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道尊严的“正名”论文_朱明竞

关于师道尊严的“正名”论文_朱明竞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37

摘要: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已被一些人误读为教师对学生严格、苛刻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从而导致师道尊严的偏离。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去深入了解师道尊严的真正内涵。本文从师道尊严的词源入手,并对中国“道”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着重以孔子儒道思想来为师道尊严“正名”。

关键词:道;仁;教师;传承;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并影响至今。然而,很多人对师道尊严的真正意义往往不求甚解,仅把它从表面上解读为教师进行的一种严厉或严格的教育,通过各种比较强硬的手段获取自身的权威,却忽视了古人一直予以强调的教师背后的“道”。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道的传承者,没有了道,教师也就无复存在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想要了解师道尊严的真正涵义,有必要对中国的“道”进行深入的解读。不过,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道”的思想早已呈现多元化的走向。我们可以单从作为万圣先师的孔子的儒道思想入手来对师道尊严进行探讨。

一、师道尊严一词的由来以及“道”的发展

(一)师道尊严的由来

追溯师道尊严的渊源,最早出现在《学记》。在《学记》中曾提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大意是指“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营造重视教育的气氛。”[1]在这里“严”是尊敬之意,而并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严厉、严格。被称为后圣的荀子更是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2]亦即“天地君亲师”。荀子把教师提升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认为教师可以教化人民,维护国家的稳定。强调学生对教师绝对的尊敬和服从,并听命于教师的安排。那么,教师为什么会被放到如此高的地位并被历朝历代所重视呢?是因为教师肩负着传道的使命,是道的示范,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没有了道,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教师的尊敬,实则是对道的尊敬。只有把握了道,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师道尊严的意义。

(二)“道”的发展演变

方克立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解释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原本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坦途,后引申为道理、准则,在哲学上则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自天地混沌,人类还未出现之时,道已经作为一种规律客观存在,而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天道。《周易.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体现了道的变化规律。《国语.越语下》也提到: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自人类社会出现之时,道便于人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人道由此出现,尤其是自孔子以来人道主义更是得到了极力地提倡。孔子曾说过,道不能远离人,人行道而远离人,就不可能行道。《孟子.离娄上》记载:是故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此外,自孔子以来的道的涵义也由一变多,有孔子的仁礼之道,老子主张万物自然化生,顺其自然的天道,孟子的仁义之道,荀子的礼义之道,墨子的兼爱互利之道,韩非子的法制之道以及西汉汉武帝把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之后的韩愈的恢复儒家圣人之道,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天理之道和陆王的心学之道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进,虽然各思想流派关于道的诠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都坚持道不生不灭,客观存在,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原则。所以,维护道也是教师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孔子的儒道来为师道尊严“正名”

(一)孔子的儒道思想

作为万圣先师的孔子,其思想不仅集前人思想之大成,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时代发展特点,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思想主张,开以后思想之先河。德国的著名哲学家、神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这个著名的命题。他认为“中国文明在这期间以突破其早期文明为前提,并开启了中国文明后来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伦理观、文化模式。”[4]而这一时期在中国则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百家争鸣时期。所以,孔子虽早已离去千年,其思想仍以蓬勃的生命力影响中国的世人至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由此看来,通过深入理解孔子的儒道思想,进而辨析当下社会的师道尊严,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作用。

《论语.里仁》中提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足以看出孔子对道的重视。然而,在《论语》通篇,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多次提及道,但他却对道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解释。不过,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他不仅有对其含义的解释,更把“仁”深入到实践层面,主要关注于生活中人的学问。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把孔子的道看做形而上的概念,那么“仁”更偏重于对道的具体体现。理解了孔子“仁”的思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孔子的道。那么,孔子的“仁”是如何诠释的呢?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而“爱人的内容主要包括忠、恕两个方面,忠即尽心竭力地为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孔子的仁还涵蕴了智、勇、信、忠、恭、敬、刚毅等规范和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所以,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平等地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尊重、热爱与信任学生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直言不讳,毫不迁就。”[6]除此之外,孔子还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充满智慧,知识渊博,温故而知新。只有教师达到了“仁”,才能教出富有良好德行的学生,进而实现最高的教育追求“道”。

(二)以孔子的儒道来辨析当下教师所理解的师道尊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的形而下的概念。首先,他强调教师自身要为仁行善,拥有良好的德行,从而才能更好地弘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愈来愈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道德和礼仪。“小悦悦事件”、“三鹿奶粉与大头娃娃”、“彭宇案”等正是对中国道德失范的写照。一些教师深受这种社会不良影响,不仅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更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由于教师缺乏良好的德行,便无法肩负起传道、弘道的重任。所以,师道尊严由此也缺失了它最本质的东西。其次,孔子要求教师要爱护每一位学生。但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并不是毫无限度的溺爱,应该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孔子对学生的“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和态度品行的要求上。试看当下的中国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很多来自于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中小学第一次实习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校就职的教师通常会以长者的身份告诉你,不要对学生太过包容,一定要严厉,让学生知道你做事的分寸,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中树立自己的权威,让学生敬你、怕你,从而让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所以,我们或多或少会从一些中小学的学生口里听到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一些代课教师:不苟言笑,气场很强,爱发怒,常常让人难以亲近,有时一个眼神就能使异常混乱的教室立马安静下来。此外,虽然政府和相关部门多次提出严禁体罚,倡导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但在现实中体罚、变相体罚等教育手段依然普遍存在,屡禁不止。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媒体曝光一些这样的新闻:某中小学的某学生因为没有完成好作业而被教师抽耳光,打手心,拧耳朵;某学生因为一个人犯的错误被教师逼着向全班同学下跪;因为违反课堂纪律被赶出教室;因为没回答对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问题而被罚抄几百遍题等。 由此看来,“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中,师道尊严已演变成一种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的人际关系符号,以等级、集权和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8]这完全背离了孔子所倡导的的师道尊严。再次,孔子还提出教师作为道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9]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才能自如地回答不 同的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在学识上让学生心悦臣服。虽然孔子的教学内容可能与当下教师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在总体上却是一致的。尤其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中,随着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增强,社会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反而会越来越高。“美国教育专家李.舒尔曼曾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框架,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七个方面的知识:(1)学科内容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4)教学内容知识或学科教学知识;(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7)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10]此外,还有学者把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教师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等。由此看来,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其他多方面的知识。然而,在高考作为学校教育指挥棒的当下,很多教师往往迫于学校升学率的压力,不仅把学科内容知识机械化,碎片化,更是忽视了其他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当做承载知识的容器,一味地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机械地灌输。不仅在学识上无法使学生信服,更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正如孔子所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

综上来看,中国当代教师对师道尊严存在很严重的误读现象。这主要体现教师拥有至上的权威,唯我独尊,对学生实行压迫、严苛,“不打不成器”式的教育等方面。虽然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中,很多人开始反思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兴起一阵阵“国学热”。但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热”的国学背后,又有多少人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思考师道尊严呢?所以,笔者认为,解决师道尊严偏离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学习,让教师们对师道尊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律意识。《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德行和广博的知识,才能符合师道尊严的要求,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让文化知识得以传承。真正做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2]

参考文献:

[1]高时亮.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2.

[2]安继民译注.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25.

[3]李小荣.韩愈《师说》与道典关系略说[J].广州大学学报,2008(2).

[4]李雪涛.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J].现代哲学,2008(6).

[5]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0.

[6]王毓珣.孔子教学思想论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85.

[7]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7.

[8]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J].教育科学,2007(1).

[9]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9.

[10]莲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1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5.

[12]高时亮.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1.

论文作者:朱明竞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关于师道尊严的“正名”论文_朱明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