺术愉悦三大原则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艺术教学。随着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课程的普遍开展,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师应该将这三大教学原则运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在中等职业院校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三大教学原则的运用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现象,这种缺失的现象凸显了这三大原则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参与性;融合性;愉悦性

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大纲》以来,艺术课程也随之开始普遍走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视野中,作为公共艺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运用仍是现在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且在当下教学中十分缺失的地方,本文从笔者本人教学实践出发以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参与性、融合性、愉悦性三大原则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中运用的缺失作为出发点论述其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中的必要性,望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有所启示。

1、艺术融合原则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必要性。

艺术融合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某一内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某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其他艺术课程或该门课程其他方面的容,以有效地提高艺术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1】艺术融合原则要求音乐教学应充分利用音乐课程的优越性,将其与与之相关的艺术门类课程及其其他课程紧密相连,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音乐课堂内容,已使学生从全方位地获取音乐的审美体验。

而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由于教学现状、教师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在刚刚开设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或听歌课等旧有音乐课堂形式,音乐教学内容形式单一,长期下来,致使学生对本来就未健全的音乐课失去兴趣。音乐课失去其本身所具备的的各种丰富性;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陋习,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无需深入教材,丰富教材,无需深层次备课,这种现象使得艺术融合原则远远的被抛在音乐教学的后面,使得音乐课堂失去活力,学生无法从仅有的课堂中获取全方位地审美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通感品质,音乐与其他科目之间、艺术门类之间以及音乐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融合贯通,决定了艺术融合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艺术融合原则,做到课前备课过程中将艺术融合原则深入到课程准备之中并在课堂中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有限的实践与空间中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融合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在此原则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2、艺术参与原则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必要性。

艺术参与原则是指在中小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2】艺术教学的参与性较之其他学科应该更具有艺术性与活跃性,在音乐课堂中渗入艺术参与原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他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语境中来体验音乐之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传统科目的听讲式参与教学这种固有传统教学参与模式目前仍根深蒂固在大部分中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中,大部分音乐教师因其刚刚踏入教学岗位加之没有相关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使得这种局面成为普遍现象,音乐课堂大都变为理论唱歌、听歌课,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充当了主导角色,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被无情地剥夺,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音乐审美教学中来,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而使得音乐课堂失去其原有的魅力与作用。

再者,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年龄层面属于好奇心较强、好动性较强的年龄段,因此课堂中调皮学生较多,加之学生本身各方面素养相对同年龄段高中生较低,学生本身主动参与性较弱,被动性较强,很多教师并未充分思考好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随随便便将好动的学生定位成所谓的“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扼杀在摇篮里,使得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剥夺,艺术参与原则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中失去其该有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由于大部分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的落后性使得现有的音乐教学场所大都局限在固定班级、固定座位上,而传统课堂的这种局限性则对于艺术参与原则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艺术参与原则无法再音乐教学中全方面的实施。

中等职业院校院校音乐教师应该做好角色准备,正确的摆正自身位置,认真定位好自身在课堂中的作用,在现有教学条件下,逐步改变自身的音乐教学观与教学态度,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平等的态度尽可能的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中为作为主体之一的学生提供主动参与音乐课堂的机会,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以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获取音乐课的审美愉悦体验,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3、艺术愉悦原则在中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的缺失及其必要性。

艺术愉悦原则是指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愉悦特点,组织和启发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参与艺术活动,即使教学充满愉悦性,又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3】艺术愉悦原则要求在中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理性教学,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欣赏接触音乐作品,并能够使师生在愉悦的音乐教学语境中找到共鸣,共同体验到音乐之美。

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课堂中,艺术愉悦原则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由于大部分中等职业院校刚刚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对此门课程缺乏认识,致使这门课程仍存在“可有可无”的现象,这就降低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热情,加之学校教学设施的不齐全,使得体现音乐课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这种教学语境就使得艺术愉悦原则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

如前文所述,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本身音乐素养较低,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未必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调皮好动甚至上课睡觉等现象的出现致使很多音乐教师因此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教学的信心,久而久之,很多教师把音乐教师当做麻木不仁的理论课,师生之间无法通过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无法获取二者之间的共鸣,使得音乐教学失去了其本该有的愉悦性。这种现象很普遍的存在于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从某些方面讲,音乐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对于此现象应负很大责任,作为引导学生教师本人都已放弃愉悦原则,音乐课堂何来愉悦?这需要我们很多教师从深刻反思自身。

艺术愉悦原则对于音乐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本身两个字就带有浓厚的愉悦性,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天然的特性首先赋予了音乐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教学的愉悦性,因此倘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艺术愉悦原则丢掉,音乐课堂便会失去其原本具有的属性。中职院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摆正自身的位置,以以为文化传承者的姿态,抓住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点,认真备课,巧妙的创设愉悦的教学语境,与学生共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获取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断探索艺术愉悦原则在教学的运用,做现代科研型新教师。

注释

【1】【2】【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6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6

【2】郭声健、张晓敏《音乐教育书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8

【4】管建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9

【5】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1

【6】韦琳《对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展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J].北方音乐 2015.5

论文作者:刘东,应红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  ;  ;  ;  ;  ;  ;  ;  

参与性、融合性、愉悦性原则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必要性论文_刘东,应红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